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囯演义》:蜀将魏延真有反骨吗?其惨死的人生悲剧有何警示意义?

 写乎 2023-10-01 发布于四川

作者:李大奎

近期偶读《三国演义》,对蜀将魏延的人生悲剧颇有些惋惜。演义中说他不忠是反贼,诸葛亮就曾对他的面相预言"此人脑后有反骨",于是临终前便向长史杨仪等人留下遗计:一旦魏延谋反,遣藏的身边将领可将其斩杀。

所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秘不发丧,令军队按计划引兵撤退。不从命的魏延果然烧阁道追赶杨仪大军,被马岱斩杀,三族亦遭诛灭。一代名将,就此落了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让人不甚唏嘘。

不禁相问,魏延真有反骨吗?他惨死还累及三族被夷的人生悲剧有哪些警示意义?

一、魏延深得刘备器重

事实上,魏延哪有反骨?他是忠诚于蜀汉的虎将。

早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作为刘备部曲亲兵的魏延就追随主公北上,从入川驻守葭萌关攻打张鲁起逐渐展露头角。

作战勇猛的魏延因拿下益州晋升为牙门将军启步行武,后攻克雒城,为刘备攻打成都立下无数军功。刘备称汉中王后,魏延得刘备器重,迁汉中太守,擢升镇远将军。在这一重要岗位上,魏延一守十余年,牢牢守住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

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特授魏延为镇北将军,成为仅次于关羽、张飞等"五虎将"之后第二梯队的首位骁将。

二、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仍功勋卓著

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接任蜀后主后,魏延仍得到诸葛亮重用,他作为开路先锋在"五出祁山"的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可谓功勋卓著。

特别是魏延任凉州刺史后,在有名的阳溪之战中大败曹魏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统率的大军,一时声威大震,旋及提升征西大将军,被拜为丞相府的前军师,还进封南郑侯,得授假节权。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正面对峙时,魏延受命与吴班、高翔等将领从北围出战卤城,配合王平迎战曹魏名将张郃,又获得斩敌三千的不匪战绩。

不过"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尽管认可魏延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对他大胆进献的奇计还是没有采纳。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分析敌将夏侯楙胆量小又无韬略,表示亲率五千精兵,以偏师取道子午谷直捣长安,从而袭取汉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这就是《魏略》中专载的"子午谷奇谋"。

只可惜诸葛亮认为此计太冒险,胜算不大而断然弃用。

以致魏延后来抱怨丞相诸葛亮不够大胆,不敢兵出险招走捷径取胜,自己的才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魏延的性格缺陷

当然,这只是魏延直率的牢骚话,并没有不忠蜀汉的意思。诸葛亮也明白魏延无谋逆之心,兼之他的威望可以镇得住魏延,能充分发挥魏延的将才的作用。

但魏延性格上的缺陷,牢骚满腹又无视他人自高自大从而目空一切,必然种下"人缘特差"的苦果。

作为一代名将,魏延的确勇猛过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优点。但他太强势,骄傲自满,还缺乏容人的度量,只对镇得住自己的上级,抑或才能明显高于他的平级心悦诚服,若对方威望、级别不够高,抑或能力稍逊,就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而水火不容,必然导致差评,给自己也给蜀汉政权带来非常不利的局面。

就像关羽看不起老将黄忠一样,过于托大。如他对深得刘备厚爱的车骑将军刘琰很是瞧不起,对刘备欣赏的长史杨仪也十分不屑,哪怕是对费祎、蒋琬等大才,亦表现得冷淡,认为不相称……。久而久之,文武百官多数对魏延有了微词,渐渐疏远反感,甚而"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愿与之共事。

刘备和诸葛亮在生时,因欣赏魏延又可以约束魏延这样倨傲不逊的性格,视之为难得的将才而每每为之调解,使得创业阶段的蜀汉政权不致于手下不合,从而大打出手导致分崩离析。

但刘备和诸葛亮先后离世后,勇猛过人的魏延不受约束带来的危险就成了蜀汉潜在的最大隐患。

所以,病危的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失败后,对忠心耿耿的魏延还是特别担心,怕自己过世后蜀中再无人能管控他,导致目中无人的魏延自行其是,损毁来之不易的蜀汉基业。

思虑再三,诸葛亮只得像挥泪斩马谡一样,假言魏延有反骨,以他起先在长沙太守韩玄那里就背叛过为由,密令杨仪、费祎等重臣严防魏延的过激无脑行为,关键时刻可诛杀之,以绝后患。

原本对高傲的魏延不感冒的杨仪等人,早就深恨魏延欲除之而后快。如今得丞相遗命,自然皆大欢喜,欣然执行了。

四、魏延之死带来的警示意义

魏延惨死也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内的事。只是这样的冤枉魏延倒底是无奈"背锅",让人痛惜。

就因为魏延据傲不逊,盲目托大,到头来只得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买单,一代名将终究得不到善终,还背上千载骂名。

这样的代价确也太沉重了!

原本一身本领又忠诚于蜀汉的魏延,何苦瞧不起同袍?弄了个大家不愿交往出现"人缘特差"的尬局?

魏延的问题的确不可忽视。就拿他经常不满长史杨仪还在他面前提刀弄枪的羞辱,哪能不让杨仪这样的当朝大臣不心怀怨恨?只因丞相诸葛亮居中调解,杨仪只好顾全大局忍气吞声罢了。

魏延一当失势,杨仪等人岂会善待,焉能不群起而攻之?陷入四面楚歌的魏延又得不到任何助力,自然是板上钉钉的"贩走麦城"。

由此可见:即便是了不起的一代名将,保持谦卑之心,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一道创业打天下的同袍,更为重要;同在一个团队,唯有和而不同同舟共济,才能抱团取暖,才能百花齐放春满园,若彼此拆台互相攻讦,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严重影响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导致严重的"一损俱损"不利局面。

魏延之死可谓警钟长鸣,如此损人不利己的偏激行为当止。

是为鉴!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与历史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