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桂枝

 四圣医苑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味甘、辛,气香,性温(《本经》:“味辛温”。陈注)。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要义简释】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郁热而汗出,耗其精血,故用枣、草滋其化源。汗血同源,汗出即血耗。枣、草也作为桂枝升达阳气之后备化源。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治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解表邪之怫郁也。

此方亦除“恶寒”乃至“身疼”之表证。但《伤寒论》所“”之“表邪”,先生于《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痞证》中,言其为“外热”,称桂枝之用是“通经而解表热”,即行营血之郁,郁行则热消之意也。该证之“”,依理应非高热。先生认为人参汤“是痞证之正法”;若下寒而上热,则为“诸泻心”之证矣。此证应乃太阳中风,非先生本条文首所言之“太阳伤寒”。伤寒轻证亦可用。然亦须“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微取汗,以散外寒。”(《伤寒悬解·霍乱五》)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甘草、桂枝,培土以达木也。

此意即甘草培中气而桂枝升阳气,以补过汗所伤之阳。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者。……先灸其针孔,以散其外寒,乃以桂枝加桂,疏乙木而降奔冲也。

疏乙木”是因,“降奔冲”是果。或曰,“疏乙木”是能,“降奔冲”是功。“功”与“能”,虽简称“功能”,但“功”是功绩、功效,“能”是能力;有能力,才能建功绩。两者非一码事。偶有既是“能”也是“功”者,二者重叠而已,概念上仍然不可混同。

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

气冲”,概言奔豚证(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乌梅丸证(气上冲心)等。先生此言皆缘“风木郁动”,即木郁化风,风动上冲。此“”之发,非仅足厥阴经之本气,亦有手厥阴随足厥阴所化之气。至于阳虚之人,乙木下陷致甲木上逆,亦有甲木不化相火而见其木气之本气者。《伤寒》《金匮》之“气冲”,非咳喘之证。后者为肺气上逆。

心悸”之病机较简单。《素灵微蕴·惊悸解》:“悸者,乙木之郁冲;惊者,甲木之浮宕。”即此之“风木郁动”。

《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治痰饮咳逆,服小青龙汤方在麻黄(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三两,五味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三两。陈注)。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治其冲气。

此方治冲气,桂枝固可疏木,五味亦敛冲有功。“五味子”章称其“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但是,此证之“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窃以为,尚应有“咳、喘”之症;否则,若奔豚证、乌梅丸证,不必五味子也。

《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陈注)。治少阴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郁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

乙木为风木之气,病则现其本气,故动摇之风象见矣。

……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此释前文“疏乙木而降奔冲”之意。即“疏乙木”是因,“降奔冲”是果。

乌梅丸方在乌梅(乌梅三百个,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川椒四兩,附子六两,黄连一斤,黄柏六两。陈注)。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食则吐蛔。……桂枝疏木达郁,下冲气而止心痛也。

此亦上文“疏木降冲”之意。但桂枝非君药。

《金匮》桂姜枳实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两。治心中悬疼,气逆痞塞。……枳、姜,降浊而泻痞,桂枝通经而达木也。

此方以桂枝为君药者,因乙木冲击而为痛,乃病之标;胆胃不降,碍乙木上行之路为病之本。治标病者为君。

综观《伤寒》《金匮》,大致均以治标病之药为君药。如大小青龙之用麻黄;又如栝瞿丸、栝牡散等,均是针对最为明显的标病用药者为主。

然“君药”之“君”,非坐镇朝廷之“君”,乃带动军队之“君”,即“先锋官”而已。正因为此之“君”,乃军队之先锋,是故,某些方剂有两味乃至两味以上君药者,无不妥,两个三个“先锋官”而已。若以“君王”释之,则一国岂可二主?即便垂帘听政,亦是后者为君、后者为主。

治本各药,要在助其先锋药以治标。故以治标者为君,自有其理。至于《伤寒》《金匮》中,主要目的在治标者,较为多见,如葛根芩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皂荚丸等;而主要在治本者,则少之又少矣。此亦可见治标者之分量。治标者,治其急病、急症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称,牛膝为“治标之主药。”其意于“理冲汤”中可见其详。文称,“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方剂篇·镇肝熄风汤)可见,“对证之药一二味”即君药、主药,治标者也;而“补药以为之佐使”即治本者也。

所谓“治本”,今世谓之“调理”。古人似少此闲心。

《外台》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黄芩二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芍药两半,大枣六枚,生姜、桂枝各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治心腹卒痛。……此本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少阳伤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之经证也。而外见发热恶寒,是太阳之经证也。故以柴胡而加桂枝,双解太少之经。然心腹疼痛之理,亦不外是也。

此证“心腹卒痛”之病机,与太少合病相同。但其外证却不同。太少合病,外见少阳营郁,故证现发热;内见乙木下郁,故证现恶寒(“芍药”章:“风木下郁,则阳陷而恶寒。”)。此证仅“心腹卒痛”,为外未见营郁而下则见乙木克土(心痛亦是甲木克土)。因见证不同,是以上热不甚者,可去黄芩。

此证见腹痛,而用黄芩,字面上不合于“黄芩”章:“凡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之示。窃以为,该句所言,乃忌用于“中下寒湿而致木郁之病”。他证若合理配伍,亦可用。

《金匮》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三两。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阴邪上逆,原于水旺而土虚。

病机如此,加苓、术,或苓、术、泽泻亦善。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麻黄、甘草、附子各二两。治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术、甘,培土以障阴邪,附子温下而驱湿寒,知母清上而宁神气,桂、芍、姜、麻,通经而开痹塞也。

此方,加茯苓去湿,防己行经去湿,人参补中气,亦善。知母可易为百合。

八味肾气丸方在地黄(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陈注)。治妇人转胞,不得小便。男子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桂枝善行小便,是以并泻水饮也。

桂枝此用,兼及之力而已,非专效之能也。

桂枝附子汤方在附子(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陈注)。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坚,小便利者,去桂,加术。……泻营郁而发皮毛。

此所谓“发皮毛”者,非如麻黄之解表散寒也。其义有二。一者,营郁未重,行郁而孔窍自开;稍重见热者,合白芍而用。二者,寒闭不甚,升阳而闭自开;稍重者,加生姜。确为寒闭之病,宜加麻黄或苏叶。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

风木之经,病则动风而生燥,燥动则血耗;孕火之胎,病则热积伤血而血耗、血瘀。血耗亦致行滞而血瘀。至若水寒而温气不足,亦病血虚血瘀,此又母病及子之谓也。

……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

肝之病,概言之,有见热、动风、生燥,以及血虚、血寒,血瘀、血热,血脱、血闭之象。但无火。

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土治于中,则枢轴旋转而木气荣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惊悸,又止奔豚。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皆其所优为之能事也。

桂枝之能,可概为“升阳、达郁”。

因其“升阳”,是以有咳嗽、痰瘀、哮喘等上焦壅塞之证时不宜。必要时,大量降右之药,略加桂枝升达乃可无虞。如泽漆汤之咳,乃脉沉之咳。脉沉需升达,脉沉也为里水,木达而水可泻,故用桂枝三两。但方中同时用了泽漆、白前、紫参、黄芩、半夏、生姜(五两)等大队降右之药。至于表闭之证,无麻黄或紫苏解表之药,亦不宜桂枝。此即《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之戒也。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载许公岩经验,称“桂枝向上向外”。可参考。

……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此句明示百病病机,乃四圣医学法门精要。

【原文摘要】

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抑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其始心下振悸,枝叶之不宁也;及其根本摇撼,脐下悸作,则木气奔突,势如惊豚,直冲于胸膈咽喉之间。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即其有之,亦壮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气之不足者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温土燥,阳气升达,而后生气畅茂。水寒土湿,生气失政,于是滞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郁而作贼也。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其湿寒者,生气之衰;其风热者,亦非生气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桂枝有“抗菌、抗病毒、利尿”等药理作用。《临证用药心悟》(王超 王博)引现代药理实验结论称,“桂枝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桂枝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称,桂枝,欲复心阳,须用大量。一般从10g开始,加至30g。痹证,舌质淡、苔白厚者,用量宜15-20g;痛轻或苔黄或质微红者,宜6-10g。《中药古今应用指导》(吴克强 臧堃堂)称,“为保持桂枝挥发性有效物质,不宜去皮及炙炒,且须后下,不宜久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