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鲁迅的呐喊之诗(1)

 书柜茶室 2023-06-10 发布于上海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这首诗作于1934年5月30日,是书赠当时来上海访问的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居格的。毛泽东指出:“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当时,日寇正向华北进攻,到处烧杀抢掠,而国民党反动派则调集百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并在国统区内实行白色恐怖。人民群众被剥夺了最起码的言论自由。但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鲁迅这首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在深刻反映当时黑暗现实和揭露国民党血腥统治的同时,预言人民革命风暴必将在沉默中爆发。

  “万家墨面没蒿莱”,以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黑暗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万家”说明受害人之多,“墨面”刻画受害者忧戚其容、尘垢其面的悲苦形象。“没蒿莱”形象地勾勒出人民饥寒交迫,辗转老死于山泽之间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

 “敢有歌吟动地哀”,深入写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当时人民被剥夺了最起码的言论自由,敢怒而不敢言,哪敢将胸中的无限悲愤发为呼天抢地的歌吟呢?

  “心事浩茫连广宇”,从一、二句的所见所闻转入深沉的思索,从写现实转入表达情怀,把全诗引向新的壮阔境界。这“浩茫”的“心事”无疑包含着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反动派的猖狂,革命者的奋斗等等,显示出诗人与人民心心相印,同革命息息相通的博大胸怀和高度热忱。

唯其如此,他才洞察到蕴藏在人民中的革命伟力,写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豪迈诗句。这一句是全诗的精髓和灵魂。“无声”状写反动统治下表面上的沉默,而“惊雷”则象征人民革命的风暴和抗日反蒋的呼声。“无声”不是死寂,只是暂时的沉默。在沉默中,“地火在低下运用、奔突。”(《野草·题辞》)一旦喷涌,必将冲破无边的黑暗,爆发出山呼海啸的革命怒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