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 安新明 刘林飞​//浆水情怀(二)

 后稷文苑 2023-06-10 发布于山西

2023年

6月10日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农历四月二十三  星期六

浆水情怀

稷山 安新明 刘林飞

乡下农村有吃浆水面的能人,记得小时候村里过红白事,给帮忙的人要准备甜臊子面和吃浆水面,喜欢吃甜臊子面的人多,只有少数人吃浆水面,所以浆水面只用于备用,如果甜臊子面不够,再补充一碗。但有人却喜欢吃浆水面,而且他饭量配以浆水面食之,不失为一种享受。

六七十年代,生活贫乏,吃饭时只要喝一碗浆水汤,也算是自给自足的日常生活了。现如今,人们已经把大鱼大肉吃腻了,便青睐朴素之食,尤其是酒后喝一小碗浆水汤,真爽!

说的是把浆水当引子,用以制作豆腐。此时的浆水不是菜品,而是起到诱引和发酵的作用,创造另一物质的生命。但凡人们说点个豆腐,一则是说要做豆腐,二则是指用浆水当引子点就,可见浆水的之神奇,多超出人们的想象,发酵后浆水的酸味它与豆浆的自然神奇化学反应现象经过磨浆、滤浆、煮浆、点浆、压制等多套传统地手工制作成浆水豆腐,它纯天然、真绿色、无添加、无公害、老少皆宜、营养均衡、多食康健、有益身心、膳食多宜!

豆腐一名到宋代才见于记载,与“头富”“都福”的谐音有关,寄予美好的心愿,遂成为人们常吃的菜品。最早的豆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细心所创,他偶然发现水与黄豆可再塑造结晶,由此掌握了黄豆渣变身成豆腐的奥秘,并制作出温润如玉,绵软嫩滑的豆腐,一经扩散,官宦布衣无不喜食,豆腐亦盛传于世人。

而浆水点豆腐,是民间独创的制作方法,因其不能机械化生产,所以它是纯手工制作食品,仅在乡村可见。做豆腐,先把豆子泡胀,上石磨慢慢磨成浆,再用细萝或纱布将豆渣滤去,然后倒进锅里煮。煮沸后的豆浆会浮起豆花,此时便要加入浆水汤点清。一个“点”字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要讲究得法,否则会弄成一锅糊糊,无法收拾让人无奈干瞪眼。它其实也没有固定做法,无非是盯紧锅中豆浆,凭眼力,靠经验,每隔四五分钟便点入一勺浆水,慢不得也急不得,如此数回,乳白色的豆浆已变成浅绿色,豆花亦一层层结块,豆浆和豆腐脑已泾渭分明。此时是关键时刻,要轻轻将豆腐脑轻轻舀起,再倒入提前铺好纱布包裹的模具中,待豆浆水漏去后,把握好力度挤压出成形的豆腐,一股酸香气息便扑鼻而来,令人垂涎。

用浆水点豆腐,要在“点”字上下工夫。首先要用酸度适当,发酵时间不长亦不短的浆水,才能让豆腐在点酵过程中脱胎换骨。那样点出的豆腐,观之洁白、精致适度、细腻滑口、食之绵软、酥嫩味醇。西北人的大多吃食,都是亲手制作,所以在点豆腐这件事上,人们并不接受石膏和卤水等,他们对那样的点制原料不屑一顾,并坚信那样点出的豆腐发涩发苦,口感也不太好。

很多人以为,用浆水点出的豆腐,味道可能会酸。其实不然,浆水在点清过程中,早已完成发酵使命,不但不留丝毫酸味,反而略有甘甜之味。点出的豆腐,分细豆腐和粗豆腐两种。细豆腐绵软细嫩,质地光滑,食之颇为可口;粗豆腐也就是常说的老豆腐,并不是因为放得时间长而被称为老,而是质地粗略,咀嚼起来有厚实之感,便在名字上用了一个“老”字。有一道菜叫油煎细豆腐,煎出后拌以葱花、蒜泥、香油、醋等,吃起来亦有老豆腐的感觉。

豆腐有多种做法,食之亦各有味道。但浆水点出的豆腐质地细嫩,色泽糯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过后留下的余味,则清幽淡远,让人回味无穷。

浆水豆腐。先将豆腐切片,然后炝出浆水汤,泼入盘中让豆腐呈腌制状,便可食用。这道菜绵嫩、酸甜交加,口感比小葱拌豆腐更具亲和力。在这道菜中,浆水有两张面孔,一张在幕后,另一张在前台。

做浆水点豆腐时,一则要有丰富的经验,二则是颇为辛苦,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仅有上年龄的老人还会做,但也仅限于逢年过节才做一次。浆水豆腐——记忆中的乡愁味道,所以,想吃浆水点出的豆腐也不太容易,偶尔能吃到,便会体味到小时候的味道。

故乡有浆水,它是百姓根,浆水不是稷山人的命,但它却是家乡百姓的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