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师表的典范 | 追忆吴式锴先生的平凡往事

 顺其自然h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作者与老师吴式锴(右)

文 | 刘锦宣(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5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和声教研室主任、音乐教育家、和声理论家吴式锴先生仙逝而去,享年91岁。他不仅是我学生时代的和声专业老师,当我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时,又恰好是在吴式锴先生时任教研室主任的和声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从师生关系到经常来往的同事关系,有幸与吴先生共事多年。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影响力在音乐界早已名扬天下,因此,在吴先生逝世一个月之际,我应《音乐周报》之约,就我所了解的吴先生一些往事与大家分享,以寄托哀思缅怀敬爱的吴式锴先生。


学术精深,严于律己

图片
吴式锴

在与吴式锴先生共事的多年中,吴先生学识渊博,教学严谨,作为老师,给学生最初以极其严肃认真却又带有几分威严的印象。但与他接触时间长久以后,却能感受到他对学生有慈父般的关爱,对学习松懈的个别学生,与对那些积极上进又在和声学习上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向来是赏罚分明。他对前者不仅进行批评教育,还会在小课改题中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而对后者常常会通过课堂有针对性的提问,给其展示才能的机会再予以表扬,用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做到有问必答,来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因而在学生心目中吴先生为人师表的形象又是相当高大的。先生非常珍惜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习作中有不太遵循常规的设想或个性化的和声处理,他都会想方设法引导我们变通。通过改题,先生将教材中共性写作时期的普遍规则,与学生做练习时追求好的和声音响感觉的个性化处理有机结合,在学生和声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身实践练习之间起到了相辅相成而又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学效果。由于我的习题做得相对比较好,常常得到先生的好评,且每次单独课都有富余时间,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先生会为我讲解这一章节所涉及到的和声内容,并且博采众长,列举各作曲家作品中的相关运用作为范例,细致阐释其真谛。我逐渐消除了作为学生的紧张,有关和声的一切都成为我们师生之间畅谈的话题,这些点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我受益终身。

凡是听过吴先生和声课的学生在交流中都有着一致的体会:在课堂上,先生对音乐作品作和声分析时,对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音乐风格和声特征的精准阐释、对作曲家个性化风格处理差异的解读、对学生在习题写作中关于旋律或低音和声内涵的良好感觉的启发,以及在和声配置中不同配置方案变通方法的辨析等,皆让人受益匪浅。能享受到先生系统而又条理清晰的理论阐述,得到先生多方位的启迪,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图片2003年吴式锴教授硕士生王瑞年通过论文答辩纪念照。从左至刘锦宣、黄蜀青、吴式锴、王瑞年、罗忠镕刘康华


在我成为青年教师以后,有学术上不解的问题更会时常请教吴先生。记得有一次我在分析国外出版社出版的原版德沃夏克交响乐总谱时,有个终止式的和弦结构比较罕见,我对和声进行分析之后,总觉得其结果与作品风格有差异,颇为不解。我拿给先生请他帮忙解惑,他立刻根据其平时音响的积累告诉我这个是乐谱印刷错误,随即找出其藏书中的正确版本,给出恰当的分析答案。他还殷切希望我今后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多听音响,如果实在找不到现成的音响资料,也应亲身钢琴视奏,要敢于大胆怀疑乐谱的排版印刷错误,要从和声美学观念出发,根据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个人和声风格特征去伪存真地进行求证,来还原、判断出正确的答案。这使我想起了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自此,我在学术研究上的思路和视野也受到了很好的启迪。

与吴先生共事,可以看到其做人一贯是一身正气还能与人为善,治学严谨又不失谦虚谨慎,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起做学问就必须先做人的榜样。吴先生在教研室中一直营造比较宽松而又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和教学环境,在教学上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我们依据每届大多数学生的和声基础自主选择合适且符合教学大纲的和声教材。他告诫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单是讲授给学生和声理论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技术水平,还应注重让学生从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和声音响的感悟上入手,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此提高他们和声的审美情趣;每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研究,学术研究上既要拓宽思路,敢于突破创新,又要脚踏实地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教学相长;不光要投身到科研中,更要密切关注和声发展的科研成果,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先生对我们严格要求,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更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我们做出表率。

图片2015年中央音乐学院院庆留念(前排从左至右:李吉提、段平泰、杜鸣心、吴祖强、苏夏、王震亚、吴式锴、徐源、刘霖;后排为和声教研室成员:罗新民、朱赫、刘康华、刘锦宣、杨乃林、陈馨若、张帅)


沉浸在“活”的音乐中


在加强自身音乐修养方面,吴先生以身作则,无疑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盒式录音机在国内还不普及的那个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常去图书馆的教师或学生,几乎无人不知吴式锴老师。吴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除去有课的时候,他每天都到唱片室去欣赏音乐或转录78转的老式黑胶唱片等音乐资料,因此被人赞誉为光顾唱片欣赏室最多、潜心在“活”的音乐中做学问的超级发烧友。在教学上和学术研究中,他那敏锐的和声听觉审美鉴赏力,以及对世界不同音乐风格内心音乐感觉的丰富储备,都与先生日常孜孜不倦的积累密切相关。从乐谱的视觉印象转化为内心听觉的感悟,进而上升到聆听音乐会现场录音的听觉享受,吴先生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与敏锐超强的判断力,将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及作用的转化过程,以富有逻辑的语言梳理、归纳、总结,形成和声领域研究的丰硕成果,其经典的《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应用》和《和声分析351例》等教材、史诗般的《和声艺术发展史》专著以及多篇学术论文,在理论与学术上之所以有极高的说服力,也与他对优秀音乐作品音响感悟的长期积累分不开。

中央音乐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所艺术重点院校,能够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和声博士招生培养站点,除了刘烈武、黎英海先生的贡献以外,作为在和声理论建树上的泰斗级人物,吴式锴先生亦是功不可没。但吴先生生活简朴,在中央音乐学院家属楼居住的他,一向深居简出,从不张扬。他不抽烟,虽然酒量在作曲系的教师中能与海量的黎英海先生有一比,但只有在一些聚会的特殊场合或逢年过节时才偶尔浅酌,自制力很强,从没有酩酊大醉过。除了与夫人叶佩英老师必要的日常花销之外,他主要的花费都用在从学生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购买需要的音乐专业工具书和各类乐谱,以及能够买得起的音响录音器材和音乐资料上。

图片
2001年,叶佩英66岁生日与丈夫吴式锴的合影

喜欢积攒不同指挥版本的音响资料是吴先生的爱好,托斯卡尼尼、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奥曼迪、卡拉扬、阿巴多、梅塔等指挥录制的交响音响资料,都是他最爱的收藏。同一首作品,不同指挥、不同交响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或唱片公司发行的录音棚版本都成为他的珍藏。每当谈起指挥大师们在音乐处理上的细微差别时,先生都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CD唱片逐渐淘汰了老式磁带录音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普遍工资还不太高,先生就花费两万多元购买了一台英国顶级组合立体声音响,书房就成为其在家中设立的音乐欣赏室。喜爱欣赏音乐的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图书馆开放时间限制,也不必在花甲之年辛苦往返奔波于四楼的家与图书馆之间。


我们心中永久的光


吴式锴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还热心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先生知识渊博,对待同事热情友善,乐于助人且有求必应。记得先生跟我说过,钢琴系的泰尔老师为声歌系的学生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之初,让学生用和声共同课上已经学过的传统和声给中国歌曲弹即兴伴奏,但总会出现一些和声处理不好民族风格的问题。泰尔老师请教吴先生,吴先生就利用自己擅长的为五声性旋律配置调式和声的知识,在业余时间帮助泰尔老师寻找适当的教材用书,改进教学方案,甚至创作了一些调式和声语汇的各种模式,供其学生做练习之用,使泰尔老师的选修课得以顺利开展。

吴式锴先生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长期伏案做学问,经常锻炼身体是他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原因之一。夏天,他常和段平泰先生一起到玉渊潭的八一湖去游泳,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也坚持去河里冬泳,直到出现比较严重的颈椎病之后,才改为每天徒步行走的锻炼。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女儿,吴先生又是不愿给人添麻烦的个性,即使五六十岁,还经常亲自用自行车托运粮食或到煤气站换煤气罐,再用肩膀扛着50斤一袋的粮食或更重的煤气罐,爬上四层楼。吴先生如此自信健壮的体格,也在音乐学院中传为佳话。

在学术研究中要博览群书,我听从先生的教诲也向先生学习,经常去逛新华书店购买新书和去旧书店寻觅淘宝,一旦发现有用的音乐专业工具书和乐谱都会买下来,遇到新出的乐谱有时也会给先生带上几本。尽管我时常向先生讨教学术上的问题,占据其大量时间,可每当我把新买的书赠送给先生的时候,他都会照数付款给我,从不多占学生一点便宜。在社会上惟利是图的风气不断侵蚀教师队伍的当下,先生还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关心青年教师,更希望他们能在专业上潜心研究、提出问题,能找先生答疑解惑。这确是他心甘情愿而又乐此不疲的事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美德也使之成为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这也体现出中央音乐学院老一代前辈教授乐于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从最初接触先生领略其教学严谨的风采,到长久相处之下感悟到其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他良师益友的人格魅力使我们终身难忘。

虽然斯人已逝,他撰写的经典学术著作与论文仍将在和声研究领域发挥其广泛的影响力;先生留给我们的和声教材依然能继续发扬光大,为每个步入音乐学府最高殿堂的莘莘学子照亮学习的历程;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作风永远是我们晚辈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他的一生经历虽然看似平凡,却经常闪耀着亮点,这些为人师表的往事也必将成为熟悉他的人心中永久的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