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之 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风声之家 2023-06-13 发布于江苏

上期我们讨论了少阳病中的最后一个柴胡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并非是小柴胡加味龙骨牡蛎,而属于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并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其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去缓急的甘草,加入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而成。今天我们将进入到厥阴病的内容。

根据六经八纲的分类规则,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阴的一组证候反应,谓之厥阴病。半表半里为诸多脏腑所在之地,病邪郁闭于此,往往会诱发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证情复杂多变,如阳证还具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共性反应,但是作为少阳证的特征,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阳明病的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反应,尤其对于一般无热或少热的半表半里阳性证,并不见得有口苦、咽干目眩。而对于阴证,更是难以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也只有对照柴胡证所言,虽然可以说明厥阴病的某些病情,但作为辨证特征,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先来看看仲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之病,其病位在半表半里,正气虚而表现为阴证。人体机能低下,正气虚为阴,当表现为虚寒之象,但由于半表半里,邪气无出路,寒饮郁而化热,又会表现为实热之象,热趋于上,寒沉于下,往往会表现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的复杂症状,这是厥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

从条文中理解,厥阴证上虚下寒,寒乘虚而上迫,因感到气上撞心。病位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寒饮郁闭而化热,故感到心中疼热。

胃气虚,故而饥而不欲食。如果其人内有蛔虫,蛔虫喜热,而迫于下寒而上于膈,故而食则吐蛔。

说到蛔虫,我想到郝万山老师讲到的一段故事:一个孩子身体被刺伤,体内持续出血,一直找不到原因,到了第二天,呼吸心跳都还有,血压还是升不到正常水平,董建华老师被请去会诊,他向护士长询问病情,得知有小便,还有一次黑色的大便,大便是黑的,当然是出血所造成的,护士长又补充了一句,发现大便里有一条死的蛔虫,董老直接表示,不用开方了,这个人没有救了。依据就是,这个病人连一条蛔虫都养不活,还能养活自己吗?在一个人的肠道中寄生了一条蛔虫,如果蛔虫能正常地生活,说明这个人生机未灭,如果连一条蛔虫都养不活的话,他的生机已经没有了,自己也就活不了了。果然,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会诊的第二天,这个孩子死了。

寄生虫在体内的异常变化,常常提示我们人体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蛔虫喜温避寒,只要有下寒,在小肠生活的温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往上跑,因为上面的温度总是高的。它跑到胃里,酸性的环境并不适合生活,必然就会吐出来,因此吐蛔说明了下焦的有寒。

为什么用仲景会选择蛔虫来说明其下寒的特征,这是因为半寒在外并没明显的症状反应,不像里虚寒有腹痛,下利清谷等特别明显的症状表现,故而以吐蛔来进行说明。

阴证一般多不渴,但津虚也会引水自救,故而厥阴病也有渴。若渴欲饮水可少少与之即愈。因此这里的渴,当然不同于真正的消渴。因此这里的口渴以及心中疼热,是上有虚热的表现。

病在半表半里不可下,阴证更加不宜下,若误下,则下利不止。寒在半表半里,一般不会表现为下利,与里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甚者不同,若下之,则并于太阴里证而下利不止。

由于半表半里有着诸多的脏器,病邪郁集于此,往往会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而出现症状反应,是亦证情多变,不似表里为证单纯,容易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

另外,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容易呈现出寒郁化热,所以上热下寒为多见,但寒不热者较少见。因此不能仅以少阳病和厥阴病的提纲为绝对的辨证依据。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来进行判断,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属于半表半里阳证。凡阴证除外表里者,即属于半表半里阴证。

伤寒论中排列顺序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阳证中,少阳排列在最后,三阴证中,厥阴排在最后,都是由于表里易判的缘故,对于排除了表、里的证,自然就是半表半里证了。这也符合认知的自然规律,经方是用药治疗的经验总结,先认识表证,然后认识里证,最后才认识到半表半里证,所以排在表里之后。

对于厥阴病的传变,伤寒中的论述并不多,简单以少阳病进行类比,或从表证而入,或从里证而来。例如下期我们将要讨论到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是从太阳表证而起,发汗已,又用下法,津液更伤,邪气因入半表半里,而出现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者,显柴胡证。并且津液虚竭,热更伤津液致燥,小便不利,大便硬微结。津液虚而渴,无水饮故而不呕。气冲于上,故而头汗出。宜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就是从太阳表证转属厥阴病的情况。

那么半表半里会不会也有病理产物治病因素呢?厥阴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邪郁集于此,往往涉及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病性为阴,脏腑机能沉衰不及,抵御邪气能力低下。因此症状反应上寒热虚实错杂,具体症状表现也复杂多变,其中必然夹杂着多种病因病理治病的因素在其中。

在少阳病中,因为病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而汗、吐、下皆不适宜,只能采用和法。阳证尚且如此,何况阴证,故而厥阴病的治则亦当用和法。

由于厥阴病,常常伴有上热,这是有于半表半里的病位特点造成的,寒饮郁久而化热,故而须以清热之法。提纲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都是寒郁化热的表现,虽然有热证表现,但基础仍然是阴虚寒证,因此治则应以和解半表半里,温下而振奋机能为基础,并同步清解上热。

半表半里的阳证,治以和解清热,即扶正祛邪,小柴胡汤证中用人参、生姜、大枣和甘草以补中益气,用柴胡黄芩以祛邪清热。而在厥阴病中,治以温里祛寒并上清郁热,乌梅丸证中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干姜、附子以温阳强壮机能,用黄连、黄柏以清上热。因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等,均属于厥阴病的方证。

另外,需要在补充一个观点,就是厥与厥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不能因为治厥,而把方证归类为厥阴病。

以上观点仅供学习和学术讨论之用,非专业医疗建议,请勿擅用。如有必要,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对于生命健康当慎之又慎。另外,文中肯定存在理解的错误,请各位读者老师评论区留言批评或加入群组和我们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