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食帖》完整赏析(二)

 栎阳钓晚 2023-06-11 发布于贵州
图片

苏轼《寒食帖》

本期开始

逐一具体介绍

所有的题跋内容和钤印

 第一部分 · 引首 

图片

与前两件藏品,《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一样,引首部分是乾隆皇帝加上去的。

图片

这最开始的地方,乾隆皇帝贴了张标题条,还留了四枚钤印。

苏轼黄州诗帖

落款是:长春书屋鉴藏珍赏

长春书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书房,他少年时曾在圆明园的“长春仙馆”读书,后来他父亲雍正皇帝将此地赐给了他和他的嫡福晋富察氏,还赐给了他一个号叫“长春居士”,以后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房,多以“长春”命名,“长春书屋”在圆明园、皇宫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皇帝读书、写字、画画的重要场所。

图片

1. 天府珍藏

2. 御赏

3. 神品:这枚是连珠印,印章上还涂了两个字“神品”。

4. 乾隆宸翰:这枚也是他常用的印章

图片

这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四个大字,留了两枚钤印。

雪堂余韵

雪堂:是指苏轼自己盖的几间茅草屋,上期介绍过。

图片

5. 乾隆御笔
6. 乾隆澄心:“澄心”,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

乾隆皇帝题字所用的这张彩色带花的纸,是他仿制的“澄心堂纸”,而且还是“花笺”,是一种御用的奢侈品,这种纸往这一贴确实光彩夺目。

“澄心堂”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biàn)的御书房。“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研制的一种特殊纸张,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被评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以“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著称。后世对澄心堂纸也屡有仿制。

北宋书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北宋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

图片

左边的前隔水上的三方大印,在《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上也有,是乾隆皇帝著名的三件套。具体解释可以翻看前两篇文章。

7.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8. 八征耄念之宝
9. 太上皇帝之宝

 第二部分 · 《寒食帖》本体 

下面是《寒食帖》的本体,看一下所占的的长度,就只有这么点。素笺纸本,尺寸是:纵34厘米,横119厘米。17行,129个字。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帖纸的底部有火烧的痕迹,是因为它经历了多次大火。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就遭遇过火灾。之后《寒食帖》流落民间,在冯展云家里也遭遇了火灾。后来转到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手里,又遭遇了更大的火灾。《寒食帖》能接连躲过“祝融之劫”,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毕竟是纸质藏品,迟救一秒就是灰烬。

“寒食”是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一般都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期间禁烟火,只吃冷食。唐代诗人韩翃(hóng)有一首著名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来看《寒食帖》的正文,内容是两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两首诗,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算不上精品,是以比较朴实的风格记录了他在黄州的境况。下面就来具体感受一下。

来看第一首“寒食诗”:

图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年初到的黄州,写诗的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年初,他在黄州过了三个寒食节。

图片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诗词中提到春天,一般都表示生机盎然和充满希望,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春天。苏轼说年年都要惋惜春天,春天的和煦美好,让人每次都想挽留它,可是春来春又去,四季更替是天道,不容惋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表达了一种怅然失落的感觉。

图片

《寒食帖》的字写得比较肥,大小不一,疏密有致,变化多样。像“年”字最后一笔这种大悬针,突然就拉下来,显得很痛快的,令人猝不及防。“年”和“春”字下面的一“点”是“重字符号”,表示两个“年”字和两个“春”字,因为是手稿,苏轼也很随性,一个“点”就带过去了。

图片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苏轼说今年的春天雨特别多,让人愁苦,而且阴冷潮湿的天气足足持续了两个月,就像深秋一样萧瑟。把和煦的春天,写成萧瑟的秋天,这种天气的转换,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种体会,如果你烦恼的事情很多,心情本来就不好,偏偏赶上阴雨连绵,情绪往往就会变得更加低落,这个时候如果你又突然生病,那种无形的压力就会把人压迫的更惨。

行书的“雨”字和“两”字的写法非常接近,为了避免两个太像的字挨在一起,“两”字他用了草书的写法。贫病交加的苏轼还为后人的文字识别操碎了心!

图片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这句话是苏轼当年病困时的写照。说自己卧病在床,看着外面的海棠从盛开到凋零,雪白的花瓣纷纷飘落在地上,和春雨激起的泥水搅在一起,场面一片狼藉。

“燕支”,在这里应该指的是“燕支山”,是匈奴语的音译,就是今天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的“焉支山”。汉武帝时期,名将霍去病在这里大败匈奴,并向西攻占了“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匈奴人有句著名的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诗词中出现的“焉支山”通常用来指代塞北高寒地区。

“燕支雪”,就是燕支山上的雪。唐代李白在诗《王昭君》里写:“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近代李叔同也在词《菩萨蛮·忆杨翠喜》里写:“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苏轼写“泥污燕支雪”,是用“雪”来比喻海棠花的“花瓣”,说洁白的花瓣落到泥土上变得很脏。海棠是蔷薇科的观赏性花朵,种类复杂,花色繁多,海棠花什么颜色的都有,一般人最熟悉的是红色的“西府海棠”,而苏轼在黄州看到的应该是“梨花海棠”,它的花瓣就是洁白如雪的。“梨花海棠”的盛放期大概就是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与苏轼写这首诗的时间相符。

图片

看他写的“花泥”这两个字,形态也是游丝相连,缠绕不断,配上苏轼当时的遭遇,正好表达了生命从“花”转为“泥”的境况。

图片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好端端的海棠花,被风雨打落在地上,悄无声息的在泥土中消逝,高深莫测的自然力量让人无法抵御。

“闇”,是“暗”的异体字,意思就是“黑暗”。

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思是:船藏在山沟里,山藏在沼泽里,可谓是非常安全了!但是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在静谧的深夜里把事物转移,熟睡中的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庄子是最会讲高级故事的大宗师,他说的“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就是指人无法掌控的正在悄悄流逝的事物。事物的变化,生命的消逝,随时都会发生,那是人根本不能预料、也无法抗拒的。

我们平时也有很明显的这种感觉,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走,生命一天一天的在消逝,和苏轼写海棠飘落一样,是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感叹。这也是苏轼引用庄子讲的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

图片

“闇中偷”三个字中的“中”字,写的非常枯瘦,上下的“闇”和“偷”字又写的特别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和“压迫感”。说明苏轼被自己的当时处境压迫的不舒服。

图片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觉得自己原来还很年轻,还是少年,可是怎么生了一场大病,头发都白了。

这句是以人喻物,又以物比人。温和的春意在阴冷的风雨中悄然逝去,整个世界陷入萧瑟之中,凋零的海棠花无法复原,这和一个患病的少年痊愈之后中气亏缺,头发花白的情形有什么区别。人何尝不是事物,事物又何尝不是人的写照。

图片

这里有两处改动,原本写的是“何殊少年子”,改成了“何殊病少年”,在右侧的“殊”和“少”之间添了一个“病”字,“子”字右侧的“四个点”代表涂抹掉的意思。很多手稿或者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中,出现错字或者需要更改时,都不会重写,而是直接划掉。我们今天看到这种现象,反而觉得更生动,更有气息。

还有这个“头”字,有些资料的译文写的是“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虽然说“病起须已白”也说得通,但是此处应该就是“头”。“头”的繁体字是“頭”,“须”的繁体字是“湏”,“须”字不论是行书还是楷书,左侧的笔画通常都是“氵”三点水的写法,苏轼写的很明显不是“三点水”,而是“头(頭)”字的行书写法。再者,繁体字中表示“头发,鬓角,胡须”这些和“毛发”相关的字时,也应该用“髪,鬢,鬚”这些带有“髟(biāo)”字头的字。

以上是第一首“寒食诗”,内容非常沉闷,交代了苏轼来到黄州两年多的痛苦和压抑心情。

下面来看第二首“寒食诗”:

图片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苏轼说今年春天的降雨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导致江河水位上涨,几乎要淹到房子里了。我的小屋就像大海里飘荡的小渔船,在水气濛濛的云雾里若隐若现,在狂风呼啸中也是朝不保夕。

这四句用非常直白的语言描写了相当简陋的居住环境。

图片

“雨势来不已”后面,原本想用“雨”字开头写下一句,又改为描写小屋,所以涂掉了这个“雨”字。

左边的这个“里”字写的特别大,繁体字中表示“里外”的意思时,用这个“裏”,很直观就能看出来“里”字被包裹在了“衣”字里;而表示“里程,故里”的意思时,用这个“里”。现代简化字制定以后,将“裏”字删除,统一都采用这个写法比较简单的“里”字。

图片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空荡荡的厨房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食材,只好将就着煮点蔬菜充饥,不仅食材如此简单,这里连像样的干柴也不好找,只能搜集到一些潮湿的芦苇塞进这个破土灶里当柴烧。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肯定知道,在土灶里点燃湿柴,尤其是芦苇这种管状的禾本科植物,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再加上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气压降低,导致烟囱的引力不足,大量的烟就会回流到室内,瞬间就会满屋子都是辛辣呛人的烟。作为读书人的苏轼,从小并没有亲自下厨的习惯,这回终于体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时不管他是否欲哭,在烟呛之下都定会有泪。

苏轼当时本来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但是当他眯着泪眼,看见窗外一只乌鸦衔着一枚纸钱,落在枯树上,他这才想起今天是“寒食节”,这几天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对于病困中的人,对于温暖是极其渴望的,但现在又是阴雨,又是冷食,好不容易燃起的一把火还变成了呛人的烟,又看见衔着纸钱的乌鸦,难免会想起乌台里那些恐怖的御史,不禁使人悲从中来。

“庖”,就是“厨师”,在这里指“厨房”。

这四句也用非常直白的语言描写了相当糟糕的饮食条件,尤其是对他一个作为美食家的人而言。苏轼来到黄州之后无依无靠,当时只有他的长子“苏迈”护送他过去,其他的家人并没有跟随,而是分隔两地,收入又不足以维持生计,所以虽然能够简单的烹饪,但是并没有什么好食材。

图片

“煑”是“煮”的异体字,下面“ 灬”四点底这个部首本来就是“火”变化来的。

“空”字写的非常扁,确实神似黄庭坚所说的“石压蛤蟆”。

“竃”是“灶”的繁体字,写法非常麻烦。1956年,我国大陆地区从开始推行简化字后就方便多了,像“竃臺裏發現兩隻烏龜”这些字,写起来真是令人窒息。

“苇”,这个字又是这种大悬针的笔画,头重脚轻,形态看上去真的有点像芦苇。

“帋”,是“纸”的异体字,依旧是超级大悬针,一个字占了三个字的位置。就像是“苏轼面对种种使人压抑的因素,只能发出长长的叹息”的艺术写照。

图片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君门深九重”,是说自己有报效国家的理想,但此时为国尽忠已经可望不可及。“坟墓在万里”,是说自己离家乡也非常遥远,四川眉州和湖北黄州相隔千里。无论是忠还是孝,都不能如愿。“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是说自己也想像阮籍一样放纵的大哭,来释放压力,可是哀莫大于心死,竟然绝望到连哭的动力也没有了。

“哭途穷”,是引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典故“穷途之哭”。曹魏时期,司马氏专权,国家上层权贵斗争激烈,早年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伟大志向,此时已心灰意冷。阮籍不得不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存方式,于是退隐山林。他常常驾着牛车出门,也不看方向,直到无路可走了,才痛哭着掉头回来。阮籍的“穷途之哭”就是看不到未来而产生的绝望。苏轼的遭遇没有阮籍的情况严重,但是对于阮籍无助的心情也一样能感同身受。

以上是第二首“寒食诗”,是一幅流落江湖,背井离乡的画面,描写的非常生动,充分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全诗以非常低落和凄凉的氛围结束,并没有反转。

我们直接从诗文的内容体会苏轼的故事,文字作为记录工具的时候,比作为艺术品的时候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图片

右黄州寒食二首。

结尾处的这一行落款,苏轼没有注明具体时间,所以这件作品的写作时间不太好确定。

以上就是两首“寒食诗”的具体内容。苏轼对自己的书法是有独到的见解的,他有诗云:“诗不求工字不齐,天真烂漫是吾师。”在中国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苏轼的书法和诗文,都是不受形制所约束的。如果王羲之,文征明,赵孟頫他们的字是“主流审美”,那苏轼的字可能就是“非主流审美”,也许会有人无法体会到《寒食帖》这种字的美,其实都是属于个人审美角度问题,喜欢的就尽情喜欢,不喜欢的也不强求。

下面,来看这部分的钤印。

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这一大堆印章,都是乾隆皇帝的。

图片

10. 古稀天子

11. 寿

图片

12.  石渠宝笈

13.  宝笈重编

14.  观书为乐

图片

15.  乐寿堂鉴藏宝

16.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

17.  乾隆鉴赏

图片

这一大堆印章,都是纳兰性德的。他原来叫“成德”,后来因避康熙朝太子胤礽的名讳,改名“性德”,太子胤礽的小名叫“保成”。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徐乾学的学生,之前《祭侄文稿》中多次提到过的徐乾学。纳兰性德有首《木兰词》流传的非常广: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心人易变。

图片

18. 楞伽:来源于佛教经典《楞伽经》。

19. 楞伽山人:是纳兰性德的号,意思是精研《楞伽经》且有相当高造诣,甚至已经觉悟。

20. 容若书画:纳兰性德,字容若。

图片

21. 成德:纳兰性德的原名。

22. 成子容若

23. 成子容若

24. 楞伽真赏

图片

25. 神品
26. 楞伽

图片

这里有两枚大印,尺寸都能和乾隆皇帝的玉玺一较高下了。

图片

27. 天历之宝:是元文宗图帖睦尔的玉玺,“天历”是他的年号。他是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他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皇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

28. 典礼纪察司印:这枚剩下半截的叠篆的大印,是明朝的官印。“典礼纪察司”是明朝设置于内廷之中,纠察内官礼仪有失和妄为不法的人。

图片

这两枚是王世杰的印章。1948年,王世杰将《寒食帖》从日本购回,所以这上面有他的印。

图片

29. 雪艇图书
30. 雪艇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他还是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今天崇阳县还有“雪艇图书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王世杰的女儿王雪华和王秋华按照父亲临终前“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做件好事”的遗愿捐资修建的。

图片

这三枚是完颜景贤的印章。具体生平上期介绍过。

图片

31. 金章世系景行维贤:“金章世系”,就是金朝皇帝金章宗“完颜璟”这一系的后裔。“景行维贤”,出自《千字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意思是:要学习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完颜景贤”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此。

32. 琅琴阁珍藏
33. 献庵

图片

这部分还剩下四枚印章,就都放一起介绍了。

图片

34. 沈受藩:沈纯祉,字受藩。出自明代嘉兴“长溪沈氏”,是明代嘉兴府“三世进士”之家,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的“科举世家”,也是著名的“藏书之家”。只不过沈纯祉属于“长溪沈氏”的弱枝,父亲沈自郇(xún)只是个秀才,所以沈纯祉个人的资料极少。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堂兄“沈德符”,是《万历野获编》的作者,在明代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35. 容斋清玩: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南宋饶州鄱阳人,就是今天江西省鄱阳县。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笔记小说《容斋随笔》,是一部优秀的文史哲著作,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36. 北平孙氏: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号北海。青州府益都县人,就是今天山东省由潍坊市代管的青州市。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收藏家,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又投降清朝,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乾隆时期入《贰臣传》,按乾隆皇帝的说法,就是不只做了一次贰臣,其行为“为清流所不齿”。

37. 埋轮之后:这枚是张縯的印章,意思就是张縯是张纲的后人。张縯的具体信息在后面题跋部分再详细介绍。先具体解释一下“埋轮”。

“埋轮”指的是“张纲埋轮”的典故,张纲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的七世孙。据《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专权十多年,朝政腐败。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朝廷为了装装样子,要整肃地方吏治,于是选派张纲等八人巡视全国,这八个人中,大多是闻名天下的博学名士,张纲是最年轻的一位,其他人皆受命前往,唯独张纲走到洛阳郊外的都亭就不走了,还把车毁了,车轮也给卸了就地深埋,说了一句话:“豺狼当路,安问狐狸。”意思就是:祸乱天下的大奸臣就在朝堂之上,去整顿地方上的小鱼小虾有什么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找准主要矛盾。张纲表现出一副要和当朝权臣死磕到底的气势,于是上书弹劾梁冀,太尉桓焉,司徒刘寿等一大批官员,揭露其“陷害忠良,祸乱天下”的滔天罪行,朝野为之震动。后来就用“埋轮”比喻不畏权贵,直言进谏,敢于弹劾当权者。所以“埋轮之后”这枚印章,是表达祖上曾经的荣耀。

以上就是《寒食帖》
本体部分的全部内容

好了
本期就到这

下期开始
逐一具体介绍每个部分
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