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

 金苹果6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胡可欣(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卷心菜,原文标题:《胡可欣丨为什么研究生要阅读经典?》,题图来源:《偷书贼》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在轮下》

时间又来到了夏天,距离我开始经典阅读的时间恰好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阅读占据了读研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时间,甚至一度成为了生活的中心。当要提笔写总结的时候,我却不知从何处落笔,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也仅仅是阅读了有限的一批书。但要是把阅读当作日常,把求知当作追求,那么这份总结就不是对经典阅读的告别,而是我自己对经典阅读的阶段性体悟。

打造自己的工具箱

2021年的四月,彼时的我是大四的学生,还未完全从考研拟录取的欣喜之感中抽身,同时陷入了对读研生活的迷茫中。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我的学科基础有限,当导师要求我们从阅读经典书籍开始补课之时,尽管有些诧异,但一考虑到这是深入学科的最好方式,并且阅读学科并不受专业所限,而是涵盖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选择上有一定自由度,加上我本身不排斥阅读,带着几分期待和几分好奇就正式开始了经典阅读的训练。

刚开始阅读时,新鲜感是驱使我开始阅读的动力。在此之前,我没有开展过集中的、体系化的阅读,也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是用来专心阅读的。在正式入学之前,有一段专门用来打基础的经历带我早早进入了研究生的状态,但是经典阅读的过程并非走马观花般自如潇洒,一路上伴随着探索、突破与提升,是在曲折中成长。当真正开始阅读时,新鲜感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阅读带来的挣扎与困顿。

首先要战胜的困难是拒绝走出舒适区的惰性。不断升温的天气,周围充斥着毕业季的浮躁,那时身边同学都在计划旅游和休息,我仍每天带着厚厚的书往图书馆跑。长时间看书导致经常犯困,还得逼着自己和困意对抗,有时候一下午才看了十几页,这个读书的慢过程与总是希望快速看到结果的个人意愿背道而驰,畏难情绪使我时常在心里打起退堂鼓。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的我心态还未完全转换过来,只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把读书真正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且是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才能坚持走下去并且走得更远。

与战胜自我的惰性相比,阅读本身的困难才是持续更久的障碍。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涂尔干的《自杀论》,当时的我读完之后仍一知半解,甚至也难以回忆起书中的观点,读完第一本书只觉茫然,那时便怀疑自己是否是进行了有效读书。心中有很多的疑问,我不知道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否正确,也不知道阅读古典书籍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还未达到理想的阅读状态和严格的时间观念时,导师总是作为“他律”的角色督促我们前进,直至我们进入自律的状态,专注于书籍本身,而不带有那么多对意义的追问。带着在阅读中持续产生的新困惑和对下一本书的探索继续阅读着,心态和作息都进入了“按部就班”的节奏,很快便投入到消除新鲜感、在熟悉的地方做重复的事的状态,阅读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和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刚进入一门学科时,遇到新概念、新理论时常有很多不解。特别是在读不懂的时候,常常去搜索这些书籍的“周边”来辅助阅读。阅读韦伯的书籍是入门阶段的攻坚时刻,对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的宏大叙事让人惊叹,读者却时常陷入读不懂读不通的沉闷与沮丧。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这本书读了一个多月,看到下一章时已经忘了上一章讲的什么,这种无获得感的心理体验记忆犹新。

随着阅读的深入,研一入学后,开始意识到不能局限于书本表达的内容,而是有意识地去琢磨和学习这些经典作家如何论证和呈现自己的观点,有了从被动吸收知识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如今看来,韦伯的思想体系庞杂,诸类著作称之为“硬书”也不为过。硬书的阅读体验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教我们多元化地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遇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困惑可以在阅读当中找到答案,阅读中又会产生新的困惑,这条迂回曲折的路是实现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目高度抽象,阅读书目也在学科之间转换,因此我刚开始读书的节奏很慢,仅仅是作为门外学习者的身份去适应书的内容、篇幅以及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随着阅读的深入积累,我开始从被动读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理解单个知识点到联结不同知识卡片,从认知到质疑再到反思,阅读带给我的体验是多元和充实的。这种独自摸索、试错的过程是我在读书阶段的常态,回头再看,反思最多的阶段恰是成长最快的阶段。

阅读的状态有起伏,但也在渐入佳境。回头看来,对于我的许多疑惑,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鼓励我积极阅读训练思维能力,经典书籍的确给我指了一条通往答案的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认识及辨析,书籍不是万千困惑的最终归处,它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工具箱。

独立成长与结伴而行

这段读书时光,有一部分热烈的集体阅读经历。

如果说独立阅读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进,那么集体阅读的经历是一群人的逐光前行。当我还在对面前堆着的书籍感到茫然时,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的集体——读书会。在读书会进行集体读书是一场奇妙的体验,长久以来的散漫与无组织的本科生活使我缺乏驱动力去主动学习,也使我更加珍惜这种偶然的成长机会。读书会的基本要求是坚持规律作息,合理分配阅读和运动的时间。

本科毕业前夕,杂事已处理完毕,我仍每天早出晚归,身边的同学不解,但我知道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成长才刚刚开始,且还有着志同道合的人同行。

集体阅读让我找到了参照群体。集体的重要性在于个体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共同的问题。读书会建立了联系的网络,我们定期在读书群里交流自己的读书状态,每个人在阅读不同的书目,读书状态不尽相同,但可以发现大家的读书体会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或早或晚都经历过,无论是在哪个阅读阶段投射的心情或许都能感同身受。

在读书会中时常收到来自老师们的肯定和来自同学的鼓励,即使我们分散在不同地方,来自不同学校,却干着同样的事情,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回想起来也是一件趣事。在那个阶段,我是从零开始的学习者,最初感受到的来自集体的力量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正反馈,定期及时的交流使我能够时反思并检视自己的阅读状态,也让我收获许多能量,从而脚下的路更加坚定。集体是一个能引起共鸣、获得力量的载体。 

集体阅读的另一面在于“群体压力”。慢慢发现,即使读得慢、不在状态,没有人会责怪你,反而是自己感到羞愧。定期的汇报和分享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场域,交流自己的困惑与收获,将上一阶段消极的情绪快速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争取在下一个阶段状态有所进步。

压力和动力相伴而生,有了参照群体的压力,我开始尝试量化任务来督促自己读书,每日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总结、反思并调整每周的进度和读书、运动状态。这种不断打破又重新建立的状态最初让人感到难受,但是成长就是先破后立,不走出舒适区就丧失了成长的可能性。

短暂的集体阅读体验结束后,失去外力的助推,内力的积累已足够驱使我们开始自主探索。从最开始硬着头皮读下去,到现在拿起一本未读过的书直接投入,读书的心态也经历了转变,才发现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只是纸老虎,无法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力量对抗,坚持读下来会发现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痛苦。更为常见的是,阅读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常常掩盖了阅读过程的艰辛。有时候,一个系列的书读下来,梳理脉络和逻辑,知识点的联动,思想的碰撞,都是有意思的独特体验,知识体系在脑海中逐渐具象,时常有收获的满足感。

也是自那时起,养成了每周运动的习惯,并且持续到了现在。运动和读书本质上很像,都需要我们和自身的惰性斗争,都需要和自己的耐力挑战。读书和运动使我的身心状态比两年前有了更大的进步。集体使我们都朝着更好的自己努力。

授之以渔的训练

经典阅读训练使我受益匪浅,引领我不断打破个体的局限性,走向集体,也走向更大的世界。

首先,学无止境,涉猎多学科知识是基本的学术训练。阅读训练不是为了获得某一知识才去阅读,具体知识的获得是经典阅读的副产品。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籍呈现了思想大家的智慧结晶,不断穿梭在经典书籍中,能够了解不同学科及学者的观点,看起来是知识拼图,但却是日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术素养的积累。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是打好学术基础的第一步,过程慢一点,但效果很长久。

其次,阅读训练是思维训练,阅读的本质是思考。伏尔泰言,“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与读文学作品体验不同的是,社科经典阅读的过程要艰辛的多,不仅有专业的概念、深刻的观点,还有严密的逻辑。

过去我认为,这类书籍读不懂,等再积累几年再来阅读也许会轻松一些。但我现在却认为,读硬书、硬读书恰恰是和自己较劲的过程,这种体验是思维训练,而思维训练不需要等到那个合适的节点再开始,而是边读边思。

思维训练是早期训练,而不是过程中后期的训练。也许我们时常会问,究竟什么程度的思维训练达到了要求?也许是我们开始自主思考、尝试自己去解释复杂的现象、也尝试在现象之间找关联,也许是我们从学科视角对某事有了自己的理解。思维训练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而经典阅读是起点。

再次,阅读是锤炼心性、培养专注力的过程。经典阅读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主义,而是要抛开杂念,真正进入阅读的状态,才有锻炼思维的作用。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跟自己的惰性和欲望抗争,用阅读来组织生活,意味着放弃了许多玩乐时间,专注于阅读一件事。经典阅读训练了我们在浮躁世界中坚守本心的能力,用自我的专注抵抗外界的侵扰,与社会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隔离。阅读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更多的时候是沉淀与积累,让我们学会对结果有耐心,也对自己有耐心。

最后是主体性的习得,通过阅读解放自己。直到研究生阶段我才真正开始思考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本科时的我还是一个思想不坚定、容易随波逐流的人,经常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大多数时候,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深度思考,也跟着大多数人一样追求一些符号。

读研开始,无论是读书、调研或是写作,我开始对每一个阶段都设定确定的目标,规划自己的生活,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到给自己带来成长的事情上,也更加关注自己的想法。我仍然会面临多元化的选择,耳边依然有不同的声音,但我会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对我的选择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少了些盲目与急躁。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充盈内心,并带给我更强的精神力量。

书斋之外是田野

我的读研生活交织着书斋的宁静和呼啸的田野之风。在埋头读书之时,也尝试着走向田野,在书斋之外,接触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而面对具象的世界,阅读训练的能力成为了认识世界与理解经验的重要抓手。在能力训练的长链条上,与经典阅读相扣的是经验调查。研究生阶段在阅读之余,参加过几次田野调研,领略过无字之书的学问之深。如今,也要逐步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延续在经典阅读训练中习得的品质,争取在实践中有更多的进步。

研究生阶段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书籍实属一件幸事,但惭愧的是后期由于其他的阶段性目标,而没有持续阅读,深感积累有限。阅读或许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快捷的方法。在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愈发认识到个体的无知与局限,因此阅读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投入广阔世界的前奏,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存量,它会在某个时间变成我们向上生长的增量。经典阅读结束之际,感叹时间匆匆,珍贵的读书时光一闪而过,却也留下了真实有力的成长痕迹,经典阅读或许不能对我们的生活改变太多,但它使我们既对这个世界祛魅,也使我们保持好奇,走上自主思考的成长之路,并逐渐修炼独立与完整的人格。

风物长宜放眼量。

经典阅读书单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思·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

(德)马克思·韦伯《古犹太教》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

(法)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法)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德)齐美尔《货币哲学》

(德)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德)齐美尔《桥与门》

(法)布迪厄《实践感》

(法)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法)布迪厄《关于电视》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法)卢梭《忏悔录》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

(英)霍布斯《利维坦》

(英)洛克《政府论》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美)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

(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

(美)布坎南&图洛克《同意的计算》

(美)斯蒂格里茨《自由市场的坠落》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

(美)凯博文《疾痛的故事》

(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美)凯博文《照护》

(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戈夫曼《污名》

(英)肯·布莱克莫尔 路易斯·沃里克-布思《社会政策导论》

(美)戴安娜·M·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

(英)Barbra 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美)艾伦-米尔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美)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伊恩·弗格森《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

Dilys Davies·Dinesh Bhugra《精神病理学模型》

R.Paul Olson《四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比较》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美)米尔斯《权力精英》

(美)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美)弗洛姆《逃避自由》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林耀华《金翼》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0年的华北农村》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杨华《县乡中国》

林辉煌《中国农地制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胡可欣(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卷心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