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传中医思维,醍醐灌顶

 于己于人人 2023-06-12 发布于江苏

一、古中医思维
内经有阴阳互根的概念,即阴为阳根,阳为阴根。研究生考试也常出,不过我可以肯定,这个概念对你们只是浮云。那么这次我给大家用这个概念来讲解汗出。

文章图片1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卫津和心液。卫是气,是阳。津是形,是阴。卫气是阴津之根。心液是阴,是卫气之根。心液以肾液为源。肾液保持阴的状态上升入心,而成为心液。心液是卫气的根。卫气是津的根。

若心液不济,则卫气无根约束而浮越,如是则发热或其他热证表现,如起痘子红包疮之类。卫气浮越,则卫气不担当阴津之根的职责,阴津无根之约束,则奔流,于是汗出。汗出者津之外泄也。心液不济者有二,一阴液亏虚,二,肾阴上升到心的通道受阻,或为寒阻,或为湿阻,或为饮阻。

夏季发烧发热,何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首选。夏季者应心,空调之冷风,可直入少阴心经,而导致少阴心经之通道收到寒阻。即是肾阴上升到心的通道受阻,继而心液不足而难为卫气之根,于是卫气浮越而发热。卫气浮越又难为津之根,于是津外泄,而汗出榛榛。津居阳位,其外泄当主要在身体的阳位,故背部,手臂,特别右臂,将汗出榛榛。

小儿痱子的原理也在于此。8月初本人之10月龄小女,发痱子,我开始分析为坐空调公交,受寒所至,寒入体,被夏阳熏蒸,而为雾气,该雾气阻塞了阴升之路,于是用芳香化湿药,入藿香佩兰砂仁之类,然无明显效果,然用泽泻 茯苓之类去湿除湿之药,反增剧。后悟出夏季应心,寒邪可直入少阴心经。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外涂抹痱子处,又内服。痱子消失的速度令人惊叹。

前几日在论坛看见一贴,夏季发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理亦在于此。另外啊还有什么痱子粉成分蛇胆薄荷 滑石等等,一闻都是清凉扑鼻。气味倒是好闻,但是真正长了痱子,你用这个啊,屁用都没有。下次有机会我给你们讲下我的小女治疗痱子的经历,以及每个开方的思路,当然这些之前的思路都没有打中靶心,所以效果惭愧,弄得我抓药的时候,都连说这个痱子把我考到。

直到后来我把夏季对应到心,对应到少阴心经,才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10个月的婴儿,夏季用这个方,内服外用,哪个医生敢哦,没有敢的,我如果没有理论的基石,我也不敢啊。肯定有同学问了天虚子你的量是好多啊,那我就说下没准确的量手抓的,附片4-5片,麻黄两小撮北细辛1小撮 熬汤,婴儿勺3勺,再熬的可以多加2勺,外用你就抹长痱子的地方就行。

话题扯远了拉回来。阴液上升入心的通道被阻塞会导致心液不济。阴液自身亏虚也会导致心液不济,继而卫气浮越,津无根外泄。这种情况,那就要补阴。生地,知母石斛山药之类就可派上用场。此即是阴虚发热,阴虚汗出之理。产妇啊都是汗出如流水啊,我老婆生后就这样啊,我就用补阴为主,汗水就停了啊。其实为啥产妇要喝猪蹄汤啊,就是在补阴。

那么伤寒论之12条自汗出之理何在?方用:桂枝汤首先12条自汗出的根源就在于卫气不能发挥其作为津之根的职责,而导致津缺少根的束缚,而津外泄,此即自汗出。肝液在风的作用下,走边路可化为卫气。走中路可使肝液成为脾阴之源,同时走中路的风又能成为肾液上升入心的推力。如果这个风的吹行通道受到寒阻塞,即会导致卫气浮越卫气弱,而恶寒,自汗出。桂枝汤即是在鼓风,化其风路上的寒凝。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你们在大学里从未有个的概念,另外就是在古籍里,也没有这样的阐述。中医的四大经典,不是吹的。国医大师裘老先生临死前终于说了句大实话,他说黄帝内经根本算不上经典,是人为地拔高了,因为黄帝内经不治病。内经只有13方,当然不能说能治病。

不过内经告诉你病根病源,明了了病根病源,你再了解药物咋个走的,你开方那就很随心了。所以呢这位裘老先生虽贵为国医大师,但是他还享受不了中医的玄妙。今天还有些新来的同学,这里我再重复一下我们的观点,中医是玄学,黄帝内经是神传授的,有机会去看视频《中医是玄学,讲在黄帝内经前的话》。

接着再给各位讲下,你们可能遇到过,但没思考过的。有的时候啊多吃了些冰糕之类,头面会觉得燥热,另外身体会汗出,很粘那种,这个情况啊,用我前面讲的自己都可以思考,就是寒凝在下,阴升无力,导致心之阴液不足,卫气浮越而燥热,津外泄而汗出。所以治疗就是温中。如附子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干姜汤,归脾丸等等都可以用。所以每次我吃西瓜或冷食出现这个情况,我就会吃点附子理中或者姜这些。

上次啊我提了个怪问题,人睡着为什么会被喊醒,喊要出声对吧,这个声音为阳,耳为肾窍,声音这个阳通过耳这个肾窍可以直接进入肾,扰动坎阳,坎阳一动就把坎阴振动了,就化为气了,然后激活肝阳,于是阳气入目,而目张人醒。晃动人,让其醒,原理类似。

二、疾病是谁治好的经常有病人在病愈后跟我说,感谢我给他治好了病。我都说,不是我治好的,是你自己好的,不用谢我。很多人以为我是故作谦虚,却不知道我说的是实话。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观,也决定着我们治疗疾病的方式。人的肉体,这个具体有形的东西,属于形的层次,西医主要就在这个层次上展开工作。

然而有形的肉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停地变化当中,这个变化的背后,实质是人体无形之气的周流。无形之气决定有形之体,中医就是在气的层次看待生命,治疗疾病的。所以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识就比西医高了一个层次。人不仅有一身之气的周流变化,人还有思想,有精神,这种心性上的东西,才是人体周流之气的真正主宰。道家把这个称作元神,佛家把这个叫做本性。所以佛家与道家都追求这种自我的本性,这就是在神的层次了。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在形和气的层次,从神的层次讲,人是不会生病的,或者说是不会死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只要我们还珍惜固守自己的肉身,就不可能摆脱生命在形气的层次,就必然无法避免生老病死。在形气的层次上,生病是必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必然的。疾病不过是人体一气周流出现了问题,能否治好,取决于人体一气是否还可以恢复正常。而一气周流能够维持正常的前提,是患者自身的元神还在主宰控制着一气周流。一旦元神昏聩,神气分离,则气无所主,医药无功,任何医生都无能为力。

所以,疾病实际上不是医生治好的,也不是药物治好的,医生和药物只不过帮了病人一把,能不能好,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从这个角度讲,最好的医生不是大夫,而是自己,确切地讲,是每个人的自性元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吾之大患,惟吾有身。一个人如果真能摆脱肉体形气的束缚,直达本性清净之境,则无生死之虑,亦无疾病可治。只要还在形气的层次上,就必然避免不了生老病死,健康就不可能永在。把生命和健康完全托付给医生是不现实的,在形气的层次上追求永恒的健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才追求守静笃,致虚极,以把握元神而求长生。佛家则直指心性,顿悟成佛,以求摆脱六道轮回。

医学不是万能的,在生与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医学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把握心性,回归本性,抓住生命真正的源头,才会坦然面对生死疾病,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治疗疾病,掌握生死,最好的医生,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里。

三、医道同源

1、太极、阴阳、五行之说,于中国传统思辨中是一回事,于中医学、中医药则又是一回事。在先秦两汉之时乃一源之涌出,但唐宋之后则有歧途亡羊之惑。以理学家言入医理似不妥,因医家者流,源出先秦道家,是黄老之学中的一支,而非儒家易学,(言医易同源者皆误)更非宋明理学。故宋元诸师援理学入医理者皆谬,实为非类而言,南辕北辙也。


医道同源者关注人的自然性,其旨故多返本归朴、清心寡欲之说,而与主要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儒家旨趣有别。故宋以前的圣医多出道家,如医圣张仲景就“博通群书,潜乐道术。”而先秦的扁鹊,三国的华陀也是道家人物。汉晋以来,葛洪、孙思邈则是道教的“真人”和祖师了。

2、宋以降,医家多为儒生,虽亦习《内经》《伤寒》,然其多以儒家“格致”“理气”下手,与道家之说远矣。如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朱丹溪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其书名即可见理学之影响。

宋元以来,医家多援理学、丹道学入医理,如其言“太极”、“阴阳”、“五行”、“命门”、“坎离”等,均非黄老道家之旨而多理学家言,其中差别当辯之。
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当结合其《通书》理解,不知《通书》,焉懂《太极图说》!明清诸子于道学已远,于义理铺张有余,于实悟尚无着力处,故其论如隔靴搔痒,于道气之流行亦不知为何物。欲于其间探寻,无异如问道于盲。

3、外丹与药理学有关,但失大于得。而内丹乃为对心性之学之实践,乃内证之道,入其门庭者甚为希有,未入门者何能言之?坎离之说,于道教内丹有传承者或可言之,文士之流言内丹,言坎离,更以之入医理,不过游戏于文字而已,不可认为实有,否则误己误人,其流弊已几百年矣,孰能识之!

黄老道家之主旨在人的自然性上,故其谈心性亦多在自然之“本”、“朴”上着力。儒家之主旨在人的社会性上,故其谈心性亦多在社会伦理之仁信忠恕、礼义廉耻上。孟子所言之“浩然之气”,亦乃人伦之气而非自然之气。而丹道家言“坎离”,割裂八卦而用之,儒医者流不明渊源纳入医理,自陷困境,且迷不知返。

4、今世之医家,离黄老之学后愈行愈远,不识黄老为何物,空谈阴阳五行奚益?余多次与刘力红先生言:中医学必回归黄老,当以《庄子》解《黄帝内经》,以发其内蕴,拓其前程。医者,料理人生(身)之阴阳者也,若无道家之修为绝难为大医。道家黄老之学与道教虽有渊源,亦绝不可等而视之。道教中有精妙处,但流弊亦重,不可不识!

非医易同源,应为医道同源。上古医巫不分,因巫医而转为黄老之道。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无巫医之说,更无巫医之传承。(此留与专家学者们去思考)由道家之自然性演进为社会性易,而由儒家之社会性返归于自然性则难。如婴儿为自然生命,演进为社会化之成人则易;社会化之成人返归于自然人则万难矣!近世虽有欲以易入医者,亦未见影响。

以故,道家之气化论演变为理学家之气化论顺且易,而理学家之气化论复归于道家之气化论则逆且难。后世医家援宋明理学家所言之理气入医理之气化,是知其误矣。后世医家多知程朱而不识黄老,无异于医理上风马牛不相及也。习中医者皆宗内、难、伤寒,兼及金元诸师。然仅本《黄帝内经》则孤而无援。须知黄老之学应为一体,故老庄之旨不可不晓。能全面展现黄老之学者唯此三经,故习医者不可不研老庄。

5、余非医者,于药理学不敢妄言。但知古之良医,必先知药理、识药性,然后观病察病,结合医理而处方,神农尝百草而知药性,诚不欺人也。今世医者多不知药,理、法、方、药割裂,内无自修自养之道,外无俯仰观察之能,以死方死法疗人,诚可畏也!

今世之疾,心之疾甚于体之疾矣。于心之疾,中外医家多束手。不知黄老道家之学乃心疾之良药也,未闻好老庄者患心疾,且无如今“心理师”之患,医家于此当留意焉。今之“社会病”甚炽,若会黄老之术,焉有“社会病”之患,兼有“治未病”之功,岂不乐欤!

古人有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习黄老上可为帝王师,下可为扁鹊、华陀,因其修为非常也。无出尘脱俗之胸怀,寄情于天地自然之间,焉可窥生命之秘奥,更遑论去他人之疾哉!故必先于道上有修为者方可言医习医,然后悬壶济世活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