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花”是自己产生的

 宛洛练琴思维 2023-06-11 发布于江苏

我在之前的文章谈到过,练琴不需要玩“花的”,因为“花的”是习惯的产物,是在实际的演奏中,下意识所形成的。

今天宛与洛继续为大家分享,“花”究竟是如何恰当地运用在作品之中的?

以“波音”这个技巧为例。我们都知道,“波音”又像是很短暂的“颤音”,是从所演奏的本位音出发,一般情况下,要与其上方的二度音形成一次、最多两次的交替后,最终再回到本位音。

明白了“波音”的特点以及演奏方式之后,下面我们思考一下,自己在练琴的过程中,是如何学会这一技巧的?

是在大量的刻意练习中习得吗?显然不是,而是手指在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我们只了解到其演奏方法,就直接会了。

因为前期我们经历了大量的手指练习、颤指练习,早已具备了速度、力量与耐力。

最后我们再思考一问题:当我们在实际演奏作品时,想要在合适的音符上加入“波音”,此时是如何思考的?

答案是,在一瞬间思考完毕,或者说,很少思考,几乎不思考,全是下意识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再来看一下“波音”的特点。

本位音与上方二度音的短暂交替,那么在实际的演奏中,当我们碰到旋律下行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在“最高点”的音符上面加入“波音”,增加这一乐句的灵动性?

如“2321”这一个小乐句,在“3”上的波音,使得旋律有了一种更“拉伸”的感觉,旋律的走向也更为“夸张”一些。

至于在别的音符上为什么不适合加入“波音”?除了听起来不协调,还有就是演奏起来别扭。

学琴者没有尝试,是如何知道别扭的?

答,以往的经验与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