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第三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四渡赤水”战役的预演?

 扫地僧一一 2023-06-11 发布于江苏

前言

苏区时期,红军进行过5次反“围剿”,除了第5次反“围剿”因失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而遭到惨败,前4次反“围剿”因为执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全都获得胜利,其中胜得最精彩的当属第三次反“围剿”。

后来毛泽东引以为傲的、被他视为平生得意之作的“四渡赤水”战役,其实就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升级版”,也就是说,第三次反“围剿”其实就是毛泽东“四渡赤水”战役的预演——两次战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3大特点:大步进退、出敌不意、在运动中歼敌。

图片毛泽东(油画)

1931年6月底,国民党当局对红军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把前两次“围剿”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参加“围剿”的不是他的嫡系部队,所以,他这次特地调来他的嫡系部队5个师共计10万人担任“围剿”主力。

再加上第二次“围剿”失败后留在中央苏区周围的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总兵力多达30万人。此次由蒋介石自己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担任前线总司令,他们二人坐镇南昌指挥。蒋介石总是习惯于把大话说在前头:限3个月内肃清江西共军,如不获胜,自刎首级。他难道不知道这么说话会让自己陷于被动吗?

蒋介石把此次“围剿”的战略改为“长驱直入”,把“围剿”军分为“进剿”和“驻剿”两部分:“进剿”部队负责“长驱直入”,寻找红军主力作战;“驻剿”部队负责在已占领地区构筑工事,作为“进剿”部队的依托;并同时进行就地“清剿”,以巩固已占领地区。

蒋介石还吸取前两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把以一个师为一路独立行动,改为以两三个师为一路,以便相互策应,避免被红军各个击破。而且对苏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以此剥夺红军在苏区的生存条件。由此看来,蒋介石此次“围剿”不但下了血本,还志在必得了。

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后,分散兵力在各地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来得那么突然,红军还处于分散状态,主力甚至远在闽西和闽西北地区,对红军而言,形势极为严峻。

6月20日到22日,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毛泽东主持下,会议决定把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战场选择在赣南的兴国、于都、宁都和瑞金地区。7月1日,敌人兵分两路正式进攻苏区,左翼集团军企图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右翼集团军企图深入苏区实行“进剿”和“清剿”。

毛泽东和朱德决定依旧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对敌,一面指挥留驻赣南的部分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进剿”敌军的前进;一面指挥闽西和闽西北的红军主力迅速收拢、回师赣南,诱敌深入到兴国、于都、宁都和瑞金等地,伺机反攻。

图片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油画)

这次反“围剿”对红军而言是异常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3万多人的红军要面对的是30万大军的敌人!7月上旬,何应钦指挥的左翼集团军逼近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福建泰宁,他判断红军主力已经从闽赣边界向广昌、石城、宁都等地转移,于是率军进占广昌、宁都,但没找到红军主力。接着,他又率部扑向宁都西北地区,依然扑了个空。

陈铭枢指挥右翼集团军向富田、东固和宁都一带推进,时值酷暑,他们进入苏区后人生地不熟,又时常受到红军袭扰,却找不到红军主力作战,盲目东奔西跑,很快狼狈不堪。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毛泽东和朱德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以“磨盘战术”,向南实行千里大迂回,避敌锋芒,从中央苏区南部直插敌人背后,这就是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个特点——大步进退。

7月10日左右,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沿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向南急进。7月中旬,部队由广昌向石城、瑞金进发。7月22日,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迂回千里,抵达于都北面的银坑地区,隐蔽在深山峡谷当中,与红三军主力、红三十五军以及从广西转战而来的红七军会合。

休整了几天后,毛泽东和朱德率部于7月28日来到兴国北部的高兴圩,一面休整,一面为反攻做准备。敌人发现红军主力在兴国集中,误以为红军主力要西渡赣江,于是集中9个师的兵力兵分几路扑向兴国。大敌当前,毛泽东和朱德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方针。

此时,敌人重兵云集于兴国和周边地区,从北东南三面把红军围成铁桶一般,西面又面临赣江,而且兴国县只剩下了高兴圩和周边几十里在红军掌控之中,其他地区已经失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