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绒螯蟹

 求是1025 2023-06-11 发布于山东

原产中国。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20世纪,其随海船至德国,然后沿莱茵河传布,已遍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水域,在北美洲也有出现。在中国,北至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头胸甲背面为青色或墨绿色,腹面灰白,身体前端长着1对眼睛,两侧各有4个坚锐的蟹齿。最前端的1对附肢叫螯足,雄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角有1个锐剌,长节背缘近末端处与步足的长节同样有1个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刚毛。雌雄辨别特征有:雄性腹部为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雌蟹有4对腹肢,雄蟹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生态习性

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视频1),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洄游性动物,海水中繁殖,淡水中生长。适应水温为4~38℃。具蜕壳习性,一生中蜕壳约20次。具自相残杀习性,常残食刚脱完壳的软壳蟹。成蟹食性杂,但偏爱动物性食物,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还吃谷类、薯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食颗粒饲料、螺丝、冰鲜杂鱼等。

中华绒螯蟹

生长与繁殖

一生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等4个阶段,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次蜕皮成为成蟹(见中华绒螯蟹繁殖)。中华绒螯蟹生长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孵出蚤状幼体在海水中生长成大眼幼体;第二阶段是大眼幼体在淡水中生长成幼蟹;第三阶段是从幼蟹生长为成蟹,整个过程通常历时2年。交配时,雄蟹以螯足钳住雌蟹步足,将交接器的末端对准雌性生殖孔,将精液输入雌蟹的纳精囊内,整个交配过程历时数分钟至1小时。雌蟹一般在交配后7至16小时内产卵。当性腺已发育进入第Ⅳ期,中华绒螯蟹洄游至浅海进行繁殖,适宜盐度为18‰~26‰,适宜温度为5~12℃。当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时,可离开海水到淡水中生长。

资源概况

中国中华绒螯蟹为中国主要经济蟹类之一,生产经历了捕捞、增殖、养殖三个阶段。人工养殖史见中国中华绒螯蟹养殖史,见中华绒螯蟹苗种培养中华绒螯蟹养殖(视频2)。2021年,中国养殖总产量达80.83万吨,养殖地区扩展到除西藏、香港、澳门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图1)、湖泊围栏养殖(如澄阳湖大闸蟹,图2)和河沟养殖等。随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不断扩张,养殖成本逐年增高,商品蟹上市季节价格波动性较大,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收益率逐步压缩,广大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在增加。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其养殖规模,实现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