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重要的东西终归回到原本属于它的位置。”

 解语渊 2023-06-12 发布于福建

关于“为什么好多人不爱发朋友圈了?”,感想如下:
“难道所有的话不都是废话吗?日常、工作、赞叹、撒娇、调情、表白、哭诉……在我的世界里,哪怕我一言不发,所有准备好接收话语的人都早已明白我要说什么,我怀疑,哪怕我还没开口,他们和她们就已经准备好了安慰我的话。现成的,真心的,规规矩矩但毫无新意的废话。”(by于是)
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好说的,也没什么需要被理解、被倾诉。兄弟,生活就是这样的。
当然,以前的我从未想过这一点,我是说类似“生活就是这样的”又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意思是,还愿意以一种平静或平稳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我就是这样轻易地选择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原谅自己的自寻烦恼,也原谅自己不发一言一语,像行尸走肉般或它的反面那样去生活。
有时我也说不上来究竟哪里不对又或怎样才是对的。
从深夜到凌晨,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只要我还是我,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似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偶尔,我看着自己的朋友圈,看着那些风景,那些或深情或冷静或凉薄的“朋友圈”。我知道那是曾经的自己,一个我感恩或感怀或感伤的自己,过去的我。
现在,我也不想删除了,也不想继续添新的,不想绞尽脑汁的装,实际上是,好像没有人,再没有其他听众了。
点赞,评论,分享,交流,问候,打搅,同情,安慰,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或有心或无心,或只是为了当初的一句“常联络”然后表达一下自己的关注。因为我也这样,或者说我曾经也是这样。
坦白说,这里面有很大的“装”的部分。装作在意,装作理解,装作关心,装作没看见,装作不知道,装作还有那么一个人、一段情、一段回忆是属于彼此的,且不会遗忘。然而,那段感情、回忆、关系早已淡了许多,唯一的联系不过是朋友列表里还有那么一个名单罢了。
什么时候消失,什么时候联络,说什么,有什么用意,有什么动机,有什么是非得如何不可的呢?没有的。
我是说,装累了,不想装了。我是说,不想再主动了,主动然后漫长的等待。等待回应,等待某个人,等待着被关注,多幼稚啊!像极了小孩子大哭大闹只为引起大人的注意。若能等来还好,可若是等不来,那就需要千千万万个理由去安慰自己。千篇一律的安慰,挺软弱的,挺厌倦的,挺累的。
于是,好像没有任何人也可以做到,我是说,好像自己就完全做到这一切,且始终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着这些。
是的,在发朋友圈之前自己就早有预感,各种想象、期待、幻想,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乃至于熟络到别人尚未开口就大概知道对方会回什么了。人和人不就是这样吗?形容亲密关系,表达亲近、亲密,又或适当的体面、合宜的客套……归根结底,文化差异在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小,而什么能说,能和谁说,和谁说完后会是什么反应,这些只要一两次的重复大致就能推导出来。后面的话无需多言。
所以,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呢?因为从来就没爱过。真正爱的是自己,是某个人,是某一刻不被克制的感情的冲动。
后来,自己丢了,某个人离开了,以及失控的瞬间越来越少了。再不想去重蹈覆辙,不想再那样去爱,不想承认自己是个冲动的人,也没了感情的冲动。
这就好像我经常说的,没有的我都不知道,我都不爱;有的我可以爱但没必要,谁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消失了呢?
我的爱没那么廉价,我的任何的感情也都如此,之所以被廉价地对待,也多半是太爱了,情难自抑。可惜,没有被理解、接受、肯定和认可,或者说,对方并不觉得。更深处是,没有主动的心。
就像没有主动联系的心,再多的联系方式也是白搭,不是吗?感情就是这样啊。你不主动,我不主动,于是,没得关系;你主动,我不主动,于是,不仅没有习惯反而一身疲惫;若两个都主动,这自然是好的,可是能好多久呢?越是细密的交流就越是矛盾重重,你我都不愿破坏这份美好和默契,这样才能安然相处啊。
奈何,世界并非只你和我,不能更进一步的关系就要慢慢退场,这是成年人不必言说的默契。
陌生感,距离感,边界感,自是不愿承认,直至成为事实,徒然感怀却已知不可挽回。如何呢?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只是你我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我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不再关联,不再打扰。
朋友圈是见证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多翻阅几遍就会觉得无趣、无聊。就像天天在一起,即使不腻,也不过是回归原来的自己,感情默默沉淀下来,转换成别的感情,这就很好了。
这份好是极难被发现的,除非发生意外。谁又愿意发生意外呢?好就在于没有意外。而没有意外,哪来那么多的悲欢。
于是,你我各自平淡的生活着。于这种平淡中,还愿意去发现美好,那是需要足够的成本和底气的。物质带来的从容,情绪稳定的淡然,有很多很多爱和美好的原谅,历经各种艰难后的理解,哪一种美好品质背后不需要成本和支撑呢?能依靠谁呢?
这就像喝酒,若无依靠,谁敢轻易醉?
而朋友圈,若无人爱,若真的爱,谁会在朋友圈里瞎混呢?
无人爱,且自爱;真的爱,且在一起。爱得溢出,才有多余的表达。那点多余,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更多的是严重不足。
就像一份好被不断消耗却无填补,就像用爱情治病却病得更重。谁愿去面对过去的不堪和美好呢?谁愿一次次在过去里寻找答案呢?谁又一次次记录下来后却又不得不遗忘?多残酷呢。可生活就是这样子啊。
于是,不重要的东西终归回到原本属于它的位置,朋友圈就是这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