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鉴赏 第十九期 | 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白桦树2008 2023-06-09 发布于内蒙古
Image
Image

引言

        在近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儒道两家思想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共同作用的。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正确认识儒道互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也能让我们收获人生的大智慧。

Image
Image

美文欣赏

Image

滑动阅读

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可以使人安身立命,活得积极而又潇洒。

  哲学也好,宗教也好,它们是什么?第一它们面对宇宙、社会、人生种种问题,要穷根究底。自然科学解释世界,都是局部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要追寻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宇宙的起源问题、人性问题、社会发展根本规律问题,都是根本性的,这是终极关切,穷根究底,问一个为什么,还要继续追问下去,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哲学和宗教。第二,它们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就是能安顿人的心灵,提供人生的意义。八个字——穷根究底,安身立命,哲学和宗教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是两者又不一样,哲学是用理性的智能方式来做这件事,宗教是用信仰的情感方式来做这件事

儒学使人生积极乐观向上

  那么儒家呢,是哲学还是宗教?现在有争议。我认为它虽有宗教性,而不是宗教。它也是信仰,但它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儒家是进取的哲学,所以我们学了点儒学以后,你的一生就会是积极的、乐观的。大家看《论语》,到处都是“乐”这个字,讲乐学,讲教育的快乐、人生的快乐。它让人怎么完善自我、关心他人、改进社会、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它有尽性之说。尽性之说,就是把你自身的,父母给你的种种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尽己之性,我要把自己的本性里的先天的东西充分发挥;尽人之性,有条件的人你要帮助别人发挥他的本性;尽物之性,就是物尽其用,这个物本来可以发挥这个作用,你浪费也不好;还有赞天地之化育。你看儒家这个尽性链条由近及远,最终目标是要使天地万物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有个大哲学家叫张载,他有四句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这很了不起啊,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经常引用“横渠四句”来鼓励我们。“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啊,天地生就人,人就是天地的头脑,人要起这个作用;“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往圣继绝学”,以往圣贤学不要让他中断了,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要继承,要发扬;“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对“太平”的向往古今一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这是儒家的一个胸怀。张载是大儒,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西方康德的地位,影响非常巨大。

  儒家要成就这样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三达德的独立人格。向圣贤看齐,但是不是要你做圣贤,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大家看《论语》里面,孔子讲到君子有一百多处,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怀德”、“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上”等等,讲怎么做君子,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目标吧,我们可以做个君子。

  儒家讲的忠恕之道是平等的爱,但儒家平等的思想在等级社会发挥不出来。有人说儒家是专制主义,错了,儒家有等级思想,但不是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法家的。儒家讲君臣父子,是相互有责任,不是单向服从。它讲的礼是以和为贵,也是相互的。它没有摆脱等级观念,但是它要和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革”里搞错了。孔子是说君要行为君之道,臣要行为臣之道,它有规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是相互的;君为轻,民为贵,它不是专制主义的。父子之间要父慈子孝,也不是单向的。忠恕之道讲平等之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我引《渴望》的主题歌,它说:“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生活。”苦难已经过去了,“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我们还要在一起生活啊,我们把真情找回来。人需要爱,相互的爱。

道学让人生活恬淡内敛清静

        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我将之概括为,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道家是放弃的智慧。有人说了,放弃还需要智慧啊?人放弃都感到痛苦,错了,你贪得无厌,什么都想把着,其实对你没好处,太累了、负担太重了,事情也做不好。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必须要善于放弃,必要时该放弃要放弃。在入世时不忘超脱,在向外追求时不忘回归自我。在做主人时不忘做旁观者,做主人应该有担当,同时要像道家一样,脱开一点,以道观之,从旁边再看一看,你可能更清醒。你在位的时候,当领导的时候,不忘在野退休,做一个老百姓,你时刻做这个准备,临到离岗就不会痛苦。在服务社会时不忘调适休闲,可以旅游、可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加强社会管理时不忘无为而治。

  儒家是有为的管理,就是咱们说的宏观调控。道家是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无为的管理、软性的管理,就是放开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你在顺利和辉煌的时候不忘记逆境和曲折,因为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们是互相转化的。人如果能这样想,就会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心态。

  用有为的智慧和无为的智慧来对应人生的艰难多变,进退皆游刃有余;有刚健之气,也有柔韧之性,增强生命的活力和弹性。生命应该像弹簧一样,碰一下它弹回来。你看玻璃就不行,一碰就碎。现在有很多人看起来体魄很健康,但心理不健康,没有承担力。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没吃过苦,遇到一点问题,就有跳楼的、有离家出走的、有得抑郁症的。现在学生得抑郁症的比我们青年时代多得多,在大学里面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让我们感到很痛心。一个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家庭,很穷困,供一个孩子出来上大学,又上了研究生,太不容易了,当然国家也给―此助学金帮助。但有些学生刚刚要成才的时候,得了抑郁症,有的严重到不能够学习、工作,就回家了,你说怎么办?看来人的生命要经受些挫折的磨练。为什么我能经受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因为我在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乱和困苦。从1939年到1949年,生活在社会大变动和战乱中,还有就是贫困,吃不饱,要劳动。我们那一代人都经受了一些苦难,再遇到一些困难,就有一个底儿,有一点锻炼。所以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真的要有挫折教育,要他们吃点苦。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光享受不行,成熟不起来。儒道两家会给你应对顺逆的两种智慧。

本文摘自牟钟鉴《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中华书局出版社)

Image
Image

阅读感悟

01

王子轩:儒道互补——进退的艺术

    林语堂先生说过: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文人在得意的时候都是儒家,在失败落魄的时候,都变成了道家!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儒道互补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种出世,一种入世的不同思想,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

    儒家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人生是无常的,天命有时候也是无可抗拒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难免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而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应对这变化的生活境况。儒家的思想使人生积极乐观向上,道家的思想令人生活恬淡内敛清静。在我们经历顺境之时,我们应该秉持儒家的思想,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进取,以此来获得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而当我们经历逆境之时,我们则应该秉持道家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所谓的进退的艺术就是如此,即既掌握了儒家的进取的智慧,又掌握了道家放弃的智慧。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智慧,我们便可以在遇到顺逆境时进退自如,不让顺境蒙蔽了自己,不让逆境打击自己,做到合理应对,进退自如。

    几千年来,一个孔子,一个庄子,构成了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既有积极奋斗的一面,又有洒脱潇洒的另一面。儒道互补,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所在。

02

张可欣

    儒道互补,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流传最久,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两个自先秦以来的思想。

    各朝各代都选择以儒道为表象,以道教为隐象的统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儒道比道教重要,而是因为儒道的差别。

    自孔子以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以民为本,治国理政,能名声显赫,得到人民的拥护。而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更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因为如此,两种思想相同而又不同,相似而又不相似的结合,中华文化才能几千年屹立不倒,哪怕经历过外族的入侵,也并未像其余三大古代文明一样,而是保留住文化,并且让外族接受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如果只有儒家思想,我们将不能知道道家对于无为和对于自由的追求。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也不能融入自然。而是将整个人束缚于条条框框之中。但如果只有道家思想,同样也不能让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会发生内乱、战乱。道家思想与太极息息相关,而太极恰巧就是阴和阳的结合,正和反的融合。

    不管是针对文化、针对人生,还是针对学习,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而如何到恰巧,就是我们需要的这两面。当我们面临问题正向走不动的时候,不妨试试反方向思考,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提示以及更好的解决方案。

Image
Image

03

冯奥淇:于儒道之中立身

    学者牟钟鉴在《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一文中提到,儒学使人生积极乐观向上,道学让人生活恬淡内敛清静,二者互补,可使人安身立命,活得积极而又潇洒,我深以为然。然而,作为传承已久、内涵极为丰富、体量极为庞大、影响极为深远的学说,儒学亦有使人超脱的一面,而道学亦有使人进取的一面。

    儒学虽不能使人超脱于社会关系、社会责任,却可使人超脱于物质、金钱,也超脱于个人成长中、天赋、地域、时间与境遇所带来的局限。前者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孔子并不反对富裕,然而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谈“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皆直接而尖锐地批判了拜金主义观点,呼吁人们对金钱与物质欲望“做减法”,勿让自己成了物质和金钱的附庸。除了言语视劝外,孔子亦提出“仁者爱人”的措施。减轻社会对利与物过分追求带来的人情冷漠,更多以爱建立社会生活情感纽带,就能使利建立起的社会生活物质纽带为人生松绑。无独有偶,马克思亦在《共产党宣言》昭告世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课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无论何时,拜金主义都有其相通之处。反观当今中国,其部分民众是否也出现这样的倾向?将金钱奉为圭臬,为金钱赴汤蹈火,甚至泯灭了道德和人性。正是儒学对金钱物质的超脱为唤醒其心中人情与仁爱,指明了路。

    儒学亦使人超脱于个人成长中诸多局限。其一是资质。儒学有“尽性之说”,即将你自身的、父母给你的种种潜质发挥出来。《大学之道》有“知止而后有定”一说,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将天性潜质发挥出来,便能将关注点聚焦于自身,从而意志更加坚定,不会为他人资质之优越而过度烦扰、否定自身,而是精益求精,激发潜能。这样,人便能一定程度上超脱基于资质的自我设限与精神内耗。其二是地域、时间与境遇等诸多因素。明代思想家黄宗羲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便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倡导给人大胸襟,大格局,使人有了跨越历史的视野,也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

    道家也有使人进取之处。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庖丁解牛”、“得养生焉”,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人说这如此“养生”如此“淡泊”,仿佛道家就是让人“摆烂”了似的。并非如此。而这二者之间微妙的区别,便为道家之“进取”。这进取并非在世俗功名一类事物上有所追求,而是对精神自由的尽力保全。“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久在人世间的人来说,精神自由绝非唾手可得,像追求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一般,追求精神的自由也需要人的不懈努力,在世俗纷扰之中跋山涉水找到一块乐土,将心灵与自我放于天地之中。在诸侯兼并之乱世,百姓流离,身不由己,要对精神自由有怎样的追求,才能有以五石之瓠“浮于江湖”的洒脱?心存壮志满怀却屡遭冷落,要经过怎样的一番心理斗争,才能坦然道出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来想去,本文的出发点似乎源于道家所倡导的辩证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然而无论如何儒家之底色毕竟为积极进取、道家之底色毕竟为超然旷达,本文将二者对调论述,也仅是为了启迪我自身的思考罢了。最后,出于我个人写作水平与认识深度的限制,许多问题或有论述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Image
Image

04

赵天瑜

    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和道家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儒家和道家在许多思想领域的主张都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正因为两者的差异,使两者具有以你之长补我之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事实上,儒道互补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人的价值观。以文豪苏轼为例,道家所主张的“出世”与儒家所主张的“入世”看似在苏轼身上结合,其实苏轼是以“无为”而求“有为”,以出世的态度去做入世的事业。在他身上,兼济天下之志与独善其身之心共存,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我们说,任何事物总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儒家思想强调积极有为,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如今的我们也应形成一种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人生态度。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但我们有时也不得不面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客观情况。此时,如果我们依旧一味强调“事在人为”,则不免陷于心态失衡的泥淖,适当接受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理念,才能更好的平衡心态,保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人若过分的“积极有为”,则有可能趋于工于心计、追名逐利,这对于社会发展和物质人生固然存在积极意义,但从精神人生和个人修养的角度看,则多了几分世俗气。因此,我们应该用儒家进取有为的精神激励我们为国家的发现、个人的进步拼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用道家的出世智慧来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能够在奋斗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归于平和宁静,在遇事不顺时抚慰我们紧张混乱的精神。儒家精神与道家智慧的结合,使我们进退相宜,刚柔并济,使我们既有辉煌的人生,又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更能被称之为幸福的人生。

05

杨嘉翔

    说儒学是积极进取的哲学,因为儒学以“仁”引领人向善,以“止于至善”促使人不断完善自我达到道德的更高境界。说道是内敛清静的哲学,因为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寻求游刃有余而非主动突破。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入世来源于儒家,是加法的哲学,出世来源于道家,是减法的智慧,儒道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两座既对立又统一的高峰,其思想核心、人生观以及气质风度上都存在着明显不同:儒家的“重仁尚义”和道家“道法自然”,儒家的“有为”与道家的“无为”,儒家“刚健中正”与道家的“阴柔脱俗”都使两家思想呈现出对立的局面,但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有机融合的,因其根本所在皆是为人的立身处世提供一种态度与智慧,是助人“成人”的哲学。

    儒道互补,就是儒与道在人立身处世过程中的相互融合补充。正是因为儒与道在很多方面彼此对立,所以才有着极其丰厚的互补价值,并以此弥补单一思想的纯粹与不足,这也正是儒道互补的价值所在。

    对于道家,虽有着融入自然与世无争的清净无浊,有着大道质朴的朴实沉稳,可以让人在世间光怪陆离的林林总总可以不被侵蚀污染,始终以养生之道保持自身的一份安定,却也不免带有些许消极的避世色彩,容易让人陷入随波逐流而畏惧做出改变、有所作为的冷气之中。陶渊明于“复得返自然中”找到人生乐趣,却绝对不是年轻人学习的绝佳榜样,因为其缺少了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有着只顾独善其身的狭隘之思。

    对于儒家,孔子思想的根本目的其实在于将道德修养的内圣外王之道推崇至国家政治层面,服务于治国理政,以创造一种社会发展的理想秩序。所以儒家的核心思想在于“责任”,即不仅局限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更在于有一份推己及人的大爱,有一份舍我其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然而这种“责任思想”未免缺少了一些精神上所必须的适度“松弛感”,即心灵的放松和休憩,同时让人在积极入世中易受到外界嘈杂的干扰甚至伤害。苏轼在道家思想中寻找到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给予心灵以自然的慰藉;白居易晚年信奉道家思想,知止不殆,让他躲过甘露之变的血腥结局。道家给予儒家思想必要的“退的智慧”。

    因此,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不能将之推至纯粹,而需要另一种思想来补充。

    对于青年人,要利用好“青春”所独具的奋发向上的蓬勃冲劲,敢于去闯敢于去闯,坚决不能沉湎于安逸的现状,是为所以儒道的积极进取应成为青年人生命的主旋律。而道家思想对于青年人的作用则在于“无为”,无妄为,帮助青年人克服年少轻狂不可避免的浮躁和世俗环境中的欲望之思,同时,让青年人能够兼具“有为”和“无为”的智慧来应对人生的艰难多变,既不消极的躲避,也不一味的沉浸于忧愁,让生命更加具有韧性与弹性。

    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Image

撰稿:赵紫涵 陈宇航 王子轩 张可欣 冯奥淇 赵天瑜 杨嘉翔

编辑:张若菡

审核:刘玉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