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夏至“不一般”,和端午两节相连,有什么讲究吗?建议了解

 简食记 2023-06-13 发布于山东
端午节,又被美称为端阳节,乃我国古老传统之佳节。融合着农历和公历的双重气息,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在农历上,端午节定格于每年五月初五,为固定的庆典。而夏至节则是一片变幻之地,其所在时刻决定于公历的每年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般错落有致的排列,使得今年的夏至与端午交相辉映,犹如黄金与璀璨明珠相互交融。
对于农民们而言,端午节既是一场祛除疾病的仪式,又承载着应时农事的重担。纵观四季光景,春天播种,夏季耕耘,秋天收获,冬季休养,唯有在寒冷的冬季,农耕之人方能稍事休憩。而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及农历的传统节日紧密相连,宛如一幅农耕生活的图景。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交汇,亦为不同年景带来异彩纷呈。在今年,夏至与端午节犹如相拥的双子,紧紧相连,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夏至节气如同一柄火炬照亮大地,热情洋溢;而端午节如一轮明月高悬,静谧祥和。二者共同交织,令今年的端午节呈现出非凡之光,当然,不同地区也会流传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正如古人所言,岁月流转如梭,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奇妙交融,将岁月凝固成珍贵的记忆。夏至与端午节此时相遇,犹如岁月的相互呼应,以绚烂华彩讴歌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不少人都说2023年的夏至“不一般”,和端午两节相连,有什么讲究吗?建议了解。
1,“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在古代,农作物的生长受天候影响较大,缺乏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施,因此夏至节出现在端午节前被视为一种不利的征兆,可能预示着缺水干旱的灾年。古人相信,夏至之后的天气炎热,缺乏降水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给农民带来困扰和经济损失。
2:“夏至端午前,必定是丰年”。
即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前预示着丰年的好年景。根据这种说法,夏至节提前到来将意味着降水也提前到来,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尤其是在端午节前正值秋季作物的苗期,它们正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因此,夏至与端午节前的相遇被视为一种吉利的征兆,预示着丰收的好年景。
3:“夏至端午连,旱地能行船”。
意指,如果夏至和端午节连在一起,将会出现大量的降水,以至于旱地也可以行船。这种说法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当夏至与端午节连在一起时,可能会迎来降水丰沛的年份,需要提前做好防洪和防涝的准备。夏至节气通常是炎热的时期,而端午节前后正值梅雨季节,降雨量较多。
4:夏至的风俗习惯。
夏至节气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在中国,夏至节气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变化和丰收的庆祝和祈福。
夏至节气的饮食习俗多样,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地方有吃面的习俗,认为夏至节气吃面可以降火清热。南方地区喜欢吃凉面、米粉等清爽的食物,而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馄饨等面食的传统。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和保健身体。
夏至节气也是一些地方举办民俗活动和庆祝仪式的时候。例如,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称为“做夏至”,祭祀仪式中常会准备蒲丝饼等供品。此外,龙舟竞渡活动也常常与夏至节气相关,尽管一般端午节更为普遍,但在部分地区,龙舟竞渡活动被安排在夏至节气进行。
夏至节气是炎热夏季的开始,因此人们常常会采取一些消暑的习俗。例如,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以扇子赶走炎热,使用脂粉来涂抹,避免因体热而引发的痱子。另外,一些地方还会进行冰消夏避伏的活动,即将冬藏的冰取出使用,以消暑降温。
夏至节气也是祭祀活动的重要时刻。古代礼仪中,夏至被视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人们表达对丰收的感恩和对灾害的祈福,希望来年农作物丰收、家宅平安。
5: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以纪念屈原的投江救国和百姓划船救他的故事。
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包裹而成,内夹肉、豆沙、蜜枣等馅料,再用艾叶或蒲草绑扎而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灾,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穿艾草香包,端午节人们还会用艾草制作香包,将其系于腰间或挂在门窗等处。相传艾草有驱邪避疫的功效,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穿戴五彩丝线,端午节时,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通常系于手腕或颈项,寓意祈求平安和驱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