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名著读起来枯燥无味?

 韦海生 2023-06-13 发布于广东

- 第 146 篇原创文章 -


记得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名著读起来那么枯燥乏味?」我当时回复说,可能是因为你平时读网文多了,不太习惯读名著而已。
现在想起来,我的回答有点片面了,名著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全是平时读得少了。
虽然你经常读一些大白话写成的书,可能影响你阅读名著的感受,尤其是读一些语言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名著,但严格说来,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名著使用的语言通常都比较古老,不像现在的白话文那么简单明了。
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使用的是19世纪的法语,里面有不少现代人不太熟悉的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你想要完全读懂原著,就得不停地查阅字典,这无疑增加了阅读难度,自然越读越觉得枯燥。
当然,能读懂原著的人不多,就说读中译本吧。有的译本是老派翻译家翻译的,读起来或多或少有些拗口,倘若多一些长句的话,读起来就很枯燥乏味。这样的老派译本,在汉译世界名著中还是占据不小比例的。
其次,名著里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里面的人物和事件离我们很遥远。
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你想要读懂它,就得了解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只有在这个历史语境下,你才能理解基督山伯爵这个角色的悲剧命运。
其实我们都熟悉的《红楼梦》也一样,你别看一提到这部书,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实际上读懂的人并不多,因为这部经典名著不是简单地聊到谁爱谁,谁不爱谁的话题。
你只有了解清朝中叶以前,至少乾隆中期即1754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才理解贾家的兴衰起落,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
这些都发生在200多年前,所以你就得去重构那个历史场景,这个过程可不是一般读者干的事,说明读这样的名著难免觉得枯燥。
再次,名著的篇幅都比较长,结构也相当复杂。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长达一百多万字,阅读到后面结构也复杂。
尤其讲到历史和革命的内容,你可能就读不下去了,没读几分钟就偷偷瞄一眼页数,说明你已经感受到它的枯燥乏味了。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现代读者没那么多耐心了。你看微博为什么那么多人看,长文却很少有人阅读、短视频那么火,长视频播放数寥寥无几,就知道大家的耐心越来越少了。
在这样信息碎片化和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时代里,谁还有耐心去读像砖头一样厚的世界名著?即使一些只有100多页的名著,有耐心读下去的人也不多。
假如你也一样,当你读一本还算有趣的名著,你还是觉得枯燥乏味,至少没有爽文读起来有趣,说明你没耐心阅读长文了。
于是我就武断地认为,能否完整地读完一本名著,可以区分出两类读者群来。
那些习惯阅读名著,不管是感觉到枯燥硬着头皮读完还是从不觉得枯燥的人,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强,更习惯深度思考。
而那些从来不读名著,或者读了觉得枯燥就放弃,只读浅显易懂的爽文的人,内心更容易浮躁,在思考问题时也无法深入,容易把爽文说的段子当成真理,久而久之跟上面那类读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连聊天都没办法聊不到一块去。

所以,多读名著还是好的,哪怕读起来多么枯燥乏味,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觉得枯燥,就认为名著不适合自己读。毕竟问题不全在书本身,自己的问题更多吧。





我是韦海生,一个坚持写作的读书人。我还创建了一个读书社群,欢迎同样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加入,或加我微信交个朋友:53160813
    ☑ 每年写100条成事思维,已写200条;
    ☑ 每年输出100本书的精读笔记;
    ☑ 成事书单24本书共读,随到随读;
    ☑ 每年写1-2个独家专栏;
    ☑ 每月23日会员日有抽奖赠书活动;

    ☑ 不定期推荐好书,介绍读书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