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平七虞二

 俭是宝 2023-06-09 发布于福建

今天整理上平七虞韵第二段学习笔记

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云梦泽,洞庭湖。玉烛对冰壶。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罗”字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种稀疏的丝织品,所谓绫罗绸缎。“绮”这里是有华丽纹饰的丝织品之意。我想起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茗是茶叶,蔬是蔬菜都是吃的。柏秀,柏树长得很茂盛,松枯,松树枯死了,植物状态相反。

中元和上巳都是传统节日,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大名鼎鼎的鬼节,大家还是比较清楚的,我们闽南人这时会做“普渡”,传说七月半鬼门大开,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祭品、烧纸钱,让游荡的孤魂野鬼,有吃有喝有钱拿,人间一日游后满意回地府。上巳节现代基本已经没落了,古代用干支纪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形成六十甲子,六十天轮换一遍,古代的上巳节是定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会到河边洗浴“袚除不祥”,就是洗掉霉气的意思吧!《诗经·郑风·溱洧》就记录了这种盛大的节日庆典,说明上巳节在春秋早期就十分盛行。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也记录了这样的活动,“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从文中记录的时间是三月上旬,我以为魏晋时期的上巳节还没有固定日期,当然网上许多资料都说魏晋时已确定三月三,只是没有明确的出处。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从诗中我们知道至少在盛唐,上巳节已经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返璧是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拥有从楚国得到的和氏璧,秦昭王想要这个宝贝,就送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接到消息的赵王和手下大臣商议,给和氏璧吧,怕秦国只是画大饼不会兑现承诺。不给吧,又怕秦国借口攻击赵国,毕竟赵国实力不如人。众人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想找个能出使秦国答复这件事的人才。赵王的太监头子缪贤举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面见赵王后,果断指出必须先给秦国和氏璧,就算上当受骗也不能给秦国发动进攻的借口。蔺相如自己申请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向赵王保证完璧归赵。携带和氏璧入秦的蔺相如和秦昭王斗智斗勇,最终把和氏璧完整地送回赵国。还珠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大家都知道合浦这个地方盛产珍珠,采珠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历任地方官大多贪婪,想尽办法多产珍珠中饱私囊,珠蚌神奇地迁移到别的地方了,当地的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剧增。接任的孟尝上任后,改革以前的制度,廉洁奉公,蚌群又迁移回来了,珍珠产量开始恢复。后人用还珠来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返璧代表聪明勇敢,还珠是廉洁能干都是个人品格。

云梦泽,洞庭湖都是地名,古籍中的云梦泽地域辽阔包含了洞庭湖。玉烛出自《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四时之气和畅,用以形容太平盛世。冰壸是盛冰的玉壶,常来比喻人品高洁。唐代名相姚崇有《冰壶诫》有句云“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自然我们会想到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苍头犀角带,苍头有头发斑白之意,用犀角装饰的腰带是官员才能配戴的。绿鬓象牙梳,绿鬓是乌黑有光泽的鬓发,常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孩,象牙梳当然不是贫苦人家用得起的。一个地位高的中老年男子,一个青春美丽的富家女。

松阴白鹤声相应,《周易》中孚卦九二爻词“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镜里青鸾影不孤,根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西域罽宾国王捕到了一只鸾鸟,想让它鸣叫,养在金丝笼里,给它吃山珍海味,养了三年还是不叫。他夫人说:“听说鸾鸟要看见同类才会鸣叫,让它照镜子试一试。”没想到,鸾鸟看见镜子里的影像高声悲鸣,奋力一飞撞死了。

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这一联感觉就是隐逸生活的描写,暂时没有看到完全对应的典故。竹门半掩,来访者站在窗前张望,想看看主人在不在?紧紧关闭着柴门的主人,可能等不到停车拜访的客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