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仪文明,和谐之美——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认识(王贝)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6-12 发布于山东

礼仪文明,和谐之美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认识

王贝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发扬求真务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自 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 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本文拟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实践 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略加论述。

关键词:自然规律:宗法制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7-0364-02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1在文化的大概念下,具体的就是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以 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创造出的民族文化、 国家文化。

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 中的哲学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以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显得特别突出,其思想集中反映在《道 德经》中,核心是“道”。

老子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之后得出结论:“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那 么人更应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老子研究“道” 的目的不在于“道”本身,而在于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 基本原则。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庄子·达生》中有 一则“梓庆为鐻”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木匠为了制作一 件叫“鐻”的乐器,事先“斋以静心”,达到忘去功名 利禄,甚至忘掉自己还有“四肢形体,”完全融入自然 之中,以一个自然的人去观察自然,然后进入山林,因 器量材,因材加工,最后制成的“鐻”众人看后“惊犹 鬼神”,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所反 映出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自然农耕经济,就是中国先民按照自然界一 年四季、昼夜交替的“道”,因时制宜、因地显宜,“日 出而作,日落而归”,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代代相传。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一种纯厚朴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 精神,创造出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

二、“仁者爱人、和谐为美”——人际关系的伦 理道德

如果说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是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 “仁”,是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伦道德。

人们对“仁”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仁爱”、“仁义” 等。但“仁”的根源出自于血缘关系中的人性。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教,仍以别乎”。本文认为此处“仁”的本质,如同 李泽厚先生所讲的“从根本上说,它是根基于动物(亲子) 而又区别于动物(孝)的人性的自觉。”2即“仁”是 人性的自觉表现。孔子又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孔子希望有更多的君子式的人物来“克 己复礼”,恢复“礼乐”制度,回归“仁德”的社会秩序。

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把儒家的思想总结为“三 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成为人际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 伦理道德标准。再到南宋时期的朱熹总结出:“父子有孝, 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并认为这是上顺乎天理,下顺人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传统伦理道德的总目标。

所有这些,都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和 承担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站好自己的位置,各尽其职, 共同遵守社会共有的道德规范。所表现出的是实现社会 和谐稳定的思想。

三、“从神本到人本,礼乐并举”——中国传统 君主专制思想和制度的建立

商以前,无论是氏族部落还是夏商时的国家,其主 导思想仍然是以神为本,所谓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神”,其社会制度还是多王族之间的轮政。从周代开始, 政治成为核心,由“神治”变为“人治”的国家体制, 即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核心理念是确立君王 的绝对权威,以礼乐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主要内 容为嫡长制,分封制和祭祀制。

首先,“礼”既规范社会中人们的等级关系,也是 一种不成文的法。“乐”有调和人们关系的作用。“礼” 是一种来自外部的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乐”则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或感化。在“乐极和, 孔极顺,内和而外顺”与“乐从中出,礼自外作”的内 外共同作用下,以实现这个等级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还在于“周公确定的嫡长制、 分封制和祭祀制即系统的礼制,在中国历史上确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王位的继承权只能是君王的正 妻所生的众嫡子中的长子。当然“嫡长子”只能是一个。 这就从制度上杜绝王室兄弟之间因争夺王权而引起祸乱, 有利王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分封建制:君王将全国的土地和百姓划分成不同区 域,建立地方邦国,并由君王决定派王室中同姓子弟去 掌管。这种用血缘关系去联系中央政权与地方邦国的关 系,同样有利于维护君王的权威,更有利于国家的团结。 更为重要的一点,它还是国家结构中,基层政权建设的 重要尝试。

宗庙祭祀制:建立宗庙,供奉和祭祀共同的祖先, 作为一种制度,表现出周人奠祖敬宗的风尚,无疑成为 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

最后,关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用徐树东的一句话加以概括,礼乐制度的实施“确立了自西周以来三千年君主专制传统思想的基础,奠定了最 长连续文明史的制度理念的内核。”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道法自然,无 人合一”,还是人际关系中的“仁者爱人,和谐为美”, 还是社会制度设计中的“制礼作乐”,都体现了以“和谐” 为主要内涵的认知观和实践观。这种文化传承到今天, 应当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特质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不同的结论。 但我认为“礼仪文明,和谐之美”仍甚称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的特质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树东.周公制礼与中国传统工艺制度的思想基 础[]].美术与设计,20093).

[2]李译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作者简历:

王贝(1983-),女,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艺 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