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募研究员的归宿

 黄庭见神 2023-06-11 发布于江西

进入5月下旬至6月以来,比较少写文章了,主要是因为,2-5月份,把精力都用在了玩星球上,精力不免有点透支。

所以,最近都在“充电”、补充能量去了,所以就没空更新了。

最近看了一位职业投资人写的一套书籍,对我震撼很大,能够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人啊,要不断地去更新自身已有的认知,才能不会陷入“视角偏差”的陷阱问题。

今天,来简单聊聊私募研究员的出路问题。

以笔者在私募多年工作经验来看,不管是中大小型规模公募还是证券类私募以及信托等买方资管机构,只要涉及到高管,比如基金经理或者BOSS,他们对投资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是在不断弱化的,也就是投资和学习水平曲线是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他们把时间投入在了如何做路演、参加各种会议、如何募资、净值大幅回撤、如何面对投资人等棘手问题上。

最典型的案例是,有几位大家曾经所熟悉的民间高手,加盟私募前,业绩表现很优秀,也曾经挖出了很多牛股;而加盟私募后,业绩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结果带来的问题是,规模是上来了,可是收益率停滞不前甚至还下降了,打开净值排行榜,一看排名靠后,有点慌了,着急了,风格也开始漂移了,刚开始净值表现比较稳,还可以做到不看盘,偶尔看看盘。

一旦净值出现较大波动,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被抛至九霄云外,又开始偷偷地通过交易方式或对冲方式做净值,把净值做得漂漂亮亮的。

而净值一旦稳住且上来以后,又开始传播“价值投资理念”,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这背后,有一群人他们在逐渐成长,也在默默地付出,比如研究员。

他们可以说是一家资管机构投研的中坚力量。

在公募或者大型私募,研究员的地位可能稍微好一点,如果推荐的股票上涨了,按照公司的晋升机制后面可能会得到重用,其价值也会有所体现(但大部分都得不到重用,这是由公募性质决定的,没办法)。

如果在中小型私募,那地位就有点“尬”了,即使你推荐的股票暴涨了多少倍,如果基金经理或者BOSS不认可你的逻辑,那不好意思,你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因为他们没有买,即使买了也是小仓位买入,没有让他们赚到大钱。

那为何他们不买研究员推荐的股票呢?

答案当然回到了开篇所谈问题,也就是投资水平曲线下降。

他们都有自己的股票池,也很少买入研究员推荐的股票,他们把研究员招来,无非就是让研究员帮忙把把关和跟踪他们已有的股票池而已。

一般开私募的老板,来源大多都有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券商营业部转型而来,自带资源。这类型投研水平一般,以前时间大多都花在了投顾上,做投资也是半桶水,更别谈什么投研了,体系不完善。

第二种,公募转型而来。比如大家以前所看到的明星基金经理带着名人光环效应“由公转私”,这类有一定的投资体系,毕竟是公募正规军出来的,两把刷子还是有的。不过,离开了公募平台,资源方面可能少了很多,所以行情不好时,也很难做出差异化的投资业绩,投资水平表现也一般。

第三种,由一级市场转二级市场,或者一二级同时兼具。这类老板,在一级做风投和PE时依靠人脉等资源关系尝过甜头,所以项目成功上市退出以后,基本就财务自由了。

不过,做一级是个烧钱的活,是个无底洞,有些项目一投就是十几年,信心不对称问题突出,不确定性很大,也不知道哪天所投项目的老板跑路了也不好说,到时又吃各种官司、各种纠缠。

所以,这类型老板,为了求稳,开始转向二级,毕竟二级市场流动性好呀,只要认真研究公司基本面,买入内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做时间的朋友,最终价值也会回归。

由于一级毕竟接近实业投资,所以,这类型的证券类私募老板投资水平还是有自身的独到见解之处,不盲目从众跟风。

但是,由于过往他们把时间和投资的思考维度是站在一级视角去考虑,缺乏了对二级市场的一些敏感度,换言之,他们过去的赚钱模式不是靠股票,而是依靠股权投资,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需有待提升和验证。

第四种,从多年市场拼杀中走出来的职业投资人转型私募。这类私募老板,在早年间,历经了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做庄时代,而后依靠在市场的拼杀中,实现了财务自由,这类型人是真正在股票挣到钱的,尤其是这么多年了,至今还能活下来的私募,也可以称得上是我们A股这个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了。

他们当初凭借自身实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所以规模也逐步起来了。

有些不想干私募的,就继续做职业投资人;有些有情怀的,就去干私募了。这类私募,有些是真有水平,有些则一般般,鱼龙混杂都有,基本面和技术面都兼具。

第五种,就属于受益于或者吃到了互联网时代红利的、由大V转型而来的私募。这类私募,水平也一般般,有不少深受“价值投资理念”的毒害,投资水平普遍看天吃饭,行情好就能吃到肉,很少能形成自我差异化或者鲜明特色的投资体系。

以上五种,大致是当前私募的生态环境构成。

而研究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大部分也仅仅是一个过客,这也就决定了研究员的出路无非也就几种:

第一条出路,碰到有格局的老板,愿意培养新人的,会给你管产品,但即使管了产品,最终到手的,最高封顶不会超过7位数,有50个w都很不错了。

所以,研究员们一看,天花板就摆在那,根本就没动力去管产品。

那就退而求其次,选择第二条出路,利用自有资金和朋友们或者同行们一起合伙玩资管,可是,如果走这条路,那就陷入开篇谈到的私募高管投资水平曲线下降问题,这条路又不好走了。

最后这条路,应该是大部分研究员的归宿了,也就是单干。

比如,利用自有优势资源和自媒体红利期,试试水自媒体。

这种方式,可以继续维持以往做投研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至少投资水平曲线不会那么轻易下降,外界干扰因素少,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另外,工作强度和工作自由度都由自己来把控、支配,不过这对个人的自律性要求比较高,如果自律性不强的人,可能不适合走这条路。

其实,还有一条路可走,之前还跟同事讨论过,就是跨行去搞实业。

这条路,也有过先例,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从华尔街基金经理转型至实业。

不过呢,这种属于小数法则,风险是很大的,一般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这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