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娜·卡列宁娜》:我们该怎样度过一生?

 周听陈说 2023-06-10 发布于江西

做个温暖的公众号,愿遇见更多温暖的

《安娜·卡列宁娜》

作者 : 列夫·托尔斯泰【俄】

评分 :9.4

类型:文学

感触:伟大的作品,我们可以读完一生......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在还没有看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对这句话就已耳熟能详。

它是这部名著的开头,也是常被人为之称道的经典,一开始我的印象也仅于此。

后来在《刺猬的优雅》里的勒妮口中又加深了好感,直到再一次听到余华在节目中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他心目中的满分作品时。

——来自电影《刺猬的优雅》

那一刻,我想我与这本名著的缘分开始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分成了两册,复古典雅的装帧风格特别适合这书的气质。

我从五一假期开始拜读,每天平均半小时不间断,我在六月之初的某个晚上翻到了最后一页。

实话实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会有食之无味之感,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提不起兴趣,但又惊叹于托翁对心理活动的极致刻画。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经典,在于它总有一股力量吸引你读下去,就像在黑暗中惶恐许久后突然亮起了一道微光,在夏日闷热的午后里突然骤降了一场大雨。

贪婪的我很想从这本著作里一次性获取更多有营养的东西,但是发现胃口不大的我无法一口吃成胖子,只能将略知一二的感触慢慢消化。

列文所沉思的也是我所思考的:

       如果不知道一个人应该为上帝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活着,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我会怎么度过我的一生呢?

无论是为上帝而活,还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最关键的是哪种活法更加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摘自文中859页

1

幸福容易源于自身的钝感力 

看完《安娜》,最爱列文。

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力量,就是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

何为钝感力?就是一种能从容且积极对抗困境和外界一种处世能力和生活智慧。

面对情敌弗龙斯基,他表现出一种异于常人的风度,没有愤怒、妒忌和反感,而是在找对方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想要知道自己所爱的人,她所爱的男子是何等人物。

而大多数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面,遇到成功的对手时,马上就不睬他的一切优点,只看到缺点。

反之,很少有像列文这样的人,希望在幸运的对手身上找出胜过自己的特点,带着剧烈的创痛专门寻找长处。

——选自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回到了乡下的列文,依旧从事起来自己热爱的农业,在他心中,只要有工作做,即使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寂寞。

他对待生活的无比从容,也能做到与友为善,他虽不喜欢斯捷潘口中那种拥有标志着享乐的雪茄才算是生活的生活,但也不会搬着自己的价值观与之争辩。

在斯捷潘看来,列文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幸运儿,即使求婚失败了,也能够享受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马、打猎和耕作。

列文将自己的良好心态归因于也许是因为自己喜爱自己所有的东西,却不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苦恼的缘故。

——摘自文中234页

知足常乐,大道至简,其行却难。钝感的另一种通俗表达便是不敏感,用列文的话来说就是不细想。

因为周围大多看似聪明的人都满足于不细想,很多问题越想越痛苦,不如找个能满足自己的解释,稀里糊涂过去吧。

一开始的基蒂为了弗龙斯基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后又因弗龙斯基爱上了安娜,带着不甘和愤怒又回过头来向列文投来了怀抱。

面对基蒂的回心转意,作为读者我很难接受,但列文不放心上。

他甚至不让基蒂对此抱有任何歉意,并许诺无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都不会抛弃她。

结婚之后,基蒂相夫教子,列文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两人过了平淡幸福的生活,虽然偶有责备,但总能相互体谅。

有次基蒂带着儿子米佳被困在暴雨骤下的树林里,着急赶到的列文因为担心而恼羞成怒地责备她为何胡来,话音未落便懊恼起自己为什么发火,悄悄地握住基蒂的手表示关心。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觉得这不就是平常人的一生吗,有何值得歌颂。

相比较于阿列克斯与安娜,多莉和斯捷潘不幸的婚姻生活,基蒂和列文的平淡幸福是多难能可贵啊,更何况,他们一直都是如此。

2

 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斯捷潘是幸运的,有个爱他、包容他的妻子,但多莉却是不幸的,她为了爱和家庭要去原谅一个出轨的丈夫。

当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家庭女教师发生了关系后,多莉痛苦不已,斯捷潘更是悔不当初。

欲望面前,天堂和地狱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可怜的人类啊,却常常溃败于内心的真实的自己。

叔本华曾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出轨后的斯捷潘在安娜的帮助下挽回了这段婚姻,但本性难改的他不但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在各方面都毫无上进心和责任感。

可怜的多莉一直隐忍着,才以至于两人的婚姻没有破灭,但爱情和幸福早已不复存在。

——选自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同样是出轨,为何被戴绿帽的卡列宁在我这里没有得到半点同情,反而觉得他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凡事的考虑都出于一己私欲。

他与安娜的婚姻像极了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生活在一起数年,虽然实现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却唯独没有积累起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危险的。正如列文认为结婚中的主要因素就是爱情,有了爱情,人总是幸福的。

如果他的妻子是多莉或者基蒂,我像都不会落此下场,但安娜不一样,为了爱情他可以奋不顾身。

而这恰是卡列宁最大的软肋,当安娜向他坦白一切后,他并没有大发雷霆地把她赶出家门,反倒是极其绅士地提醒她要注意影响,不让外界知道就好。

我想是多么在乎自己的社会声誉和政治前途才能表现的如此镇定,反过头想想也正常,因为他对安娜没有一丝半点的爱。

结局可想而知,最终落得个家破妻亡,仕途暗淡。

古人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人应较为理性地面对欲望,我们可以有节制地追逐欲望,但万不可被欲望所征服。

有时候,降低欲望值,反而更易获得满足感。

文中的风流浪子弗龙斯基实现了与安娜在一起的夙愿后发现,这种欲望的满足只是他所期望的幸福中的沧海一粟。

他不禁感慨: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不幸的原因吧!

——选自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3

 幸福是理性地追求爱和自由

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的那支蜡烛永远熄灭了。

看到安娜卧轨的这段心理描写,我心里也有种被火车驶过的冲击感。原来那支蜡烛是她所向往和追求的爱与自由,可惜那光亮脆弱而短暂。

年方十八的安娜在姑妈的介绍下嫁给了卡列宁,从此过了无忧无虑,但也无爱的生活,唯一的慰藉是自己的孩子谢廖沙。

一开始我并不赞同她遵于内心去到了弗龙斯基的身边,当我看到恪守妇道的多莉隐忍着痛苦也换不回婚姻生活里的那点平淡幸福时;

看到冰冷的卡列宁为了自己的仕途而故作宽容和伟大时,我原谅了她这一生不羁放纵,为了爱和自由。

   ——摘自文中394页

她勇敢地摆脱了贵族生活的固化和虚伪,敢于正面处理自己的爱欲和本性,也愿意承担不顾一切之后的一切后果。

可她忍受不了弗龙斯基的犹豫和冷淡,忍受不了自己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

最后她陷入了一种极其矛盾而无助的状态,回不去的同时也无法再向前,于是乎她选择了摆脱苦难。

当初为了她而追逐火车的弗龙斯基,确实给了她前所未有且一直渴望的爱情,那时的安娜一定觉得当时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可好景不长,弗龙斯基有其他放不下的羁绊,不能像她那般勇敢而坚定地追求爱和自由。

最终他就像那辆无法为她停下的火车,重重地吹灭了那支蜡烛上闪烁的爱情之光。

——摘自文中830页

轰轰烈烈的爱情往往不适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唯有安安稳稳的幸福才能有利于长长久久的婚姻。

安娜和弗龙斯基,基蒂和列文便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状态下的两种结局。

列文说任何一种活动,如果不建立在个人利益上,恐怕都不能持久,这是普遍的且哲学的真理。

这话固然没错,只不过对于爱情或者婚姻而言,太过自私自利就容易不幸而终。

——选自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伟大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在书中告诉我们幸福的真谛,全凭我们从这些故事里找寻答案。

有的人渴望成为富贵权重的卡列宁,有的人羡慕风流潇洒的弗龙斯基,有的人佩服勇敢无畏的安娜,有的人喜欢低调沉稳的列文……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追求,而这种定义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我们在短暂而漫长一生里慢慢思考和追寻。

就像列文最后思忖到:

       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是会不合适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会有隔阂…… 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地,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是有权力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

——文章分割线——

亲爱的你,又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留言告诉我们吧!

书影随行

栏目简介: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

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过了一生

在快时代里慢读书,除短视频外看经典

保持输入,坚持输出,人生漫漫,书影随行

文章:陈说

图片:网图(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