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复原2.0#滁州城历代变迁与格局还原

 芈人xsxl6yoe3i 2023-06-13 发布于安徽

“环滁皆山也……”

自从欧阳修喝了那一场酒,

滁州就有了千年来的最强代言人,

在南京南站挂着的滁州旅游广告,

占据绝对C位的,也自然是醉翁亭。

图片

醉翁亭记

只是,除了琅琊山醉翁亭的光环,

滁州城自己,就没有那么强的存在感了,

文化高地似乎纯由庐陵人欧阳修赋予,

建国后成市领了凤阳县,实无啥历史渊源,

博物馆里也以很大篇幅讲了明中都,

当今滁州更多被视为南京都市圈的外围,

历史上也是其上游的防卫要塞,即“江淮保障”

图片

滁州博物馆明代部分,无此时滁城介绍

滁州老城一直没太大存在感,

目前滁州对其的改造利用亦不算好,

但打开地图,一圈仍然完整的护城河

表明它亦是一历史悠久的古城,

穿城而过的河流,又让它与众不同,

把握滁州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便可先由这座古城的形态变迁来感知。

图片

滁州古城现状卫星图

一、历史中心滁州子城

滁州建制悠久,东晋设顿邱县,

东魏为南谯州城,隋开皇九年改为滁州

此后一直保持名称和地位,明清亦是直隶州,

翻开明清时的志图,可以看到州署偏居西南

和衙署作为统治中心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

实际上,滁州署址乃是千年延续的传承,

它的位置,是滁城早期形象的关键坐标——滁州子城

图片

滁州子城残墙

滁州署在清末因李昭寿之乱焚毁

之后一直到大清灭亡,也未能重建,

民国在其废墟上建立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后来此处又用作滁州中学(现为三中使用),

现在还能看见民国师范和建国初中学的老楼。

图片

老滁州中学遗迹

在现场,可以明显看到中学的基地高于周边,

当年滁州子城和治所就选中了这处高地建设,

这样既可在水网复杂的南方获得更安全的位置,

也使衙署于全城高高在上,以利宣示威严

图片

滁州旧州署所在地形

滁州中学老校舍下的隆起尤其明显,

且呈现规整台基的形状,

在中学对面,鼓楼街南侧,

还有一道绵延数十米的高土堆

这两处便是滁州子城仍立于地面的遗迹

图片

滁州子城南墙遗迹

滁州子城据载建于唐武德三年,一直是州衙所在,

周长一里一百六十二米,不足千米,

规模并不比滁州衙门大上多少,

鼓楼街南侧的土堆正是其南城墙,

滁州中学西半部的高地,则是其地盘所在。

图片

滁州子城墙遗址

滁州子城的南侧正面未建城门

而是是今鼓楼路处东西各开一门,东名行春,西为鼓角,

观其名,应以西门兼为谯楼之用,

但后世却将东门行春门沿用为滁州鼓楼

原因当是之后滁州城的扩张方向在东侧,

则城内居民进出衙署,也就主要走子城东门了。

图片

滁州鼓楼所在道路图

滁州鼓楼据载由刘琪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

实为将子城行春门重建或改建成了鼓楼,

楼上设置壶漏、鼓角,以用于计时、报时,

如上文述,滁州鼓楼及子城建于全城最高处

这样整个州城都在它脚下,瞭望报时都便利,

也能作为州署的入口,壮丽其声势。

图片

滁州鼓楼和子城墙台基遗存

到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滁州鼓楼又改建,

更名为“大观楼”,又成为滁州十二景之一“谯楼大观”。

在《重修大观楼记》里如此描述道,

内城外池,沟洫涂陌,皎如图画

其视琅琊、龙潭、醉翁、丰乐,晴雨烟云,如在几案。……

登斯楼也,酾酒临风,殆抟九万里以上而俯苍茫者,何啻蜗角培塿哉!”

图片

滁州鼓楼遗留碑刻

州署毁后,滁州鼓楼台基还留到了解放后,

根据当地人回忆,去滁州中学上学的常要穿过城门洞,

城台很宽大,呈长方形,东西略窄长于一间教室,

现在门洞也已拆去拓宽了马路,

但两侧台基还存在滁州中学边上,

和子城旧墙连为一体,二者都还未被视为文物列入保护。

图片

滁州子城东门旧址

二、历代滁州城池的变迁

图片

各代滁州城圈示意图

滁州城被当地老一辈称为龟城

形容的就是它形状:

东西两侧凸出,是伸出的头和尾巴,

中间较为宽大齐整,是稳稳的龟壳,

水流不息的内城河蜿蜒穿城而过,那是肠胃,

为了害怕乌龟跑掉,又在乌龟背上盖了三座宝塔,

文峰塔,大圣寺塔,大圣塔,可惜都未留下。

图片

滁州内城河风光

滁州城的平面布局别具特色,又颇为优美,

其“象形”之说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审美,

那么,滁州城真是为模拟龟形而建?

实际上,今日的滁州城乃是千年变迁后的形状,

自设治以来未尝迁移,城池却由小增大

不同时期的城圈交融合并,才有了今天的形状。

图片

滁州护城河与城墙遗址

除子城外,滁州的外城先后经历两轮扩张

共有唐、宋、明清三个不同时期的面貌,演变过程清晰,

多数古城,其唐宋城早期图像是缺失的,

幸运的是,清光绪《滁州志》有各代城址之图,

滁城各代城市形象,现仍镌刻在南门“江淮保障”旧址处,

把守古城大门口,宣示千年来的传承渊源。

图片

滁州历代城图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套图并非唐宋地图原物

且图上有些信息和记载不符,

如唐宋图均绘州治前跨街东西为鼓楼、仪门,

但由上文可知,唐宋时子城东门还未改建鼓楼,

图上也没表现任何子城形象,仪门更莫名其妙,

显然是作图者以其所见套入历史记载,

不知子城为何,而只体现了它的东西二门。·

图片

滁州唐城志图

图上城门等建筑形象也不合早期,

故这套图很可能是明清时人由文献想推定的,

在用其推定历史格局时,需要去除时空错乱的干扰项,

在结合史料记载,来还原滁州城的早期形象。

第一张图是唐州城图,实际始建年代更早,

可能在南北朝设南谯州时就已建城,

该城位于今州城的西南角,将子城纳入中心

后世城市扩张,子城废弃,

但滁州衙署仍一直待在原址,

偏居西南角,显示滁州第一代城的所在。

图片

滁州唐城推测图

唐州城在图上跨内城河,但西水关宋代才建,

唐州城应当还都在内城河之南,

周长三里三百二十步,高一丈七尺,约是子城两倍,

建有三门,东临广惠桥为临清门,

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南)设丰泰门,

其中西城墙至西北角一段在后世沿用,西门即明清之小西门

图片

滁州唐城旧址内,可见明显坡度

第二座城-宋州城实建于唐永徽年间,宋庆历年间修之。

乃由旧罗城向东北扩建,

其东跨广惠桥,历龙兴寺、皇华驿,

南门在大圣塔、通济桥沿曰济江,

东抵真武观(今四中东侧)有门曰通淮,

北抵今官沟洞(今东菜园)门曰望泗,

西门曰朝天,改原南门丰泰门为丰乐门,

周长共七里二百五十八步,高七尺。

图片

滁州宋城志图

图片

滁州宋城推测图

宋城有两座南门,一是旧城南门延续,

另一座则立在大圣塔、通济桥边,

两座门分别在内城河南北两侧,

城墙跨河该有水关,却未搜到水关的记录,
加之图上所绘,则有可能旧城之东,
沿水处并未筑城?

扩展至河北部分,直接依赖河流防守,

济江门则是单独据守通济桥的一座城门。

图片

滁州宋城墙旧址土堆

最终成型之滁州城建于明洪武十六年

西、北和内城河北之东墙均沿用旧城,

南墙则南移,由大圣塔北跨过通济桥,

周长数据达到了为九里十八步

设6门:北门拱极、大东门化日和小西门观德均沿旧,

新建小东门环漪,大西门永丰和南门。

图片

滁州明城志图

图片

滁州明城推测图

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即今环城之南、北湖,

内城河东西穿城而过,其又名沙河,

河入城墙设水关,西曰上水关,东曰下水关

其中上水关始建于宋嘉定中,下水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

均为三拱桥上叠着城墙的构造。

图片

滁州上水关

图片

滁州城南护城河

三、明清滁州城池格局分析

从三里到九里,从偏居水南到横跨两岸,

城墙圈入了更大的空间,外观亦是恢弘的,

每座城门外都有两道瓮城,

尚存的上下水关也有着雄壮之姿,

真正是名副其实的“江淮保障”。

图片

滁州城池全图

滁州城池轮廓不甚规则

大致是方形,但西侧凸出,南墙亦短于北墙,

在当地有“龟城”之说,乍一看也像那回事,

但这种形状,并非是出于仿生的故意设计,

实为其经历多轮扩建所留下的痕迹。

图片

滁州明清城市格局复原图

若将城墙向西凸出的两个转折点视为分界,

可将整个轮廓拆分为北、西、南三段

其中南段最晚,为明朝扩建部分,

北、西分别为宋、唐城址旧迹,乃多朝叠加部分,

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圈,叠在一起只留外框,

就生成了这个奇形怪状的城圈。

滁州的大部分城墙还留了下来,

只是多以环城路的形式低调存在,

砖甲已无,覆以绿植,“解甲归田”却仍环卫古城,

其中西、北段亦是唐宋城遗址所在,

若加以发掘,将是滁城千年积淀的最佳物证,

子城和鼓楼遗址,也当得到重视。

图片

滁州东南城墙遗址

内城河是滁州城的另一隐世守护者,

它在唐宋时期也有护城河的作用,

在城圈扩张后则被纳入城中,

它若是直线,则滁城南北算是六四分,

但城河偏偏跟城圈一样调皮,

流至中段又向南绕了一大截,

导致滁州的北半城要比南半城大

图片

滁州内城河之湾

南北半城的功能布局有着不同安排,

南城是自古沿用的行政中枢

尤其是唐城、子城旧址所在的西南隅

州署历代都在此处,城隍在其旁,

东南部则有粮仓等配套设施。

图片

粮仓旧址上的老滁州市府建筑

北城宋代扩张时优先纳入,

实为滁城重点发展的主城区,

大部分的街巷、庙宇均在北岸,

滁州卫镇守在河弯包围处,

旁边有祀郭子兴的滁阳王庙(清改武庙)。

图片

滁州武庙遗构

北城之东文教集中区域,

其东北有考棚和书院,

再往南为文庙,直面内城河,

正以长流不息的活水,

期望人才、文风也如之源源不断,

隔河之处又筑文峰塔期增文运。

图片

滁州文庙老照片

内城河既是边界,也是纽带,

河流之上,西、中、东三桥均匀分布,

分别通往原子城西门、南北大街和文庙,

在下水关外还有一道孟公坝,以明末乡贤孟津命名,

该坝“一以固守城关,一以培蓄学宫风水”

图片

滁州三元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所描绘的滁州西涧,是除了欧阳修的醉翁亭,

被传颂最广,名声最著的滁州名胜,

有许多说法称内城河便是西涧,

这出于延续文脉的善意,但谬误之处一目了然,

所谓西涧,自然是滁城之西的河流,

“深树”“野渡”之意向,也暗示此是郊野风光,

只是如今,其踪迹已没于水库中了。

图片

滁州内城河风光

四、滁州城的拓展与消亡

滁州城是典型的各代遗迹交叠的城市,

在其城墙展拓,轮廓变得复杂同时,

行政意义的中心,却坚持在西南一隅

子城毁弃后仍一直是州衙所在,

那条穿城之河,也一直是古城的主脉

图片

滁州近现代城图

时代的更迭,终究还是重塑了古城,

清末反复无常的李昭寿据滁州城,

一把火,将子城旧址的州署焚为废墟

这处座延续千年的中心,自此废弃,

直到民国时,又在其址建立了学校,

一座西式的凹字楼,成为立在此处的新地标。

图片

滁州中学老楼

由州衙到学校,从谯楼到洋楼,

似乎预示了滁城不得不跨入新的时代,

一条轰隆作响,更加喧腾也更长的线,

也取代了安静的内城河,成了新的主脉

那便是从城东经过的津浦铁路

图片

滁州站旧址

津浦铁路,北至天津,南到南京浦口,

滁州被选中,成了其中的一站,

它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一座完整的英式火车站

及其周围配套的职工住宅、铁路子弟学校和汽车站等,

也输入了洋布、洋油、洋钉等西方工业品和新思想,

学校、诊所、教堂也在传颂《醉翁亭记》的这座城市出现。

图片

滁州老铁路

津浦铁路也深刻重塑了滁州的形态

过去古城的主要街巷多在南北大街处,

但选址于城东的火车站,

又将滁州的商贸市井,从东门之外

拉出了长长一条,直通铁路线处,

这便是一直存在于老一代记忆里的遵阳街

图片

图片

滁州遵阳街旧照和现状

现在的滁州,主城已在南边发展,

老城没落了,遵阳街也变得破败,

前几年的改造,又将其大部分拆去,

重构了一条试图同时展示历史和活力的步行街,

老城内大部分街巷也已开始征收改造。

图片

将变貌的滁州北大街历史街区

在古典时代,滁州城于变化中仍有局部的安稳,

外围多次展拓,起点却未被遗忘,

近代化的铁路输入了新思想,

也冲不散欧阳修留下的影响;

如今老城日发凋零,旧貌还将重塑

滁州城还有再能展拓的空间,

记忆的安放之所,就没那么好弄了

图片

滁州老城市中心

参考资料:

《康熙滁州志》

《光绪滁州志》

滁城还有古城墙吗?—周惟熙

老滁城鼓楼街区琐忆

老滁城的老街道之一

滁州城内河名字真的叫“西涧”吗?

《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