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脑出血黄金一小时的“要素”!实现超早期救治就靠它了!

 茂林之家 2023-06-12 发布于湖南

本文主要论述脑出血超早期外科干预的合理性,强调手术治疗时间窗,提出超早期救治的“黄金一小时”理念,同时阐述实现超早期救治需要必备的要素。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如何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整体治疗水平,减轻此病的危害,帮助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医生关注的热点。

尽管之前学者们已经在如何减少脑出血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探索,但在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把握上,仍存在严重分歧。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类型的脑损伤中,如缺血性卒中、颅脑外伤等,患者的救治结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限于手术设备、器械、手术技巧、经验及内科治疗水平,在脑出血早期手术的治疗获益方面存在争议,没有强调治疗时间窗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设备、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需要重新思考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间窗的问题

无论是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还是脑创伤,相关基础研究均发现,神经元会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快速死亡。当脑血流量下降30%,时间超过30分钟时,将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药物或手术)治疗可保留功能并延长生命。伤后4小时后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比伤后4小时内治疗增加3倍以上。因此,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及早、尽快去除病因是脑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缺血性卒中和脑损伤的超早期救治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在于手术损伤与获益之间的权衡。一方面,手术的获益显而易见,不但可以解除出血之后的占位效应导致的脑原发性损伤,同时能够减轻后续炎症风暴等引起的脑继发性损伤。如果应用合适的手术设备和器械以及止血材料和药物,还可以有效止血,防止出血进展和再出血。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包括切割、挤压、止血等手术操作带来的直接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的围术期感染、全身各系统的反应、再出血等风险。

目前,能否早期手术的关注焦点包括:

1. 手术能否有效防止再出血。200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外科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再出血比例高达40%,死亡超过30%,导致这项研究提前终止。

2. 时间窗的定义。STICH研究未获得阳性结果,但其平均接受手术的时间约30个小时,这明显高于缺血4.5小时的时间窗,延后的治疗抵消了手术的获益。在亚组分析中,8小时内手术的患者具有更好获益的趋势。

3. 手术患者的选择。与缺血性卒中通过灌注评分等筛选患者不同,脑出血缺乏精准的定量与评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学者尝试对脑出血影像数据、检验数据、监护数据等多模态数据进行挖掘,构建预测模型,能够筛选出再出血风险小、手术获益大的患者。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手术技巧、内科管理的进步,实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黄金救治一小时,提高手术的效果已经成为可能。

实现黄金救治一小时的要素包括:

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精准定量评估患者,选取可以手术获益的患者

2. 通过内镜、导航等技术手段,提高手术的技巧,减少手术损伤,有效清除血肿

3. 通过术前影像定位、止血材料等,确切止血,终止出血的病理过程

4. 优化救治流程,诊疗前移至急救车等。

总之,随着手术设备、手术技术、内科治疗的进步,完全清除血肿,减少手术损伤,有效控制再出血已经成为可能。神经外科医生应该重新审视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时间窗的问题,转变观念,直面挑战,利用人工智能、神经内镜、出血点定位、止血材料等新技术,加强手术规范,努力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开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新时代。

特邀专家

王任直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外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