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考试,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1件事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3-06-13 发布于浙江

又到考试季。

如果考试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个成绩,那很可惜。

如果考试留给孩子的只是自己的遗憾,父母的哀叹或者怒吼,那更可惜。

有个男孩子,从小成绩优异,小学竞赛拿奖,年级第一,初中保送重高。看起来,他的求学之路应该是一帆风顺的。结果进入高中却一路下滑,复读三年之后,也只能去了一所高职院校。

他将这个结果归因于手机、游戏。高中几年被老师没收了6个手机,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总是想玩手机,打游戏。

但为什么挡不住?他不知道。

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他依然对考试心有余悸。高考那几天,他来咨询室,跟我说:哪怕进了大学,每年高考这几天,我还是会很不舒服

能想象吗?一个已经脱离高考几年的人,还在受考试之苦,内心焦虑,肌肉紧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小我们就将考试当成一件可怕的事儿。考试像一个举着鞭子,随时会抽打我们的恶人,看见了不想逃才怪。

有个爸爸在家长群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打。说孩子考级的时候,雨伞都打断了。有妈妈问,结果呢?他满满得意地说:现在准备十级了呀。只是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过。

我很想跟他说:多准备一把雨伞就行了。

父母有时候真的蛮市侩的。

我的一个个案,他说妈妈只在他快考试的时候才会给他做饭,小时候经常自己搞点酱油拌饭糊弄一下。

即使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做不出来这样的事,但考砸了非打即骂,不给孩子好脸的绝对不少。

考好了,又抱又亲,要啥给啥。考不好,又打又骂,要啥没啥。

肯定有父母会说,你以为我们想这样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啊。考试就像不见血的绞肉机,多少生龙活虎的孩子进去,最后笑着出来的没几个。

真是这样吗?

没错,考试最直接的功能是——淘汰。

但这只意味着某一个领域的淘汰,并不是“满门抄斩”的淘汰

毕加索小学时经常被同学当傻子一样调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十足的弱智,只有毕加索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在学校成绩平平,但是却在绘画艺术上有着极强的天赋,他对儿子说:“你不会算数不要紧,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一无是处,记着儿子,你还可以去画画,将来也许你就是一名了不起的大画家!

朱自清1916年报考北京大学预科,数学0分。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英文满分、国文接近满分,数学15分。季羡林1930年报考清华大学 ,数学4分。

然而季羡林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你看,若不是考试的及时提醒,季老可能会选择一条错误的路走到黑。

考试的本质是反馈,是检测。

原本,考试既能反馈我们做到的,做好的部分,又能让我们找出自己的不足。结果,所有人都只看丢掉的分数。

在很多父母那里,七、八十分以下肯定是要挨骂的,为什么丢分?错在哪里了?却很少有父母会跟孩子说:“哇,你得到了69分,这部分是你掌握的。”

正是这种挑问题的取向,让孩子从小就对考试犯怵。

父母和老师总在不断强调考试的重要,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让我们感觉,考试是友好的。

考试是来帮我们的,不是来搞我们的。它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在跟考生做考前减压的时候,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是跟考卷搞好关系。我告诉他们:拿到试卷之后,试着跟试卷说一句:Hello,合作愉快哦~

这样考试就不再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敌人,而是一个共同奋战的朋友。

考试其实还是一种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前考试,能让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事半功倍。

因为考试会强迫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这比直接重读一遍有效得多。

心理学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从脑海里“提取”出的过程中,这些信息还会被复制一份再储存起来,也会在神经网络中增加新的信息联结点。这样一来,考试等于让学习效果翻倍了。

又到考试季。

孩子们会说,最完美的结果是考试前一天生病。

应对这份焦虑最根本的方法,是让他们感受到,考试不是打败我们的敌人,而是成长路上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