分享

西晋,司马彪为何剔除了南海郡,以致秦郡数目达到了三十七个?

 昵称36403512 2023-06-09 发布于广东

东海郡。与故鄆郡类似的是东海郡,丹扬郡下曰“故鄆郡”,泗水国下曰“故东海郡',此故郡与“故淮南”、“故齐”、“故梁”体例绝然不同,淮南、梁、齐皆为汉初诸侯国,而故鄆、东海则是秦郡。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已论定秦有“故郭郡”,而非“郭郡”,然则丹扬郡下之“故鄆郡”似乎应为秦郡名,“故”字自然是郡名的一部分,如此,则与“故东海郡”之“故”字有别。

其实,在班固眼里,只有“部郡',而无“故鄧郡',这从《汉书·高帝纪》中将“故鄆郡'之“故”字移至“东阳郡”前便可略知一二,另外《汉志》广陵国之广陵县注文曰“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鄆郡,而不得吴'。

由此可知,班固但知有“郭郡”,而不知有“故鄆郡”,然则《汉志》丹扬郡下“故鄆郡”之“故”与“故东海郡”之“故”别无二致。

依故鄆郡例,东海郡亦应入第三部分,为“故秦某郡”,但是该部分为“因其地而改其名者也”,而东海郡在秦汉两代一直名曰东海,未闻更名。秦汉时期,以郡治县名替代郡名的情况是存在的,如会稽郡治吴县,故屡屡以吴郡称之,准此,东海郡与翔郡互用可也。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前者作“郵郡”,后者作“东海”,此则东海、郵郡互称之明证。除传世文献外,近年出土的秦封泥中亦著录有东海郡,作“东晦口马'气其实,'东晦'即“东海',“晦”不过是“海”字的异写而已,因此,“东晦”亦不可作为东海郡曾更名的证据。

既然梁、鲁、泗水国皆由秦郡改名而来,那么“故东海郡”,当依“故秦物郡'、“故秦薛郡',添加一个“秦”字,正作“故秦东海郡”,是则泗水国亦应入表一第三部分“故秦某郡”。

《汉志》、《郡国志》之取舍。《汉志》曰“秦置”者二十七,曰“秦郡”者一,曰“故秦某郡”者十,又因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于秦时同为内史,故“故秦某郡”应为八,合之则为三十六,又五原郡下曰“秦九原郡”,体例虽与“故秦某郡”者不合,但其为秦郡自当更无异议,于是考秦郡者去内史,而进九原,以补足三十六郡之数。

钱大昕考秦郡即依照此思路,而这正是当年班固的思路,以三十六为嬴秦一代之总数。晋人司马彪亦沿袭班固的看法。

所谓“《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但是虽然司马彪极力推崇班固《汉志》,但是于秦三十六郡之目,司马彪却并未完全照搬,反而是对《汉志》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汉志》的基础上,司马彪剔除了南海郡,增入了黔中郡、鄆郡,以致秦郡数目达到了三十七个,从而与所谓秦三十六郡之说自相矛盾。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司马彪出现了如此可笑的错误?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司马彪又以三十六为有秦一代之郡数,是则南海三郡必入三十六郡之内。

但是司马彪却鬼使神差的剔除了南海,而保留了同时设置的桂林、象郡,这就更加令人疑惑了,岭南三郡本应一有俱有,一无俱无,何以单单剔除南海呢?司马彪入黔中、鄧郡,而剔除南海,这表明黔中、鄆郡有作为秦郡的坚实证据。

否则不当如此,而从三十六郡变为三十七郡,说明在司马彪所掌握的材料中,秦郡的数目不止三十六个,而司马彪为了迁就秦三十六郡之说,只得在入黔中、郡之后,削足适履,将不太重要、不太显眼的秦郡删去,司马彪最终选择了南海郡,将其删去,但即使经过这样一番整理,仍然无法与三十六之数相合,这或许反映了司马彪的无奈。

司马彪将表一第二部分“秦郡”之“长沙国”并入第一部分,变“秦郡”为“秦置”,此举于秦郡数目并无影响;又将原属第四部分“高帝置”的武陵郡和原属第十部分的五原郡并入第一部分,复又将原属第十部分的丹扬郡并入第三部分“故秦某郡”,至此,秦郡数目较《汉志》多出两个。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五原郡本曰“秦九原郡”,自可以秦郡目之,故新增者但武陵与丹扬耳,然则秦郡数目已至三十八个,而司马彪以三十六为秦郡总数,故司马氏必须剔除两郡,究竟删去哪两郡呢?

或许因为岭南三郡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较他郡为后,位于名单末端,而南海位于“秦置”之末端,与象郡、桂林分离,愈发显得形只影单,故司马彪首先将南海删去,此后,司马氏已无从下手,不知道也不可能再去删掉任何一个郡,于是只得草草收场,故其所著《郡国志》虽名曰“秦三十六郡”,实则著录有三十七郡。

而南海出“秦置”部分之后,会被司马氏放在哪里呢?因为《汉志》南海郡下曰“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如不入其于“秦置”,则只得依“武帝元鼎六年开”,入其于“武帝开”部分,而《郡国志》并“武帝开”入“武帝置”,于是南海郡成了“武帝置”中的一员。

司马彪削足适履,固然很可笑,然而班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司马彪所见到的秦郡名单不止三十六个的话,那么时代更早的班固难道就没有见过吗?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案,自裴驱始,岭南三郡不入三十六郡之目气是则嬴秦一代总郡数必然超过三十六个,《晋书·地理志》宗之,以为嬴秦一代之郡数为四十气清儒考秦郡,除钱大听外,多以为在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廷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郡数目有所增加气迄至近代,王国维更将秦代总郡数考至四十八个之多,谭其骤撰著《秦郡新考》,订正为四十六个,其后,周振鹤、辛德勇考秦郡皆以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之后,秦郡总数曾由三十六调整至四十八。

关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之后,秦郡数目增加了多少的问题上,上述诸家虽然存在不同看法,但无一例外的是:到秦朝末年,秦郡总数已远远超过了三十六个。准此,班固很有可能见过数目远远超过三十六个的秦郡名单,何以知之?

尹湾汉简的出土,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地方行政运作以及乡里户口统计状况,简中著录有东海郡的县、邑、侯国,甚至乡、里、邮、亭的名称及数目,以及户口、土地的多少,一般认为这是西汉末某一年东海郡的统计数据,在上计时由地方上报至中央,西汉既如此,秦朝理应亦然。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因为汉承秦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秦代,每到上计的月份,各个地方的郡级官员均将该年该郡的县邑、人口、土地数据统计汇总,并送至中央政府,而在秦朝末年,秦廷每年收获的上计材料应为四十余份,为每郡一份,而秦朝的档案管理机构里堆积着历年以来的上计材料。

秦灭时,上述数据为萧何所得,所谓“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阪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班固为东汉人,上距西汉不远,故其很有可能经眼过上述材料,更何况司马彪虽在班固之后,尚知秦郡总数不止三十六,时代远较司马彪为早的班固何以不知?

观《汉志》笔法,五原郡、丹扬郡、泗水国皆应入第三部分“故秦某郡”,但是五原郡下脱漏了“故”字,丹扬郡下脱漏了“秦故”,泗水国脱“秦”字,与其说这是史籍流传过程中脱字所致。

毋宁说是班固为了迁就三十六郡之数,不惜削足适履,将原始材料中的秦郡名单作了修改,删去了“秦”、“故”等字,于是乎造就了嬴秦一代三十六郡的说法,从而导致故鄆郡、东海郡等秦郡,尤其是故鄆郡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另外,除丹扬、五原、泗水外,其余五郡注文亦颇疑有脱漏现象,河内郡与广阳郡皆亦为秦郡气《汉志》河内郡、广阳国注文起首应有“秦置”、“秦郡”字样,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些字都不见了,或为流传过程中佚失,或为班固有意删除。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班固进退有度,《汉志》曰“秦”者,不计内史,共得三十六郡,而司马彪却不知如何下手,在取弃之间徘徊,最终留下了三十七郡的“疏误”。

但正是司马彪的“疏误”,让我们愈发坚定嬴秦一代总郡数绝不止三十六,而汉晋时人班固、司马彪皆曾经眼数目超过三十六的秦郡名单,只不过两人泥于三十六之数,对名单进行了删改而已。

结语

由于不忠实于原始材料的记载,司马彪造成了明显的错误,而班固貌似谨慎,但其做法仍不足取。那么三十六郡中当有南海、桂林、象郡,而这三个郡亦包含在武帝二十八郡中,是则岭南三郡被加了两次,而如果但视此三郡作秦郡,不入“武帝开”部分,那么武帝二十八之数又无法凑足,真可谓顾此失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