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伏羲时代

 天和图书馆21tc 2023-06-12 发布于广西

  伏羲生在天水地域,历史上已无容置疑,清同治九(1870)年时任伏羌(今甘谷)县令的强任题写并勒石“羲皇故里”,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年,邑人重刻此题立于大像山,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天水考察时题“羲皇故里”。但是关于伏羲时代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近年来论证的文章连篇累牍。但要从中找到关于伏羲时代的文章,大都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并没有严谨的利用文献学对照历史学,应用文字学,参考民族学,吸收民俗学,印证考古学的态度综合研究,更没有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圈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工作。
  这里试想以东夷部落、炎黄帝、太昊、伏羲的时代排序,以及各地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与传说时代的历史记载、传说地方范围对照印证伏羲生活的时代。

  一、关于夷人的时代和活动范围
  夷人通常认为是在山东范围活动的一个部落民族,称为东夷,考古学文化以认证了这一历史史实。根据现有研究数据表明,夷人下限的时代基本上和中原夏代同时,夏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对应的时代为二里头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堆积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公布夏代为公元前2070-1600年。东夷活动范围对应的岳石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700年。甘肃地区渭河流域齐家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100-前1900年。从年代序列上看,二者的史记朝代和考古学断代绝对年代基本吻合,在世纪标年年代的范围之内。
  严文明先生在《东夷文化的探索》一文中说:“我认为岳石文化实即夏代夷人的文化。”“自然中原史前居民应属华夏,而山东史前居民就当属东夷系统。”“根据初步调查,河南周口地区即有大汶口文化遗址25处。段寨一号墓女性死者已拔除上侧门齿,表明他应属于东夷系统。”文章论证到最后严先生说:“我们认定山东的史前文化,至少从新石器时代起,即从北辛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到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整个时期,都应属于东夷远古文化的系统。”而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江苏淮北一带,安徽、河南也有零星发现。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有分布在豫西地区的继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原地区早期仰韶文化即庙沟二期文化(约公元前2900-前2800年);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地区河南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2000年);分布在陕西泾河流域的陕西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分布在晋西南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类型(约公元前2500-2000年)。“一般认为,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而由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正是与由母系氏族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相适应的。但从现有证据来看,这个时间也许还可以稍稍提前。”○1有资料表明,东夷人的先祖是太昊和少昊。“山东丘陵及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的太昊和少昊为代表的两昊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大的扩大,其中一部分西至河南,与仰韶文化发生交错分布的关系。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继承者是近年来发现的岳石文化,一般认为是夏代夷人的文化,。假如这一说法符合历史实际,那么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就应该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2现在可以将夷人时代划为两大段,第一段是夷人远古时代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第二段是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即与中原夏文化、甘青齐家文化时期时代相当。“在夏以前,夷人的祖先主要有太昊和少昊。太昊(皞)和少昊(皞),实为大昊小昊,二者不像是先后继承关系,而可能是同一时代相邻的两个部落或部落群。”○3也就是说,太昊是一个部落名称。在论述太昊之前,首先要大体划定炎黄二帝文化时代。

  二、关于炎黄时代
  炎帝和黄帝在史书中多有记载,○4炎黄: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亦作“历山氏”。相传少典娶有矫(矢为虫旁,毒蛇)氏女所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黄帝: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事。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东南)击杀蚩尤。从此他有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
  “蚩尤的地望,据《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河可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这段话说明,蚩尤原起于少昊之虚即曲阜一带,后来向北向西发展,才于华夏族的黄帝相遇,被黄帝杀之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谈到这次战事,地在'冀州之野’,故中冀可能指冀州中部,地当今河北省中部。《汉书·地理志》说:'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涑上当为济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黄览》说蚩尤冢在今东平,而肩髀葬于今巨野,也略可证明蚩尤是向西北发展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按《史记·五帝纪》的说法,在黄帝一方还有炎帝。《盐铁论·结合篇》说:'黄帝战涿鹿,杀两峄(yì)、蚩尤而为帝。’不知何据,其中两峄当即两皞或两昊。(注:峄,山名,在山东)假如真有所本,则蚩尤一方还有太昊、少昊。这是华夏族系同东夷族系的一次大搏斗,在考古学遗存上则表现为两大史前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山东西部与河北、河南交接地带新石器文化往往受到东西两方面的深刻影响,应是这一历史实际的直接反映。”○5
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的墓地上都有特殊的葬式,如刘林墓地折头、盘腿葬;大汶口墓地上无头、无尸墓;西夏侯有身首分离的死者。此外还有一些俯身、屈肢葬等,在早期墓葬上,如王因、野店还发现了一些多人合葬,多人二次葬。王因遗址所发现的八百多座墓葬中,合葬及二次合葬的墓超过百坐,而多是成年男性。
  呈子墓地也发现多人合葬墓,在同一竖穴中有多人叠压合葬。○6在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的墓葬中有多人合葬墓,后岗类型有九人二次合葬墓。同时文化堆积层零乱,遗址遗物缺乏,给考古学判定绝对年代有一定的困难,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分为早中晚期,早期:约公元前4300-3500年间;中期:约前3500-前2800年间;晚期:约2800-2500年间。“一般认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一些手工业已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已逐渐形成,男女合葬墓表明父权制已确立,因此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有人认为,早期的刘林墓地已有贫富分化的迹象,当时的男女合葬墓已属夫妻合葬性质,从而认为整个大汶口文化的时代都是父系氏族社会。”○7“从已发表的一百多座墓葬资料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尤其是晚期,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现象已经相当明显了。”“唐兰同志发表的几篇文章。认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已进入阶级社会。如果对照历史情况来说,则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应该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中国历史还是应该从黄帝开始,中国有六千年左右的文明史”。○8
  上述遗址和墓葬的发掘资料,证明了严先生由于部落之间战争,两地文化受到碰撞使文化堆积层零乱、墓葬多人叠压合葬的特殊现象。也证明了唐兰先生的观点。
  这个时期可能是黄帝和炎帝冀中征战和黄帝征服并杀蚩尤的时代。即大汶口文化中期。约公元前3500-前2800年间。

  三、关于太昊时代
  
“在夏以前,夷人的祖先主要有太昊和少昊。太昊(皞)和少昊(皞),实为大昊小昊,二者不像是先后继承关系,而可能是同一时代相邻的两个部落或部落群。因为他们发源的地域不同-太昊在今河南淮阳一带,少昊在今山东曲阜;所崇拜的图腾不同-太昊为龙,少昊为鸟;姓氏不同-太昊风姓,少昊嬴姓;又各有其后裔-太昊之后在春秋时有任(今山东济宁市)、宿(今东平县东)、须句(今东平、寿章一带)和颛臾(今费县东北);少昊之后在春秋时有郯(tán)(今郯县)、莒(今莒县)、和徐(今曲阜)等,不可能先后相承。但他们曾今有过密切的关系则应没有疑问。”
  “太昊、少昊的切确年代已不可考,很难说他们相当于哪一个考古学文化,但能大体上推定属于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9唐兰先生说:“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他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10即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阶段。公元前4000年左右。和黄帝基本同时。太昊部落在河南生产生活的事实,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反应基本相一致。那么作为太昊伏羲,即伏羲封号为太昊又是从何而起呢?《世本·帝王世系》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长于成纪。”○11就是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将伏羲冠以太昊的帝王封号,以后将这种后人为伏羲的封号连称为太昊伏羲。若将两昊时期推定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其时代约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即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间。

  四、关于伏羲时代
  赵逵夫先生说:“伏羲时代大体相当于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当时已有绳索及刻划符号产生。结绳记事产生在这个时期。结绳记事是八卦(八索)的先声”。○12张传玺○13说:“伏羲女娲生活在距今约10000年左右,而大地湾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有7800年,这也可以断定两者在文化继承上的相互关系。” ○14毛佩琦○15先生在2011年10月7日考察伏羲庙时说,伏羲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阶段。
  有学者认为,“伏羲生活在燧人氏后,神农氏之前。古书载,炎帝时代是公元前32世纪末。那么太昊伏羲氏时代最晚应在(前)32世纪之前。”○16专家们的推测和论证,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大都以新石器时代早期为坐标。为了摸清远古文化发展发展脉络,首先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看新石器时代北方农业发展的情况。农业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所以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进程是认定伏羲时代的关键一环。
  一是中原地区的农业。“《庄子·盗跖(zhí)》说,神农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这样的描述在今天看来很像是后世的人对新石器时代和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追忆。” ○17当时人们的生产发展如何,只有把传说时代(口传历史)和文献记载中后人追忆与考古学文化合理的对接起来,才能一层层揭开神秘的面纱。
  现存的古文献将我国农业的起源,多托之于神农氏。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人物。有的史籍说他就是炎帝,也有的史籍说炎帝、神农为二人。各书记载歧异,这在神话传说中,是常见的现象。”○18但从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炎帝、神农是一人或二人,他们都和黄帝、蚩尤是同时代的人,如果不是同时代的人,那炎黄之战、黄帝诛蚩尤事件也就成为胡编乱造的荒唐之事了,如果连这些文献都不可信,那就没有引用文献的价值。
  《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鱼,……包牺没,神农氏作。斵(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lěi)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包牺即伏羲时代人们还只会狩猎、捕鱼。发展到神农时代才制作农具从事耕种,也就是说,农业是从神农时代开始的。
  “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时期已达到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这个时候,原始农业已有初步发展。因为农业是妇女通过长期采集活动而发明的,所以初期的农业主要是妇女经营的。仰韶文化的陶器是手制的,据民族学的资料和某些古代陶器的指纹研究,手制陶主要是妇女担当的。妇女在生产中的这种地位正是母系氏族发展到繁荣阶段的经济基础。”○19研究证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一是多元化,二是各地发展不平衡,衡量文明发展的唯一标准是农业生产和生产资料。根据考古学资料将农业发展的范围划为三个区域。“中国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三个经济文化区,同时存在着三个发展阶段,这本身就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体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化区常常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相联系。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区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图)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阾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这里成为华夏各族。这个地区在新时器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和磁山文化,到新石器晚期融合为仰韶文化,但在内部仍保持不同的地方类型。”○20
  从古到今的专家学者都有一个统一忽略的事实,即就是所有的古今文献的记载和著录都是以中原为中心,对国之边区文化或事迹不去关注,更不去著录。考古学文化也是如此。中原地区古遗址发掘的多,资料公布及时,西部地区考古发掘遗址少,资料发表滞后,学界多采用前者材料,认为最著名的中原文化区,农业也是从此起源。最早也就是公元前4000多年。这个时期正是已被史学界、考古学界基本认可的太昊、炎黄时期。那么太昊之前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原地区很难确认。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黄河上游,渭河上游的考古学文化。首先看大地湾文化。
  二是渭河流域的农业
通过秦安大地湾、天水西山坪等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地湾一期文化和师赵村一期文化,在前者文化遗存中发现有黍子谷物,其年代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黍和粟在我国黄河流域先民的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作物在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遗址中均有所发现,但年代都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粟粒。○21
  邠(bīn)县下孟村遗址:发现粟壳。○22
  宝鸡北首岭遗址:在一个陶小盂的“腹壁内外有粟粒痕迹”。○23
  华县元君庙墓地,发现用小米随葬。○24
  临潼姜寨遗址:发现黍。○25
  河南洛阳王湾遗址:在灰沙小罐内壁附有粟的痕迹。○26
  洛阳孙旗屯遗址:发现植物茎叶和谷壳。○27
  临汝大张遗址:发现粟。○28
  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窖藏体积一立方米的粟。○29
  甘肃兰州白道沟坪遗址:在有些陶罐内有谷灰和骨骸的遗存。
  临夏马家湾遗址:在一座房址内(F1)发现有谷物灰痕迹。
  兰州青岗岔遗址:发现谷物(糜子)及其草桔。○30
  青海柳湾遗址都发现了粟的遗存。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成堆的粟。(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前5110年)○31比大地湾一期晚700年。


  以上遗址发现最早的谷物为半坡类型,属于大地湾二期文化。最晚的为马家窑文化晚期。总体上是在渭河流域。而“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有黍谷子物,其年代是所知最早的,这为探索农业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2也说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们早于中原步入农业经济文化时期。
  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方面,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半地穴圆形建筑以及圆形和椭圆形的窖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建筑形式。中国第一件彩陶和建筑遗址的发现也说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们早于中原步入手工业经济文化和人居建筑文化初始时期。
  在葬俗方面,大地湾一期的墓葬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有意识处理死者的埋葬形式。他们挖掘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瓮棺葬等多种形式。而“神”的概念就是因为瓮盖顶上钻一小孔,用来灵魂升天,故而就有“申”(神)的观念产生。这是开启了后世埋葬习俗这一重要的精神领域,也是后来灵魂转化为神的开端,说明了大地湾一期的人在思想意识上有了一定的定位。对于人的灵魂升天,魂魄昭示,幻想未来开启了神灵预示的大门。孕育了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吉凶的预测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中国哲学思维至今。
  师赵村一期文化是继大地湾一期文化而来的一支独立的文化遗存。在甘青地区首次发现,是晚于大地湾一期而早于仰韶半坡类型的遗存。在渭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中填补了极为重要的一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200-前5300年,师赵村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900年。
  大地湾二期,承接师赵村一期,其时间和类型相似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故学界也有称为甘青地区早期仰韶文化。其遗存和半坡类型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目前发现的这类遗存仅限于甘肃东部地区。经过发掘的有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和天水师赵村、西山坪等遗址。这些遗址和西安半坡突出的差异是墓葬形式。一般为单人葬,多人葬少见。随葬品置于墓侧的随葬坑内。彩陶比例较大,约占陶器总数的1∕3。其绝对年为公元前4899-前3819年。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畜养与狩猎。农作物为黍和粟,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制陶业极为发达,彩陶占陶器总数的1∕3。彩陶突出的特点是较多的出现了刻划符号,也许这是人们在物体上留下的最早印记,无疑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墓葬,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是4、5件,多则10多件。成年人仰身直肢,小孩为为瓮棺葬。有二次合葬墓。二次葬也可能是古人的一种灵魂认识,在蒙昧的古代,对人的生命附有神秘而鬼魂存在的观念。认为若人死后,灵魂会升天,即“申”(神),如果活着的人生病或意外事故等不祥兆头出现,古人认为这是死者没有安葬到位而鬼魂骚扰所致。故另选吉日将死者迁葬或重新安葬一次,以求得活人的安宁。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北方广大的农村、山区普遍流行。有两种情况,一是死者死去的年份和日子与八字相冲,死去的日子是重丧或土旺,不能在当年或当月下葬入土,在选择方位上不利于当年葬在家族墓地,所以另选一地或方位埋葬,当地人叫寄葬。一般来说都在甲子纪年的下一年后,选择吉日相合家族墓方位时,择吉日二次再葬;一是自族人死后,家族主人生病、梦鬼、传说(癔病)等影响家族人等健康、做事易败、意外事故等情况,请巫术预测(阴阳家)认为死者不能超生而闹鬼,需要“迁坟”安置死者灵魂。即为二次葬。这种情形再葬时,由于时间较长尸体早已腐烂,只是把白骨整理成人骨架安葬。所有一切程序都是为了安慰死者早日超生,不再骚扰人类。求得死者的安生,活者的安宁。大地湾早期的人们,墓葬形式的逐渐规范和葬俗的复杂程序也说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们已有选择佳地埋葬的阴阳风水文化习俗。
  大地湾三期,为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从师赵村和大地湾遗址采集的木炭标本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999-前3528年,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公元前3990-3360年)年代相当。这一期的突出特点是如大地湾遗址的房子面积小者20平方米,大者可达100多平方米。居住面摸草拌泥,有的在草拌泥上有铺一层料礓石粉末,相当于当今100号水泥的硬度。(F901)房址是一座大型建筑,是氏族或部落的公共场所,主要用于大规模的集会或祭祀活动场所。制陶业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轮制技术。
  严文明先生说:“我们知道,龙山时代已经普遍出现卜骨,这种占卜的形式同后来的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33但是,比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2000年)早1000多年的大地湾三期的马家窑文化早期就发现了卜骨。在天水武山县“傅家门的房址和窖穴内发现带有阴刻符号的卜骨共5件。卜骨以养、猪和牛的肩胛骨为材料,器身不加修饰,五钻无凿,骨面留有灼痕和阴刻符号,符号呈'|’、'=’'S’等形态。标本F11︰12为羊肩胛骨,一面留有圆形灼痕。标本F11︰6为猪肩胛骨阴刻有'=’字形符号。标本为F11︰8为牛肩胛骨,阴刻有'S’符号。标本为H1︰25为羊肩胛骨,一面留有焦黑的圆形灼痕,并刻有'︱’字符号。○34卜骨属石岭下类型。这组卜骨的年代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所以傅家门卜骨的发现,对探索卜骨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傅家门遗址还发现了祭祀坑,坑呈长方形,长1.9米,宽1米。坑内埋有猪的头骨和彩陶等。这是首次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早期祭祀坑,表明这个时期已进行宗教祭祀活动。”○35大地湾文化中期发现的卜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卜骨,这说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们早于中原步入占卜预测文化时期。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说明,在大地湾一二三期文化时段,渭河上游的农业生产水平从初始到日常可供粮食,三期的人们粮食和肉类兼顾的较高生活水平,氏族或部落大家庭明显形成,集体化的群体生活已成主流。与中原相比,农业较早,生产先进。房屋聚落变大,集会活动频繁,祭祀卜骨出现,生产力水平明显优于中原的情况,同时文明程度也就随之优先而起。
  严文明先生说:“中国史前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生长发展起来的,只是在某些边境地区同阾境的史前文化发生过一些联系。这种联系虽然对双方都会有不程度的影响,但对中国史前文化的主体来说,却从来没有影响到它的基本特征。”○36又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史前文化即是多样的、不平衡的,又是有内在联系和相对统一的。这个特点是在中国具体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利用和改造的情况也不相同。人们也可以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可以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自行调整经济活动的方向。还以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物资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我们要防止把自然区划简单的套用在史前文化分区的研究上,而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37因此将新石器时代的各地区文明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从旧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度大体有三种不同的途径。南部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在中石器时代应多洞穴遗址。北方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和铁岭以南的东北平原,在中石器时代已是细石器文化区。东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中石器时代也是细石器文化的分布区。”(新石器时代谱系表)○38
  他们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前后不一的政治经济创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步入了一个基本大同的文明时代。
  通过以上论述,现将其各文化序列按考古学文化和文献记载对应年代的时代顺序作一排列,最后认定伏羲所在的大致时代。
  1.夷人时代划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是夷人远古时代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
  北辛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
  龙山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二段是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即与中原夏文化、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时代相当。
  二里头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
  夏代为公元前2070-1600年。
  岳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700年。
  齐家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100-前1900年。

  2.黄帝、炎帝时代
  炎黄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期。
  中期:公元前3500-前2800年间;
  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间。

  3.少昊、太昊时期
  两昊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
  早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间;

  4.伏羲所在时代
  伏羲所在时代约在大地湾文化一期和二期之间。而天水师赵村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900年,故而可推知伏羲所在的时代为师赵村一期文化时期。

结语

  神话传说,是口传历史的一种,其中函有丰富的科学文化信息。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承接上代传承时,往往是本时代的文化标准和文化现象来将上代的文化信息加以诠释和理解,从而口传历史打上了本时代的烙印,这样不断滚动下来,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就包涵有时代赋予各种综合文化信息的特色。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首先划定神话、口传历史的地域范围,然后在这一范围内以考古学的方法发掘古遗址,获得遗物,检测年代来印证口传历史和还原当时历史面貌。所以,只有参考考古学资料对照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的科学信息来印证伏羲时代的大致时限。
王来全2011年10月27日(辛卯十月一日寒衣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