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看葵潭

 四圣医苑 2023-06-09 发布于广东

陈圳煜

一、“葵潭”名字的由来

明代期间,在蜿蜒浩淼的龙溪南岸,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此后,不仅溪流南岸的人们在此地交易,北岸“十多乡及千秋镇周围数十里乡村,皆于此集市买卖”。《惠来文物志》对这个集市的辐射范围说得更为广阔,书载,“这里是普、惠、陆、揭四县人民集市所在”。

溪流北岸的人们,挑着油黄的香蕉、青青的李子、红红的杨梅,还有山里割的拣的沉沉柴火和其他货物,晃着晃着走过溪上一道窄窄的小木桥之后,还要爬上五十三级石块铺砌而成的台阶,方是集市所在。于是,南来北往的人们,为了指明去处来处,慢慢地,就把这个集市称为“五十三坎墟”,把这道小桥称为“五十三坎桥”了。

“五十三坎墟”这个称呼的字数无疑太多了,来来往往的人们应该是觉得烦琐难念,因此,新名字诞生的这一幕,实在不难想象得到。有一次,有个人走在窄窄的木桥上,脑海里灵光闪现,随即放下肩上挑着的亲手编织的草帽或是斗笠,指着南岸成片成片的婆娑葵树和桥下一个个急急翻滚的翠绿漩涡,对身边的同伴说:“岸上葵树,桥下深潭,干脆叫'葵潭’好了!”同伴猛的一怔,继而,望望岸边葵树,想到龙溪蜿蜒二十四弯,五十三坎前后一带散布的十八深潭,展颜拍手称是。

不能推断“葵潭”这个名字经过多久才被人们所接受;“葵树、深潭”的说法中,“葵树”是否实有,今天也无人亲见。只能基本肯定的是,这个名字的产生,不是那些没有亲临溪岸,涉足小桥的达官贵人,坐在清净幽深的府第书房里能够想象出来的。至于那些偶尔经过的文人骚客,面对着崇冈壁立、古木葱茏、碧水逶迤、鸟语花香的旖旎风光,纵然能够触景生情,吟咏一些丽词佳句,却因为没有经受“五十三坎墟”几个字的拗口难念之苦,不会陡然间想起为这里重新命名一个简便顺口的称呼;就算他们一时间脱口而出,“称为'葵潭’岂不更妙”,也会因为他们脱离底层人民而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劳动人民创造历史”,这是一个被当代的人们广泛接受的历史观。

二、得名的大致时期

葵潭得名的时期,可以肯定是在三百五十八至七百二十六年之间。这是因为,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帝昺南逃,在千秋镇得以缓一口气的时候,葵潭还不是一个集市或墟镇。这一点,后面还要讨论。而在南明永历元年,也即是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张黄吴三姓围寨的时候(长春村碑志载,围寨是在明崇祯年间,1626年。实际上,崇祯一年是1628。这一点,与民间流传的,“围寨二十年”的说法基本一致),已有人以“葵潭寨”称之(《张氏族谱葵潭分家谱》正文第一页则称为“葵潭长青寨”)。可见,当时已经有了“葵潭”之名。而寨成之后的年代,一些资料上也经常出现“葵潭”两字。如“顺治六年(1649),己丑秋八月初五日风雨夜,林有声、林赞南、林时发等打进葵潭寨……”、“康熙十五年(1676),春正月刘进忠破普宁……王国栋声明无斗志,连夜退守葵潭、海丰……”等等(以上两则资料摘自《葵潭镇志草本》)。

前面引述了一些史料,但主要的还是“寨内”这个我们熟知的代代相传的实物。如果对史料无异议,可以根据史料来考证的话,“葵潭”的名字还可以前推很多。目前,县志中最早可以查到“葵潭”两字的,是明嘉靖三年(1524),置惠来县的时候,《境域变迁》第一节中的记载。其时,惠来县下辖“惠来”、“酋头”、“大坭”、“隆井”和“龙溪”五都。而“龙溪都”所辖的“十五堡”、“五十六村”中,就已经有了“葵潭”之名。并且有“溪沙、大禾田、渔湖、尖厝葛、北山埔、盐坑、青坑、螃蟹、千秋镇、橘子葛”的记录。而《大事记》一节中,则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盗贼劫掠葵潭周围乡村……”的记录。可见,从史料来考证,至少在置县的时候,也就是四百八十一年前,就已经有“葵潭”这个名字了。

三、最早有人迁居的大致时期

很多人向笔者提出这个问题:葵潭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如果单独指“葵潭”这个名字的历史,有实物证实的,是“寨内”,当时名叫“葵潭寨”,距今三百五十八年以上;若是根据史料的记载,则至少应该有四百八十一年。如果问的是“葵潭”从最早有人定居,到现在的历史,则更长。

在这里,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所谓“有人定居”,应该用“有人迁居”来表达更为严谨。为什么?如果指“有人定居”,则在葵潭这块土地上,以前居住的土著居民,到底早在哪个年代从深山老林走出平原,完成从猿到人的转变,这个时间根本是无法考证的。就算是没有土著居民,古代从中原地区沿着海路南下来到闽粤的队伍中,也肯定有人偶然见到这片陆地而弃舟而上。也就是说,“第一个”或者“第一户”定居葵潭的人,在很早很早以前,肯定是“有”,相关资料,《惠来文物志》有记载,“我们的祖先,三千多年前就在龙溪和雷岭河两岸繁衍生息,栖身山野、穴洞,过着'茹毛饮血’、'狩猎网鱼’和'刀耕火种’的生活”。可见,“有人定居”并非胡乱猜测。但是,这个时间是无法考证的。而“有人迁居”,则可指古人因为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或是家族人口繁衍过多,“有意识”地转移居住点。“迁”,在这里,包含着主体的主观意识。讲“有人迁居”,附带的还应该明确两点,一是指“中原人的迁入”,比如,古代中原人经福建或经江西越五岭迁入潮汕地区,也即今天绝大部分潮汕人的祖先,这样,就可以抛开无法考证的土著居民不谈;二是指“大规模地迁入”或“形成一定数量的人口聚居点”,因为一个两个地零星迁移,也是无法考证的。这样讲,问题就好说了。

第一点可以说的是,早在四百八十一年前,也就是“葵潭”得名之前,这片土地上就有人迁居了。前面说过,古时候,这片土地曾经被称为“五十三坎墟”,当地人则常称为“旧铺”。另外,在“葵潭”得名之前,“寨仔”之名,也说明当时已经有人聚居了。而从“旧铺”(还有“林厝乡”、“万兴寨”)这样的居住点,发展成为有“葵潭”之名的一方墟镇,必定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的,也就是说,在四百八十一年前,有了“葵潭”这个名字之前,“旧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这样推断,则可以说,“葵潭”这个地方,最早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居,极为保守的说法,都应该在五百年以上(这个时间还有向前延伸的依据。后面另谈)。史料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晋代至明代中期,置海丰县时,这里属于海丰管辖的地界。再往前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属于朝廷正式管辖的地域,而非一片未被发现、毫无人烟的荒漠之地了。

第二点要说到前面的一个话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帝昺南逃,在千秋镇得以缓一口气的时候,葵潭还不是一个集市或墟镇。”也就是说,葵潭这个地方,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并形成墟镇,是在千秋镇的“繁华过后”,在宋帝昺的南逃之后。而说千秋镇的繁荣在葵潭之前,有文物为证,比如古老的城墙,烧砖的窑址和出土的瓷片。最有说服力的是1976年,平整土地时,一千多穴古墓的发现。这些古墓中出土了很多墓砖,据专家考证,是晋代的文物。一千多穴墓葬,本身就可以反映当时聚居的人口的规模。而“葵潭周围,至今尚未发现青砖墓,仅在(惠来)中区发现有极少数红砖室墓(《惠来风物谈》)。”《惠来文物志》中记载的,“明时,五十三坎桥北十多乡及千秋镇周围数十里乡村,皆于此集市买卖”,指的是千秋镇的集市和繁华,已经往龙溪南岸转移的史实。

千秋镇有晋代墓葬的出土,应该不难理解。历史上,中原人曾经有两次大规模南迁。一次是西晋的“永嘉之乱”,使中原陷入二三百年的动荡,史学家称,当时南渡的仕民最少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一次是孱弱的赵宋无法抵御金兵的侵略,造成不可胜数的百姓随着皇室艰难南移。千秋镇从晋代墓葬体现出来的繁荣,正是中原人迁移到这里的结果。而从晋代的繁荣,一直到宋帝昺南逃,还只能“从千秋镇'沿着河谷东进朱埔村(现属南海乡)’,尔后,'向西逃至鳌江村边’,过'览表渡(现属岐石镇。乃古代官办人力渡口。宋代设)’……(《惠来县志.社会习尚》)”也即绕了一个“7”字形,才绕到葵潭的南面。这样一条南行路线,恰恰说明了葵潭繁荣较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中原到福建,再向岭东迁移的百姓,在远古时代,实在难以跨越茫茫的龙溪天险。“渡头庵”的修建,也正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有了“桥”而仍然需要“渡”的雍正年间,这里还是一个极为险要的处所;正因其险要,所以需要“请来观音菩萨镇守在此,保佑来往之人平安”。简单地说,龙溪阻隔,造成了葵潭的繁荣落在更为靠近福建地界的千秋镇之后。

在这里,再简单说一下古老的龙溪。几千几万年前的龙溪到底怎么样?这一点,谁也说不出来。其实,也没必要去说。近在六七十年前,龙溪就比现在要宽好几倍。吉成片八十岁前后的老人都知道,当时的北岸,远的要到现在“江湖埔”那边,宽度大概有三百米。那时候,“大坝”还没有建成,站在“渡头庵”门前放眼望去,对岸起伏的山岭、青翠的林木因为距离遥远而显得极为低矮,空濛。一片浩淼的绿水,到处卷着墨绿色的迅疾漩涡,发出阵阵低沉的闷叫滚滚东流。一派波澜壮阔,气势非凡的景象!当时,带着小孩到“渡头庵”上香的妇人,沿着岸边走近庵堂,不仅自己不敢往水中多看几眼,且还要牢牢拉住孩子的手,生怕孩子望向溪流的时候,头晕目眩而不慎跌入水中……从这个事实,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推断,在宋代险要难渡的龙溪,正是到了明代期间河面渐窄,水流渐缓,才得以架桥通行,并逐步推动南岸一带的繁荣发展的。

说到葵潭有人大规模迁入是在宋帝昺南逃之后,还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笔者有一个朋友,对山川河流感情殊深,几年来,游遍了葵潭一带的各个角落。有一句传遍大江南北的话,叫“天下名山佛占尽”,而另一句不传而传的话是,“天下名地墓占尽”。正是这样,这个朋友在游览山川河流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接触了很多古时候的墓葬。一来二去,他发现一个问题:葵潭一带,莽莽苍苍的山林中,最早的墓葬,在明朝万历年间(万历一年即公元1573年)。明朝之前的,印象中没有。

最早的墓葬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或者更早一点),这个事实说明的正是“葵潭最早有中原人大规模定居的时间”这个问题。正是万历前的几十上百年,先人大规模迁移到这里,并经过几十上百年的艰苦奋斗,累积了一定的家业,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才有可能在万历年间,为故去的先人打造大块墓碑,修建颇具气势的墓葬。《惠来县志》关于“人口密度”一节,还有这么一段资料,“明代,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区域性差异甚为悬殊。东部、中部区域人口密度比西部区域人口密度多出近9倍。”“至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等地人口大量涌入,西部人口才逐渐充实起来。被称为'漳潮杂处地’。(笔者注:这里的“西部”不仅指葵潭,而“大量涌入”指的则是有了“葵潭”名称之后的更大规模的迁居)”可以说,这些资料和墓葬的事实,既证明了葵潭有人大规模迁入是在宋帝昺南逃之后,也证明了葵潭历史的下限至少应该是五百五十年。

同墓葬现象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现象——葵潭历史上考取功名的先人最密集而又相对较早的年代。黄致中,建威将军;黄乃元,江苏府正堂;黄乃泰,州同知、儒林郎、内阁学士纂修官;黄有郁,吏部候选县左堂;黄有赞,江西新城县正堂;林启芝,按察知事;林名余,布政司;卢歌,诰封武德骑尉爵……这些先人,全属清代。最早的,出现在清朝前期。笔者认为原因同上,这里不加赘述。

概括起来说,葵潭有墟铺出现,也即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居的时期,是在五百五十年至七百二十六年之间。

四、较早迁入的姓氏

葵潭一带,最早迁入的到底是哪个姓氏?这个问题跟“最早有人定居”一样,确切的“第一个”、“第一户”是无法考证的。另外,葵潭的姓氏上百,先祖的迁出地少说有好几百,笔者走访的、翻阅族谱的、上山考察墓志碑文的,只有几十之数,实难得出一个确切答案。这里只说说“较早迁入,且人口形成一定规模或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姓氏。

公元1265年,魏、杨从福建漳浦迁移到千秋镇,是现存考证得到的最早来葵潭创祖的记录。其后,1368年,王姓从潮阳仙溪到头屯地界创头屯村(《惠来县志》)。这是周边各村最早的记录。

葵潭镇区里边的,基本是在明末清初期间来到这里。

长春村的“盐坑黄”、吴、马、郑等姓氏来得较早。“肇居张”、“德惠黄”则来得更早些,大概在明朝中期。“肇居张”,也即通常说的“姑婆张”,始祖为肇居公。实际上,乃肇居公之孙无逸公第一个来葵潭创业的,其时是明朝成化年间(成化一年即公元1465年)。(现在肇居公墓葬北侧的山头上立有一块高约1.6米的石碑,刻着“宋葵潭始祖肇居(基)张公墓道”几个字。这个“宋”字,不代表墓葬年代,只是因为肇居公不承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自认为是“宋之遗民”。这其中,还不排除肇居公不承认明朝,或是不知道有明朝,像“世外桃源”的人“不知有魏晋”的可能性。)第四世乐叟公时,已颇有家业,其时,有地十八方;至九世祖宏宇公,于崇祯年间联合“德惠黄”及吴两姓围葵潭寨。“德惠黄”即是通常说的“进士爷黄”,始祖为德惠公。德惠公的子孙辈也大概于明朝成化前后移居葵潭,六世祖成轩公参与围寨;进士爷黄英黄乃元是十一世,主要生活的年代是康熙年间。围寨的吴姓,是明代状元、詹事府内阁太学士赠太子太保,也即现在新光(溪沙)祠堂村的一世祖吴宽派系的分支(围寨的吴姓先祖,原在黄氏大房祠左侧有一座祠堂,大小与惠祖祠相仿,1927年被农民烧掉。该祠后厅是一座平房式盖瓦的建筑)。吴姓还有其他先祖,如“敦伦堂”善士公,其派系也有一些分支较早来到葵潭。长春的“盐坑黄”,也有人称“石鼓巷黄”、“原祖黄”,始祖伯原公于清朝康熙年间来到葵潭,及至孙辈,就颇有建树。如前文的黄有赞,官至江西新城县正堂;黄有郁,为吏部候选县左堂。后者也即现在后辈称为“郁祖公”的,在葵潭留下了较多的实物、文字资料,如“原祖祠”、“大房祠”;乾隆三年(1738)为其母官氏修建的“节孝亭”正门门楣的“天褒节孝”碑(亭于文革期间毁,碑存,仍有“石亭巷”的称呼);建“植葵轩”训导子弟的大石碑、碑文等等。

玄武一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石锣(罗)鼓(古)”、“阎(严)罗王”来得较早。但是,五个姓氏的族谱,也跟葵潭其他很多姓氏一样,在土改、破“四旧”期间上缴或是烧毁,现在只能从墓葬的碑文上看出较早的是“康熙”字样。严姓还有“严公山”、“严厝围”、“严厝池”、“严厝埔”等地名流传至今。林姓来的先祖也有多人,比如“河田林”、珠勤公的洛洲世系林,等等。但是,据考证,都不是前文提到的“林厝乡”的林氏。“林厝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已经查不到资料。现在的林姓,以“林厝底”的林姓来得较早。这一派系,是仲玉公于明末从河田迁移来的,通常也称为“河田林”。仲玉公来的时候,“林厝底”这块地方还称为“兵营园”,意思指兵营虎头寨占山大王的队伍在这里转运粮草的一个地方。若以仲玉公为第一世,则第五世浩祖,于雍正前后就已经使家业发展得大为可观,现在保留着的“山祖祠”等大批建筑就是在他手上建的。据说,林姓到这里的时候,前面五姓已经先到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山祖祠”修建的时候,“佛祖庙”已经建成。也就是说,比“山祖祠”更早一些,雍正年间,修建“佛祖庙”的时候,庙主高姓,已经在葵潭创下相当规模的家业了。此外,卢、侯、苏、陈等几个姓氏,相对来说也是来得较早的。

吉成古称“旧铺”,是目前镇区三村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但那个时候到底居住的是哪些姓氏,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能够找到较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迁入年代的,是王、庄、刘这些姓氏。原来老牛皮寮的“黄洋黄”,来的时间在三百年前后。现在“邱厝园”的祖先,“河源邱”,听说在“黄洋黄”之前已经到来。“黄洋黄”和“河源邱”,可以说,也是目前吉成来得较早的姓氏。

葵潭来得较早的姓氏,还可以从一些石碑上查证得到。现在葵阳街头玄武牌楼下有一块题为“周道如砥”的石碑,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记录了当时修建葵阳段官道的情况。碑上除了以上提到的各个姓氏,还有“许、谢、冯、傅、巫、邓、曾、李”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这块石碑上另外记载一个时间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佛祖前面的“葵埠正门”时,则还有“戴、蓝、连、邹、周、钟、徐、詹”等姓氏。

实际上,正如《惠来县志》记载的,明末清初,来葵潭创业的人口,是从“福建漳州等地”,“大量涌入”的。也就是说,早期来到葵潭的,并不仅仅是以上谈到的这些姓氏,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简单列举上面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