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名片| 拉祜族:芦笙悠扬青竹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10 发布于山东

人口·分布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等国内均有分布。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拉祜族总人口为485 966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两岸的思茅、临沧地区。其中,大部分拉祜族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居住。

民族称谓

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于1953年统一族称为“拉祜族”。1987年后,经民族识别,又先后将散居各地的“苦聪人”“老缅人”正是归属统一的族称“拉祜族”。

历史渊源·语言文字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当属古代羌人族群,早期与彝语支其他民族的历史难以区分。最初在北方过着游牧生活,后来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可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可互相通话。拉祜族过去无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新中国成立以后,语言工作部门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现在,拉祜族通用拉祜语文和汉语文。

经济方式

拉祜族居住的澜沧江东西两岸是由山地和平坝构成的亚热带丘陵地区,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拉祜族形成不同的生计方式,包括山区粗放的游耕农业、畜牧经济、狩猎采集以及半山区和坝区的旱地和水田耕作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也得到发展,同时,拉祜族地区还盛产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服饰文化

拉祜族服饰既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多头戴蓝、白两色的瓜形帽或裹黑色头巾,身穿对襟短衫,也有穿无领右襟大衫的,下着宽大长裤。外出喜挎背包、佩长刀。

女性服饰因支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多为头裹黑色或白色头巾,身穿高领、高开衩的右襟长袍或无领对襟短衫,下着红、黑、白三色长裙,并佩带项圈、手镯、耳环等银饰。

宗教·节日

拉祜族地区曾经先后存在原始信仰、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对拉祜族传统习俗的形成影响较大。

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春节、葫芦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等。春节拉祜语称“扩尼哈尼”,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但分为“过大年”和“过小年”。在正月初一,拉祜族要“抢新水”,即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以求吉祥幸福,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葫芦节也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拉祜语称“阿朋阿龙尼”。

文学·艺术

拉祜族的文学形式主要为民间口传,《杜帕密帕》是其民间广泛流传的史诗。

拉祜族喜歌善舞,其在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时多以歌舞表达感情。芦笙舞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传统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舞,大致由130余个套路组成。芦笙舞会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欢庆形式,届时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圆圈,伴随芦笙的曲调舞蹈跳跃,通宵达旦。拉祜族常用的乐器有葫芦笙、三弦和口弦等,尤其是葫芦笙,从制作工艺到应用都充满神奇色彩,伴之有生动的神话传说。

体育·游戏

拉祜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在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打陀螺、荡秋千、爬杆、武术、拳术、拔腰力、拔河、拉猪、双人三脚跑、仿牛斗角、搬手、丢包、丢石、穿针、甩标签、跳芦笙等,还有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老鹰捉鸡、老虎抱蛋、骑马传物、打马桩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民间娱乐活动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