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生初饮庐山水

 夫复何言 2023-06-11 发布于广东

公元1084年的今天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第一次来到庐山。他选择在圆通禅院借宿一晚。

时光回转到37年前,庆历七年(1047年)的庐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在科举失利后,与朋友在这里游山玩水。他有一位四川老乡在圆通禅院出家,苏辙干脆就寄宿在此,以圆通禅院为中心,游遍了庐山

庐山之游结束苏洵回到四川,开始发奋读书,并正式管教起十岁、八岁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取名为“苏轼”、“苏辙 ”(之前两位只有小名 )。九年后,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到开封,一时间名闻京师。“三苏”,从此成为一个传奇。

庆历七年(1079年)的庐山,迎来了苏辙的身影。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苏辙被贬官前往高邮。途经庐山时,他毫不犹豫在圆通禅院住下来,将庐山的大小山峰逛了个遍。

苏轼是三苏中最后一位踏上庐山的。时隔苏洵登山已是三十七年之久。这一年,他结束了在黄州的贬谪生活,调任汝州。苏轼先南下去探望弟弟苏辙,中途在庐山停留。

今天的圆通禅院,三苏的轨迹终于在这里重合。很显然,苏轼特地计算过时间,因为第二天就是父亲苏洵的忌日。

当天晚上,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拍掌笑道:“我昨夜梦见宝盖飞下,落下来的地方冒出火来,原来是应了今天这件吉祥之事”。那位四川僧人还在,跟随居讷长老修行。他跟苏轼聊了很久,当年苏洵在这里的事情,犹如昨天。

苏轼非常高兴,专门为今天写了一首诗说道:我藏在袖中的宝书还没拿出来,梦中就已经传遍这个消息了。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僊公。僊公拊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第二天,苏轼便离开庐山,继续前往高安去见弟弟苏辙。他在高安逗留十几天,再次北上。又一次经过庐山时,他还是住在圆通禅院。

第二次到庐山,苏轼终于有时间有心情,好好来了趟深度游,横看竖看,上看下看,怎么都不够。最终写下了著名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尝试去寻找圆通禅院如今究竟在哪,可惜的是早已无存。

据《庐山志》记载:圆通寺在德化县甘泉乡石耳峰下,宋乾德二年(964年)南唐后主李煜所建。圆通寺面朝石耳峰,背向五老峰,山环水抱,景色清幽。因欧阳修曾在此与居讷禅师夜坐论禅,寺内有夜话亭一座。又因与三苏的缘分,还建有一座一翁二季亭。圆通寺之名,天下无人不知。后历元明清三朝艰难维持,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初十,毁于太平军。

1094年,苏轼又一次路过庐山。他被贬惠州,一路南下,在此遇上自己的好朋友苏坚,写下一首《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词中说: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匆匆相逢,匆匆作别。青山常在,人世变幻,苏轼与庐山的十年,三苏与庐山的五十年,圆通寺与庐山的八百九十年,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果然是——人生到处知何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