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刘娘子 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刘娘子是宋高宗赵构的家厨。宋高宗登基后,虽宫中规定作为“五品”官的“尚食”,应由男厨师担任,但她以烧得一手皇帝喜爱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主管皇帝御食,人们尊称她为“尚食刘娘子”,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 ![]() 七、宋五嫂 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宋五嫂原籍北宋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以经营酒肴为业,精于烹饪,尤其擅长制作鱼菜。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宋五嫂随着难民人流南下,寓居在临安西湖钱塘门外,临安处东南沿海,近海及西湖中多产各种鲜鱼,宋五嫂重开了一家小酒店,以醋为主要佐料,辅之以生姜、大蒜、糖、盐等,烹制了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新颖鱼菜,取名为“醋溜鱼”众多食客纷纷慕名而来,根据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淳熙六年三月十五,赵构乘御舟游西湖,侍从告诉他说有家菜馆鱼羹鲜美,赵构就找宋五嫂上船烹制,吃后大赞鲜美,当下赐与宋五嫂彩缎百匹。一些随从文人品尝后,也纷纷写诗,赞曰:“桃花春水鳜鱼肥,宋嫂巧烹赛蟹羹。”宋五嫂的醋溜鱼名气更响,四远皆知,各地纷纷仿制,并作为一大名菜世代相传,杭州的楼外楼、五柳居等,就是因为经营醋溜鱼而数百年久盛不衰。 ![]() 第八位:董小宛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即她所创制。 ![]()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董小宛还是厨艺高手,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 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据介绍:人们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影梅庵忆语》中更详细记载了董小宛制作桃膏、瓜膏,还有红腐乳的方法。以及一些对饮食及泡制方法的评论。 九、萧美人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萧美人当时居住在江苏的仪征,她最擅长做点心。据清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喜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一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不少文人盛赞她的杰手艺,其中吴煊赋诗:“妙手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据传,萧娘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说她少年出炉时,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时,“芳名犹重”。她的手艺高超,“出自婵娟气巧楼,遂将食品擅千秋。”其点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馋煞老饕牙”。即使年过50,技艺精湛仍不减当年,其“贵比金”。像这人美艺高的女点心师,古往今来,实在少见。 ![]() 十、王小余 清朝乾隆时期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许多方面得益于王小余的见解。乾隆六下江南爱玩贪吃,民间传说中乾隆吃过王小余的一道豆腐,就把小余带去了京城,得了皇上垂青的王小余并不欢喜。偶尔高兴时才做几个菜,最终提出回归故里,乾隆只好应允,提出让小余为他再做一餐。到了上最后一道菜,小余亲手捧出了一道汤。乾隆一喝鲜美无比,问小余此汤有什么秘诀,小余回答不放盐,上菜先上口味重的,人越吃口味就越轻,菜就要逐渐减淡,所以到最后,这口汤就不再放盐。是否真有此事已无法可考,人生正是如此,从年轻时的壮怀激烈,中年时的沉稳老练,最后到了老年一切都归于平淡,就像这碗不放盐的汤淡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