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第二章:我国古代书院发展概略

 金方TCM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第二章 我国古代书院发展概略

  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书院创始之初,有两种含义 :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5]。在之后千余年的发展中,书院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作为读书之处的书院,作为著书之处的书院,作为藏书之所的书院,作为祭祀先贤之地的书院,从事军事教育的书院,实施语言教育的正音书院,进行外语教育的书院,开设医学教育并有门诊业务的书院等 [10-12]。

  一、汉代的“精舍”、“精庐”

  书院的产生,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 [81-82]。《后汉书 · 包咸传》载 :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 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 · 魏武帝纪》载 :“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 · 儒林传论》载 :“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81-83] 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 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因此,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二、唐代——书院的开端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丽正书院 [84],参阅《唐会要 · 卷六四》,《新唐书 · 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等著作可知,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于东都洛阳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唐玄宗在京师长安也设立了丽正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 年),移至明福门外,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当时书院的功能是: 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

  [84-86]。

  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也始于唐朝,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公元 635 年)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87-88]。综上,书院之名虽然出现于唐,但唐代的官立书院类似于后世的馆阁,并非教育机构。正如袁枚《随园随笔》云: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而私人书院则为私人读书的书房。

  三、五代十国时期书院发展概略

  在五代十国时期,书院教育的发展逐渐兴盛。许多从唐朝时期便已经创立的书院,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始建于唐朝大顺年间的东佳书院,便在五代时期又得到了扩建,

  “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其办学效能大大加强 [89-91]。同时,也新兴起了大量书院,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有十三座。著名的有太乙书院、窦氏书院、龙门书院、匡山书院等。其中太乙书院肇创于后周,于北宋改名嵩阳书院,被后人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92-94]。匡山书院始建于后唐,是罗韬为讲学所建,得到后唐明宗皇帝的表彰和赐额, 这表明民间私人创办的书院,被朝廷的正式承认,这对书院的继续发展影响深远 [95-96]。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四、宋代书院发展概略

  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 [97]。一般认为,宋代书院的兴起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97-99]。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 [97-101]。熙宁四年(公元 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 [102-103]。理宗(公元 1224 ~ 1264)即位后, 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 [104]。景定元年(公元 1260 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到了南宋,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各延大儒主持, 成为理学书院 [102-104]。宋代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 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五、元代书院发展概略

  元朝书院更为兴盛,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 1291 年)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105-107]。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 296 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

  408 所 [105-107]。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六、明代书院发展概略

  明初时,书院一度转衰,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 [108]。嘉靖十六年(公元 1537 年)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公元 1579 年)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 [108]。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的士人,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天启五年(公元 1625 年)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书院乃大没落。

  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期间书院总数达到 2000 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 1699 所, 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 [108-109]。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 :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 ;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明朝统治阶级先后共 4 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10-112]

  七、清代书院发展概略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公元 1652 年)明令禁止私创书院。

  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 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113]。清代书院分为三类 :其一中式义理与经

  世之学 ;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 ;其三以朴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114]。清代书院达 2000 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粤秀书院等 [114]。其中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首。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清政府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113]。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综上所述,书院萌芽、开端于唐,兴盛发展于五代、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至清末,书院因科举考试的废除而被改造为学堂,该教育模式再度陷入低谷。书院延绵

  1000 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引用文献

  [5] 贾利 , 郁万彩 .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2):181- 182.

  [6] 张传燧 , 袁浪华 . 传统书院何以消亡 ?[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1):88-93+127.

  [7] 李德斌 . 从书院的消亡看书院制度的困局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8):123-124.

  [8] 陈岳芬 . 中国书院消亡原因浅探 [J]. 汕头大学学报 ,1997(02):34-39.

  [9] 罗晋辉 . 书院若干问题辨析 [J]. 学术月刊 ,1996(05):88-94.

  [10] 梁励 . 书院兴衰考略 [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02):105-110.

  [11] 陈 · 巴特尔 . 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历史文化解释 [J].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104-107.

  [12] 李才栋 . 从书院起源、发展阶段、办学性质说开去 [J]. 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2005(01):49-53.

  [13] 樊继轩 . 学宫书院时代 : 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脉络的历史考察 [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22(03):8-12

  [14] 樊继轩 . 从古代学 宫、书院到近代私立大学的转型 [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03):129-132.

  [15] 谢留枝 . 中国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概况——以书院和讲会制度为例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08):108-109.

  [16] 张劲松 , 张子瑞 . 书院经费与书院发展关系略论 [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42(01):126-129.

  [17] 朗双菊 . 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22(04):106-111.

  [18] 龚蕾 . 从教育经费角度看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4):194+199.

  [19] 薛明磊 , 王硕 . 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对现代大学基金运作的启示 [J]. 兰台世界 ,2015(27):98-99.

  [20] 徐继存 . 古代书院名师的为学之道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5(01):83-87.

  [21]姜国钧 .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J]. 大学教育科学 ,2008(06):65-68.

  [22]王国银 . 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及其对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28-33.

  [23]赵国权. 论南宋时期书院的制度化构建[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04):91-96.

  [24]陈晗, 邓志民. 南宋时期书院鼎盛的原因及特点[J]. 邢台学院学报,2007(02):40-42.

  [25] 宋国臣 . 理学孕育下的南宋书院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01):121-123.

  [26]张玉婷 . 宋代书院管理研究综述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40(02):141- 143.

  [27]朱汉民 . 宋代书院会讲的两种形态及学术意义 [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03):82-87.

  [28]朱汉民 . 宋代书院 的《四书》学教育 [J]. 中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26(03):1-10.

  [29]曹立红 . 从学规中看宋代书院的课程建设——以岳麓、白鹿洞、应天、蒿阳四书院为  例 [J]. 常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14(04):75-78.

  [30]李兵 . 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 [J].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138-143.

  [31]李良品 . 试论元代书院的特征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5(01):45-49.

  [32]邓洪波. 元代书院及其发展特点[J]. 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1994(06):71-76.

  [33]王凤娥 , 刘源 .“历山公”千奴与历山书院的历史成就 [J]. 菏泽学院学报 ,2016,38(06):57-61.

  [34] 武振伟 . 博山范泉书院考 [J]. 人文天下 ,2017(21):18-22.

  [35]陈宇光 , 周高峰 . 从卢之颐到钱塘医派 [J]. 吉林中医药 ,2005(12):3.

  [36]赵燏黄 . 清代医药家卢之颐及其著作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7(07):42-44.

  [37] 章次公 . 卢之颐生平及其著作 [J]. 江西中医药 ,1955(09):38-39.

  [38] 相鲁闽 . 张志聪及《侣山堂类辩》[J]. 河南中医 ,2013,33(05):816.

  [39] 张光霁 . 读《侣山堂类辩》看张志聪治学 [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02):25-26.

  [40] 张卓文 . 论侣山堂书院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40(09):660-662.

  [41] 韦韬 . 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31(06):3-5.

  [42] 崔京艳 . 清朝中医书院教育 [J]. 亚太传统医药 ,2007(05):90-91.

  [43]徐英娜 , 李鑫 , 程伟 . 周代医事制度新探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9(23):1-4.

  [44]樊继轩 . 中国先秦时期私立教育综述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4(04):28-35+68.

  [45]何文彬 , 申诚 . 简述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 [J]. 华夏文化 ,1995(02):46-47.

  [46] 李经纬 . 中医史 [M]. 海南出版社 :2022,03:583.

  [47]程磐基 , 吴鸿洲 .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 [J]. 中医教育 ,2000(02):47-48.

  [48]熊益亮,林楠 . 听历史讲中医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65-96.

  [49] 梁峻 . 隋唐中医教育史论 [J]. 中医教育 ,1994(04):41-42+49.

  [50]赵刚 . 隋唐时代的医学教育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0(05):7-13.

  [51]常爱萍 . 正规医学院校教育形成于隋唐的原因及意义探讨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2):66-67.

  [52]王长宇 . 唐太医署医学教育引发的几点思考 [J]. 中医教育 ,1999(06):53-55.

  [53]徐召霞 . 浅析宋代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J]. 黑龙江史志 ,2014(11):63.

  [54]周蓉 , 薛芳芸 , 李俊连等 . 宋代医学教育兴盛的社会因素探析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02):442-443.

  [55]沈玉洁 . 宋代医学教育发达的社会动因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9(15):150- 152.

  [56] 姚英 . 宋代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 [J]. 鸡西大学学报 ,2009,9(04):119-120.

  [57] 范家偉 . 元代地方官、醫官、醫者與三皇廟 [J]. 中华文史论丛 ,2021(03):199- 244+401-402.

  [58] 席榕 , 李昱颉 , 杨东方 . 元代医学十科考 [J]. 环球中医药 ,2020,13(02):285-288.

  [59] 席榕 , 薛泰骑 , 姚子昂 , 程凯 , 李昱颉 . 古代官办医学分科教育管窥 [J]. 中医研究 ,2018,31(04):7-12.

  [60] 郑红飞 . 元代医学教育初探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0):93-94.

  [61] 张 金 国 . 医 学 发 展 的 黄 金 阶 段 —— 论 蒙 元 时 期 的 医 学 教 育 [J]. 社 科 纵横 ,2015,30(10):146-149.

  [62] 周俊兵 . 元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成就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3(06):437-438.

  [63] 梁峻 . 元代中医教育史论 [J]. 中医教育 ,1995(02):46-47.

  [64] 王风雷. 元代的医学教育[J].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57-63.

  [65] 宋佳 , 赵艳 .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J]. 中医研究 ,2014,27(06):1-4.

  [66] 夏逸群 , 张成博 . 明代医药机构设置与世医制度浅析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7(02):143-144.

  [67] 梁峻 , 梁平 . 明代中医教育史论 [J]. 中医教育 ,1996(03):37-38.

  [68] 刘正刚 , 郭文宇 . 明代地方医学的教育功能——以广东为例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9,10(03):157-161.

  [69] 陈陗 , 刘洪 . 明清时期民间医学教育探讨 [J]. 江西中医药 ,2016,47(03):17-19. [70] 狄鸿旭 . 清代“医学署”初探 [J]. 满族研究 ,2015(02):59-64.

  [71] 廖晓羽 , 林慧光 . 清代医学教育形式举要 [J]. 中医药文化 ,2011,6(05):34-35.

  [72] 韦韬 . 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31(06):3-5.

  [73]张弓也 , 熊益亮 , 段晓华 . 民国中医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J]. 中医药文化 ,2020,15(01):48-53.

  [74]甄雪燕 , 赵歆 . 从《中医教育讨论集》看民国中医教育合法化的艰难历程 [J]. 医学与哲学 (A),2018,39(04):86-88.

  [75]梁晓东 , 石作荣 , 朱姝 .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41(01):66-69.01.020.

  [76]贾智玲 , 段逸山 . 从《医界春秋》和《复兴中医》看民国时期中医教育 [J]. 中医药文化 ,2012,7(03):20-22.

  [77]朱德明, 郑洪, 吴小明, 钱群英, 黄雪莲. 中医教育近现代化先驱——利济医学堂[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21):28-30.

  [78]吴丹彤 . 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27(11):112-117.

  [79]谢红莉, 瞿佳. 近代我国中医学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5- 27.

  [80]刘时觉, 朱国庆, 杨力人, 陈克正, 李珍, 瞿汉云. 晚清的利济医院和利济医学堂[J]. 医古文知识 ,2003(03):4-7.

  [81]郭海燕 . 汉代民间教育略论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01):134- 138.

  [82] 肖世民 . 论汉代学校教育 [J]. 唐都学刊 ,2002(02):47-50.

  [83] 李军 . 论秦汉时期的私学——兼论私学与中国传统官学制度 [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3(03):166-175.

  [84] 刘畅 . 唐代东都集贤殿书院的沿革及特色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S1):127-128.

  [85] 李才栋 . 直面书院研究中的分歧与辨析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2006(04):33-40.

  [86] 董延寿 , 雷海栋 , 朱继军 . 洛阳古代书院教育对洛阳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J]. 洛阳大学学报 ,2005(03):11-13.

  [87] 胡昭曦 . 唐代张九宗书院建立时间探考 [J]. 西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1(04):1-4.

  [88] 刘孔伏. 古代书院起源考辨[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48+88.

  [89] 郭丽 . 论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之关系 [J]. 北京社会科学 ,2017(08):17-27.

  [90] 徐梓 . 东佳书堂小考 [J]. 湖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29(02):13-16.

  [91] 徐晓望 . 唐五代书院考略 [J]. 教育评论 ,2007(03):102-106.

  [92] 宫嵩涛 . 嵩阳书院 : 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J]. 新阅读 ,2019(03):12-14.

  [93]宫嵩涛 . 嵩阳书院 : 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 [J]. 博览群书 ,2016(03):30-35.

  [94]刘宇迪 . 清代河南书院发展管窥——以嵩阳书院为例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34(04):73-77.

  [95]许怀林 . 匡山书院与“南宫义举”的由来与价值 [J].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1(06):1-9.

  [96]邓洪波 . 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 [J]. 湖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2(02):9-11.

  [97] 刘长宽 . 宋初“四大书院”研究述论 [J]. 运城学院学报 ,2019,37(05):44-48.

  [98] 朱汉民 ,Hou Jian. 湘学学统与岳麓书院 [J]. 孔学堂 ,2018,5(02):13-24+124-132.

  [99] 李京京 . 宋代“四大书院”刍议 [J]. 大众文艺 ,2011(13):162-163.

  [100]周保平 . 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及历史影响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27(04):4-8.

  [101]李才栋 . 白鹿洞书院考略 [J]. 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1985(S1):2-57.

  [102]赵国权 . 论南宋时期书院的制度化构建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30(04):91- 96.

  [103]陈晗 , 邓志民 . 南宋时期书院鼎盛的原因及特点 [J]. 邢台学院学报 ,2007(02):40- 42.

  [104] 宋国臣 . 理学孕育下的南宋书院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01):121-123.

  [105]李良品 . 试论元代书院的特征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5(01):45-49.

  [106]邓洪波. 元代书院及其发展特点[J]. 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1994(06):71-76.

  [107] 王风雷 . 元代书院考遗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文史哲版 ),1994(04):72-78.

  [108] 史明 . 明末书院的创建与毁禁 [J]. 齐鲁学刊 ,1996(03):81-87.

  [109] 牛建强 . 明代中后期讲学风气的扩张及其异变 [J]. 史学集刊 ,1993(04):49-56.

  [110] 罗检秋 . 东林书院与清初理学 [J]. 江海学刊 ,2022(06):187-196.

  [111] 王立斌 . 东林学派与东林书院 [J]. 朱子文化 ,2021(03):51-56.

  [112]刘彦汝 , 赵欣然 . 论明代东林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J]. 戏剧之家 ,2019(25):168-169.

  [113]黄体锐. 从书院到学堂的嬗变: 清代书院改制历程探析及启示[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15-17+66.

主编 :赵鲲鹏

副主编 :孙晓峰 宋文杰 王 超

协编 :彭鑫 张林 宋佳 张思琪

指导 :薛钜夫 傅延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