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营书店音像专柜的消亡

 触摸音乐Keep 2023-06-09 发布于辽宁

     在北京呆了三天,连着两个晚上去了王府井新华书店、王府井外文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有点意外。早在2019年时王府井新华书店的音像专区尽管是在萎缩,但是还是有不少当下的新品销售,这次去索性取消了音像专区,而地下一层更是变成了“大食堂”,看来传统书店不靠多种经营、不靠资产有偿使用已经很难运行了。

     王府井外文书店更惨,只有一楼还正常营业,音像制品只有一个小小的柜子,里面有三五十张中图进口的古典唱片,很是冷清,而2019年逛外文书店的时候,它的音像专区非常大,当时还挑了几张中图进口BMG的特价系列,还有几张环球唱片的进口版合辑,这个反差有点太大了。西单图书大厦的音像专区也萎缩的厉害,只剩下一面墙,DVD、CD、LP倒是都有,但是品种不多,多半是摆摆样子,并没有人光顾。

    都说实体唱片业回暖了,如果传统国营书店的音像店被取消,那实体唱片哪来的春天?

     我曾经和一个做传统图书批发零售的朋友聊天,他是经历过图书、音像业黄金年代的人,在聊到依靠图书音像零售赚钱的年代,能感觉到他眼中是有光的。他说,传统图书零售业,出版社给到一级零售商的价格一般是67%对33%,也就是说图书的进价是定价的67折,另百分之三十三是利润,这个利润里包含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即便这样卖书也是赚钱的;而音像制品市一级批发商一般是85%的成本15%的毛利润,有些能达到20%的毛利,这样的利润已经很可观了,用他的话说,“你们根本不知道张学友、刘德华我能批发出去多少,能零售多少,除了利润外还能拿出版社返点”。

     当然,有些冷门产品是拿热门货的前提条件,如果要拿张学友、刘德华就要配一些不好卖的冷门节目,批发价稍微低一点但是压货,但这是出版社和上一级批发商的硬性条件,但是这种“霸王条款”与张学友、刘德华带来的利润相比完全是小意思,所以90年代中期以前满大街的音像店完全是由购买力决定的,而国营书店更是能在出版社直拿货,更低的折扣、国营不怕压货让新华书店的音像专柜的品种又多又全。

     传统的图书音像发行渠道是由出版社或是音像发行公司直接出货,通过邮局直接配发到国营书店,简单直接,所以除了书店之外邮局也有音像专柜,这些环节上的优势使得图书音像制品销售渠道多种多样。但是突然有一天,图书音像通过网上商城销售,经销商将一部分利润让给消费者,一下将图书音像的价格拽了下来,本来传统书店固定的收益一下被打压,让本来健康的经营变得入不敷出,传统书店的经营势必会出现问题。

    首先是图书的定价已经不重要了,甚至为了配合网络营销将图书定价刻意定高,高定价带来的是高折扣,让满199减100成为可能,这种营销方式迎合了消费者的心里;其次是实体书店的人工、房租、水电等成本在日益增长,所以传统书店在卖书的同时就要搞多种经营,一方面是靠卖时效性强的教辅书,另一方面是卖咖啡、文创等周边产品,依靠多种经营将书店休闲化,赋予它一些文青的小情调,但是这种手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图书零售,并不能起死回生。

    音像制品就更惨了,首先是视频平台、影视论坛、电视盒子加速了DVD、BD等影视产品的消亡;其次是出版社退出了传统唱片发行环节,现在的实体唱片发行过程中,出版社只是出售版号让唱片合法出版,发行都是由艺人自己、经纪公司、网络平台或者唱片公司直接接手,中间环节减少了,给零售商的利润也少了,这样实体唱片店就没有了价格优势了,以前福声、独音这样比较知名的唱片店在价格上还是有些优势的,但是现在完全没有了价格优势。

     我的习惯是,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刻意的去找实体唱片店,然后去那里逛逛,买几张唱片支持一下,即便它的售价高一些,但是自己动手挑一些心仪的唱片比翻网页要开心许多,也更有仪式感,但是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唱片店也不是到处都有了,即便是有也与传统的音像店大相径庭。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说的:现在开音像店的、书店的,基本上都是有点情怀的,不赔钱就算是烧高香了。

     刚刚,我把刚写完的这个帖子发给他看看,让他挑挑哪个地方说的不对,他给我发了很长的语音,说基本是对的,即便不准确也不重要了,他从18岁开始干这行一直干到40岁,以前能依靠图书音像养家糊口甚至能沾点小富裕,一直到把这个行业干没,把自己干赔,二十多年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感情,如果这个行业还行,即便赚的少点也要继续干,但是互联网太残暴了,一夜之间就把这行干没电了,到今天已经是赔不起的地步了,再怎么喜欢也得放弃了。

    这个尾不知道该说点啥,写到这有点心酸了,我想,与我年纪相仿,经历过图书音像黄金年代的人也一定有这种心情,就让它无奈的成为一些些美好的记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