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与人

 沏杯茶2023 2023-06-13 发布于山西

第238篇


6岁能诗,10岁饱览“六经”,16岁科举入仕,为沛王李贤侍读……这样的生平履历,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此人便是王勃,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然26岁早逝,天妒英才。
说到“才”,像王勃这样的,中外古今不在少数,每每遇到类似的故事,大家都不免感慨一番。天妒英才啊,如果多活几年不知又能创造多少价值啊等等。而且,有意思的是也总会提到这些人身上的另一个“缺点”——恃才傲物。
比如,王勃。未冠而仕,又能在王府侍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此前,他又凭借一篇《乾元殿颂》让唐高宗李治不禁赞叹,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个16岁的少年之手。一时之间,王勃真是意气风发。
可年龄这东西真的不好说,年轻就是阅历浅,不周全总是难免的。年轻的王勃为年轻的王爷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本是年轻人之间事情,可文章被高宗看到,高宗勃然大怒,认为身为侍读的王勃不知阻拦王爷斗鸡走狗,反而教唆王爷与英王斗鸡,一句“歪才”,就把王勃从王府打发到蜀地了。
恃才傲物其实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傲人”,更重要的是不能思虑不周全。然而这里面就有个悖论,年轻人无论如何是做不到“万无一失”的周全的。所谓“人不轻狂枉少年”嘛。
若一个人只是年少轻狂也就罢了,要命的是有的人一辈子轻狂。本人怎么想,外人不得而知。外人只做评价。
外人对这类人的评价往往是极端的:要么说他们狂妄至极,不可理喻,自以为是,情商低下,简直混蛋;要么说他们颇有个性,潇洒至极,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就是天才!
如此极端的评价还常常会落在同一个人头上,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你会想到什么呢?
一个成年人能想到的,应该是:既然我们根本不可能左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既然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客观的评价,那么,做自己就好了。
好一句“做自己”!
岂知它要你付出多少代价?人人都想做自己,打心眼里想做自己,可做着做着就不像自己了。为什么?
我猜,大概是你还没有好好“观察”过自己,你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自己。况且人哪里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既然不喜欢别人从一个维度来看自己,我们又为何总是“静止”地看自己呢?
16岁的王勃当然不会想这么多,然而当他不得不在蜀地滞留,又牵连了父亲被贬往交趾,那时候的王勃虽仍然年轻,但人生的低谷总能教诲人自己,王勃也不例外吧?
他去看望父亲的路上,恰逢滕王阁落成,满心的委屈和愤懑,以及对父亲的愧疚,全部化作那篇《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冯唐也好,李广也罢,贾谊梁鸿之类,是不是让王勃想到了自己?很多时候,用典不过是自我疗愈的方法。
才,是好东西。人,不好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