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本空

 青衫老祖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人类始终两种“人性观”的争论。儒家主张“性善”论,所以更注重德治或仁治,主张设教述道以育人,学而优则仕,反对不教而诛。而西方主张“性恶论”,更主张法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止恶。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主张,就是“性空论”,也就是人性本空、缘起性空。“空”在道德经中的对应词是“无”,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空非顽空,空中寓色;无非虚无,无中寓有。那是道的终极外在形式,无色无味、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寿无夭、无垢无净、无怖无畏。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色生于空而归于。这是什么?这就是“无对”、唯一。

相对于“性善”与“性恶”,我更支持“性空”。作为道的实现形式,人类天生具足道的色性,用佛家的说法是“佛性具足”。大道无为,所以人在刚出生的霎那也是道德园容,无善无恶。只是在出生以后,受到外界或环境的影响,空明如镜的“佛性”受到影响或牵扯,才会发生“量变”“渐变”,呈现“人以群分”的发展态势。就如同同样大小并注入同样纯净水的100个瓶子,被外界注入不同的燃料后呈现五彩缤纷的格局一样。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缘和起。

当外界的影响以“善缘”为主时,此人将呈现“向上向善”的发展走势;当外界的影响以“恶缘”为主时,此人的发展走势必然“向下向恶”。《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这样的“一分为二”的人类社会格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即不能片面地鼓吹“性善”论,只讲德治不讲法治,也不能片面鼓吹“性恶”论,只讲法治不讲德治。我们还是应当从“性空”论入手,总括阴阳、调和善恶,德治与法治并重,该施教的施教,该用典的用典。也就是“一分为二”还需“三”,实现“善恶”对立的“和合归一”。

作为人类的每个个体,也要树立“性空观”。没有天生的“善”,也没有天生的“恶”。善恶都是空相,一念善成佛,一念恶成魔,要多生善念正思,诚心正意以求胸怀坦荡、自性清静;少生恶年邪思,遏制贪欲贪念,“放下屠刀”就可“立地称佛”。所谓即性即佛、寂心即佛。把那些邪魔外道统统排挤出“心瓶”之外,就是琉璃净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