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变革|“课程图谱”为学校课程“量体裁衣”,构建课程“谱系”

 清风一篓 2023-06-13 发布于广东

课程建设引入“课程图谱”,最大的亮点在于能促进以系统的思维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和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图谱是与教育宏观、课程中观和使用主体微观相联系的一种课程表达,对它的核心演绎,能让人更进一步了解其质地、关联和价值。


课程图谱构建的思考原点


课程图谱,是课程的图示化,对课程系统的各部分的联系与组织,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与布局。

宏观层面,主要思考课程的整体结构,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类与活动类,分科与综合等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中观层面,主要处理某种课程类型中各具体科目的构成与相互关系,比如必修课开设哪些科目,各科之间的关系等。微观层面,主要思考学科内部的结构,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学科)的内容如何进行设计和编排。


对学校而言,在课程编制中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家或地方对课程结构既定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学校课程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结构,这也是课程图谱的作为之地和生长空间。


课程图谱与国家政策


制作课程图谱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尤其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政策,包括有关法规、文件、通知、规定、规则、规程等,都是制作的根本遵循。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又集中反映着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在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课程政策指导着课程行动。


课程图谱与社会要求


课程图谱,尽管制作者是教育教学研究部门或学校、幼儿园,烙下教育的印迹,充满教学的意味,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时代和社会脉搏的一种间接反映。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期盼,是课程图谱制作的“影响源”;社会要求对育人品质的追求和期望,是课程图谱制作的“激活剂”。注重从社会要求来思量课程图谱,不仅能提升学校教育的社会适应度,而且能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周期,体现课程的前瞻性。


课程图谱与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是制作课程图谱的“导向因素”和“关键考量”。课程图谱,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达到育人目标的“课程总谱”和“路线图”,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学法则”和“示意图”。


课程图谱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制作课程图谱的“底色”;学校文化,是内化为“魂”而形于“外”的课程图谱的“基色”。事实上,一个上佳的课程图谱,蕴含的是学校文化的特质,传递的是课程文化的温度,表现着文化立校的样貌。


课程图谱与学习经历


课程图谱的直接受用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学生是课程图谱的最终接受者和受益者。学习经历,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学习经历,是制作课程图谱的“基石”;是制作课程图谱的考量视角。


课程图谱与师资条件


决定课程图谱高度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课程图谱运行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影响课程图谱质量的是两者共融的因素。师资水平是制作课程图谱的制约因素,师资力量是制作课程图谱的生长因素,要找准课程图谱与师资条件的最佳匹配度。课程图谱能为教师跳一跳摘得到“桃子”提供“梯子”,而教师能在课程图谱中找到发展的位置,这是最完美的匹配。


课程图谱与资源配置


课程图谱,说到底,它既是办学思想、育人目标的“汇聚地”,也是教育资源、条件配置的“汇集处”,资源处在什么程度,影响课程图谱的布局和展开,资源优势处在什么区域,影响课程图谱的质量和成效。


课程图谱为学校课程系统“穿针引线”


学校课程系统的“结构化”


学校课程系统,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架构的基于学生在校学习时空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学校课程系统,作为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理应在校长、教师、学生的头脑中烙下共同的“图景”。因此,如何建构学校课程系统,如何富有逻辑而又清晰地表达这一系统,课程图谱就是一个可视化的“穿针引线”的绝妙“工具”。


如果说一门门课程是一个个街景的速写,那么课程图谱就是一幅完整的课程生态地图,也是学校课程系统导航的“GPS”。

学校课程系统的“谱系化”


课程图谱的优势,在于凸显课程系统内在的逻辑性,串起课程系统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引出课程广度、深度和梯度的协同感,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或没有“系统”的课程,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是杂乱无序,零敲碎打;一个是结构清晰,系统架构(如图 1、图 2)。


图 1:没有“系统”的学校课程

图片

图 2:有“系统”的学校课程

图片

课程图谱为课程量体裁衣“架设经纬”


课程图谱的“要件”


系统离不开“要素”“连接”和“目标”,这同样适用于课程系统的构建。对于学校课程而言,思考课程图谱建构的主要维度和视角,也是基于学校课程系统的三个构成“要件”——基本“要素”,内部“连接”、系统“目标”,具体可细化为 12 个元素,进而构成学校课程图谱矩阵(如图 3)。这 12 个元素是构建课程图谱时要考虑的。当然,所有元素未必都直接呈现在一张课程图谱里。

这一矩阵的优势是实现了课程横向组合与纵向贯通,通过横向或纵向连接形成的学校课程图谱,既互相关联,体现出结构性、联动性;又相互独立,体现出个体性、独特性。


图 3:学校课程图谱矩阵

图片

课程图谱的构成


如果将学校课程图谱矩阵进一步拆解,其构成是这样的。一是基本“要素”——模块 / 主题、科目 / 课程、课程群 / 领域、课程子系统。其中,最小构成单位是“模块 / 主题”,然后逐级向上,由若干“模块或主题”组成“科目或课程”;若干科目或课程组成“课程群或学习领域”;若干课程群或学习领域,组成学校“课程子系统”,最后,若干课程“子系统”,支撑起整个学校课程系统。

二是内部“连接”——课时分配 / 科目比例、开设顺序、修习方式、课程类型。“课程图谱”的内在“连接”主要通过“课时分配”“科目比例”“开设顺序”“修习方式”“课程类型”等,将各种课程要素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了学校课程系统的内部有机关联(如图 4)。


图 4:学校课程图谱“要件”关系图

图片

三是系统“目标”——模块 / 主题目标、科目 / 课程目标、课程群 / 领域目标,育人目标。“目标”是系统中最不明显的部分,但却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系统“目标”的构成,也是逐级而上的,从小目标到大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发展性,最终指向学校总的育人目标。


课程图谱的特征


横向来看,构成课程图谱的“要素”和“目标”,都是渐进发展的,由低到高,逐层递进,体现内部的逻辑思维。

纵向来看,从“模块”到“课程体系”每一“列”,都是由“要素”“连接”和“目标”三个要件构成的有机体逐渐综合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连接”中的四个元素,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可以与上面的任何一个要素连接。比如,“科目 / 课程”这一要素,其“连接”方式,可以是课程分配,也可以是各科目在总的课程系统中所占比例,还可以是采用何种修习方式(必修还是选修),或者是课程类型(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分科、综合)等。

在课程图谱中,不乏一些具有深度思考的学校优秀案例。以上海市上海中学的课程图谱为例,其构建体现了“要素”“连接”和“目标”这三个“要件”,并进行了具有层级的架构。如课程图谱的第一个层级,聚焦学校的育人目标“志、趣、能交融”,构建由德育课程图谱(指向“重立志”育人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图谱(指向“重激趣”育人目标)与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指向“重潜能”)三个子图谱。第二个层级,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和“发展”两种类型,三个子图谱都分为基础型与发展型两部分。第三个层级,从课程类型的角度,将课程划分为相应的类别。如德育课程分为认知、实践、体验、反思四类;学习领域的发展型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应用实践”四类。第四个层级,列举具体的科目名称或科目涉及的内容领域。

课程图谱为课程纵贯横通“深层演绎”


课程图谱的深层结构,从组织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架构方式,一种是横向组织(水平组织),一种是纵向组织(垂直组织)。

课程图谱的“横向组织”


课程的“横向组织”,也称“水平组织”,是指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相互之间的关系,关注横向的统整,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并主张用“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Fogarty 提出的横向组织的十种型态在实践中被广为应用(如图 5)。


图 5:课程横向组织的十种型态

图片

课程图谱的“纵向组织”


课程的“纵向组织”,也称为“垂直组织”“序列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更关注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顺序性、连续性、纵向关联。课程的“纵向组织”,又包括三种形态——“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阶梯型课程”。

直线型课程图谱。该类型图谱在课程内容的排列上,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紧扣、直线推进的排列方式,对解决课程内容逐渐增加与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图谱(如图 6)采用了直线式的课程组织方式,课程的内容选取了城市问题、世界发展、环境问题、河流和危险等一些影响世界的重大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和物质力量以及塑造和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一些非常实用的新技能,如现代计算机制图 ( 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技能、演讲、角色扮演和辩论技巧,并通过撰写报告来提高读写能力,在交流时运用算术技能,在实地考察中体验一些所掌握的知识。

图 6:地理学科课程图谱

图片

螺旋型课程图谱。该类型图谱是指在不同学段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内容的广度并加深内容难度的组织方式。下图是国外一所小学的音乐课程图谱(如图 7),采取了螺旋递进的组织方式,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从图谱中可以看到,不但年级间的教学内容是递进的,同一年级各课程间的教学内容也是螺旋上升的,这种螺旋递进式课程较好体现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图 7:音乐课程图谱

图片

阶梯型课程图谱。阶梯型课程强调各层次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相互联系,强调课程的广度、深度和进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切性,课程内容多层级的安排与学生发展个别差异之间的适切性,有助于学生的能动发展。如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构建的“阶梯式智慧型”课程,该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智慧成长规律,从“有理想学做人、有智慧会学习、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懂生活”等方面落实阶梯式智慧型课程目标,构建了阶梯式智慧型课程图谱。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12月B刊,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