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地闲夫 2023-06-10 发布于山东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马岱曾相约要先取汉中、后取四川,自图霸业。

兵临城下之际,杨仪赶紧拿出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对魏延说:

“丞相在时,知道你日后必反,叫我早做准备,今天果然应验。你如果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心甘情愿将汉中城交给你。”

魏延闻言,哈哈大笑起来: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时,我还惧他三分;他现在已死,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说罢,魏延提刀按辔,在马上大叫起来:“谁敢杀我?”

谁知,一声未毕,魏延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我敢杀你!”

眨眼间,那人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众人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三国演义》声情并茂描述了魏延之死的经过,然而,正史《三国志》上的记载,却与之截然相反。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蜀汉名将”魏延之死

公元234年8月,第五次北伐,兵至五丈原。诸葛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遂召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量退兵事宜。

最后,诸葛亮定下方案:

以杨仪总领军事,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以姜维断后,大军照样可以安然撤回成都。

诸葛亮病逝后,费祎到魏延军中,传达军令,谁知,魏延竟理直气壮地回应道:

“丞相虽然不在了,但还有我魏延在。你们可以护送丞相的家眷、灵柩回京,我自领兵前去击贼,怎能因为一人之死就荒废天下大事呢?”

尤其当费祎提到杨仪时,魏延立即火冒三丈:“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受杨仪这厮指挥、为他断后?!”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仪,是魏延的死对头,也是诸葛亮深为倚重的人物。

杨仪是丞相参军,在历次北伐时,他不管是打理丞相府的事务、还是筹措计算军粮,都井井有条、游刃有余,诸葛亮为此十分看重他。

可杨仪才能出众,为人却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尤其看不惯丞相司马魏延。

偏魏延也是居功自傲,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服,所以,在军中,人人对他畏惧三分,唯有杨仪,对他不屑一顾。

有一回,一次宴会上,魏延和杨仪一言不合,就抽刀相向,此后二人再见面,更是势如水火。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华,虽多次从中调和,但收效甚微。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

二人的矛盾,闹得满朝皆知,甚至连孙吴的皇帝孙权都知道了。

诸葛亮临死前,就担心这二人会因个人恩怨影响到大局,所以才严令费祎:在自己死后秘不发丧,一切按遗嘱行事。

当费祎得知魏延的态度后,立即建议杨仪,按照诸葛亮留下的第二套方案行事。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杨仪率大军刚撤至南谷口,恼羞成怒的魏延非但不遵军令,反而派将士截住了杨仪,并烧毁了大军南归的栈道。

若不是诸葛亮临死前,还制定了一个备用计划,让姜维断后,否则光这次内讧,就够蜀汉喝一壶的。

不久,刘禅分别接到了魏延、杨仪的“控诉信”,信中都在指责对方“图谋不轨、意欲造反”。

刘禅举棋不定,最后在蒋琬、董允的建议下,他决定先派蒋琬迎回杨仪,让大军撤回成都再行定夺。

结果,蒋琬才走了十里地,就接到急报:杨仪不仅令马岱斩了魏延,还灭了他三族!

据说,斩杀魏延后,杨仪还恶狠狠地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嘲笑道:“庸奴!复能作恶否?”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魏延有勇有谋、骁勇善战,是蜀汉中期不可多得的猛将。

然而,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己人手里,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但,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魏延死得并不冤。

《三国演义》说魏延投靠刘备时,诸葛亮曾为其相面,结果发现魏延的脑后长了一块反骨,由此推断,此人将来必会卖国叛主。

所以,诸葛亮才在临死前,留下遗嘱,设计杀掉魏延。

也有人认为,魏延之死,是三国时最大的冤案,如果魏延不死,那蜀汉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

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能征善战,深得刘备赏识

魏延,字文长,自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川时,就以“部曲”的身份(东汉后期,地方豪强私自招募的流民或无业的壮丁),跟随在刘备左右。

一年后,刘备与刘璋正式决裂,决定拿下益州。

在此期间,魏延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相当于刘备警卫队的司令官)。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于成都自立为“汉中王”,可他迟迟定不下汉中太守的人选。

原因无他,汉中这个地方,和荆州一样,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战略位置上,对刘备都太过重要了。

当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大家纷纷猜测,汉中太守的位子非张飞莫属。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镇守汉中的重任竟落在了牙门将军魏延的头上。

众将表示不服。

有一天,刘备当着众人的面,故意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你来说说该怎么镇守汉中啊?”

魏延豪气云天、慷慨陈词道:“若曹操率天下人来攻,我一定为大王击退他;若偏将率十万人来攻,我一定为大王吞并了他!”

刘备大为满意,对魏延愈加信任。

此后数年,魏延将汉中守的固若金汤般,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朝中诸将的认可。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蜀汉建立。

魏延因功升任镇北将军、加封“都亭侯”,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继续镇守汉中、守护蜀汉的北大门。

两年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为了完成刘备未竟的大业,诸葛亮决定率军北伐。

北伐开始时,“五虎上将”已相继辞世,刘备留下的诸将中只有魏延年富力壮、骁勇善战。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2、腹有良谋,生出怀才不遇之心

诸葛亮便命魏延为凉州刺史兼丞相司马,督前部兵马,在军中担任要职。

之后,魏延因屡立战功,被蜀帝刘禅加封为“南郑侯”,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成为了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

除了骁勇善战外,魏延还腹有良谋,是个文武全才。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魏延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出川北伐时,镇守长安的战略要地——关中的大将,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

夏侯楙此人既无文韬、又无武略,还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是个货真价值、如假包换的“酒囊饭袋”。

鉴于此,魏延在研究过蜀地至汉中的地形后,大胆向诸葛亮献计:

“只要丞相允许我带5000兵马,从褒中出兵,沿秦岭向东而行,之后经子午谷向北,不到10天我军就可到关中。”

“闻我军至,夏侯楙一定弃城而逃,到时,我军可进城补给粮草,丞相则可率主力从斜谷出军,然后我们会师长安。”

“等到魏军醒悟过来,派军来救时,我们已经控制了咸阳以西的地方,如此,便大事定矣。”

魏延说的信心满满,然而,诸葛亮一生谨慎,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魏延此计太过冒险,远不如稳扎稳打出祁山、夺陇西、再取汉中来得保险。

于是,他拒绝了魏延的这一建议,失去了完成北伐大业的唯一一次良机。

之所以说它是“唯一一次良机”,是因为之后不久,魏明帝就意识到了关陇之地的重要性,赶紧派大将曹真、司马懿替代了“不中用”的夏侯楙。

曹真虽然不足为惧,但司马懿,绝对是诸葛亮北伐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以致,诸葛亮穷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先后六年,两出祁山、五次北伐都没能实现北伐大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念及此处,都让人唏嘘不已。

话说回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冒险,却有其可行之处。

首先,子午道虽然险峻,但到长安的距离却是最近的,如果魏延能带兵突至,确实能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夺得关中,进而拿下长安。

其次,兵贵神速,魏延此举若能成功,就能避免和魏军打消耗战,在三国当中,蜀国国力最弱,也是最消耗不起的。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3、性格缺陷,酿成悲惨结局

对战争形势,魏延洞若观火,但对自己,他却始终没有认清过。

随着战功的积累和在军中威望的提高,魏延为人日渐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有时甚至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

当诸葛亮否决掉他的“子午谷奇谋”后,魏延愤愤不平,常常背地里笑话诸葛亮胆小,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好在诸葛亮大人有大量,并不将魏延的怨怼和抱怨,放在心上。

由此可见,魏延之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性格使然

若不是他一心好胜,不将诸葛亮的遗嘱放在眼里,不将暂时掌军的杨仪放在眼里,何至于落得个身首异处、三族尽灭的下场?

可若像《三国演义》所说,魏延有谋反之心,那绝对是杨仪对他的陷害。

诸葛亮死后,魏延之所以拦住杨仪南归的去路,《三国志》记载的很清楚:

“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杨仪。”

也就是说,魏延的本意不是为了北上降魏,而是为了杀掉杨仪,好自己代替诸葛亮,继续完成北伐大业。

魏延此举,虽有私心,却无半点反叛之心。

他的成就和地位虽然与张飞、关羽不能相提并论,但有一点他们很相似——都死在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上。

“一代名将”魏延之死,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杨仪虽然除掉了心腹大患魏延,自己却没落得什么好处。

他原以为诸葛亮会让他接替丞相之位,谁知,诸葛亮临终前,向刘禅推荐了资历不如自己的蒋琬。

杨仪整日闷闷不乐,甚至对同僚大放厥词:“如果当初趁着丞相去世,我率大军投降了曹魏,哪能落得如今这个地步?!”

至此,真相大白,真想投奔曹魏,长有反骨的人,其实是杨仪自己!

刘禅听说后,念及杨仪曾经的功劳,并没有对他处以极刑,只是将他贬为平民、流放汉嘉郡。

可杨仪不知悔改,依旧抱怨不迭,刘禅忍无可忍,只得下令逮捕杨仪,杨仪自知死罪难逃,最终,自杀身亡。

魏延虽大仇得报,可蜀汉已大伤元气,以致魏延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我们常说一句话:“人必先疑而后谗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蜀汉虽亡于曹魏,然而,它的败像却是自这场内斗开始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