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王羲之《姨母帖》的古法特征及结构章法

 txfs789 2023-06-11 发布于湖南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诸多手札中,属于比较另类的作品,从点画特征、结构特征和作品气息,都迥异于其他作品。

关于古法

特殊的地方在于他的点画特征。按白砥先生的分析,是用笔的“古法”向“新法”过度的作品。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古法用笔。

何为“古法”?即近于篆隶的用笔,行进中少提按动作,多平动,甚至中间行笔时下压(新法用笔大多中间提着走),笔画呈现出圆转、古朴、浑厚的特征。起笔逆入,或者虽然顺锋入笔,但不是下切的动作。字势比较平,不像后来的手札,字势大多呈向右上斜的势态。大致描述起来就是这样的特征。我们通过与王羲之其他手札的用笔特征来对照,更容易感觉到。

文章图片1

《姨母帖》与《平安帖》的“十”对照,可以明显看出笔画的起笔、行笔的差别。

文章图片2

《姨母帖》与《丧乱帖》的“摧”对照。前者行笔平动,后者行笔从中间提起。

文章图片3

《姨母帖》与《丧乱帖》的“顿首”对照。前者行笔平动,后者行笔从中间提起。前者起笔逆入,圆;后者起笔用切,多方形。

文章图片4

《姨母帖》与《丧乱帖》的“奈何”对照。前者行笔平动,后者行笔中间提起。前者折画呈圆形,后者折画多方形。

关于笔势

从笔势的变化上,有很多仰势的运用,比如,第一行的第二个“十”的横画,第四行两个“奈”的横画,第五行“塞”的第二横,“羲”、“頓”的第一横等。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关于结构

很多字呈现了明显的“圆”形,笔画向外鼓起来,饱满。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以“篆籀气”名世的《祭侄文稿》。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很多字中间的空间很宽绰,后来的《祭侄文稿》在这点上也很相像。

文章图片9

结构上,也常流露出一些技巧,如左右结构两侧的开合,多横画时呈现角度的变化等

文章图片10

关于章法

文章图片11

作品在章法上透露出来的技术,已经很丰富,虽然不像后来那么手段多。从字的中轴线的倾斜看,第一行“日、羲”,第三行的“摧、剥”,第四行的“不”,第五行的“不”、“之、頓”,很明显。

从字的错位上,第一行的第二个“十”,第三行的“奈”,第五行得“不”、“王”等,是的整行不至于板滞。

字距的处理也没有过多的用心,总体上比较匀,只有首行的“三日”、“之顿首”,第四行的“因反惨”有组合的迹象。

整体章法的疏密也比较讲究,右上比较疏,左部相对比较密。

整个作品,没有激烈的节奏,很平稳、温和,所谓“不激不厉”,大致从一个平稳严谨的状态开始,逐渐到后来的轻松,书写状态很率意,比如首行的“之”,第四行的“奈何奈何”,第五的“王”等,后面感觉更是明显。

声明:旨在分享

作者:李建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