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全胜 | 讲古佬

 大河文学 2023-06-13 发布于河南

海尾涌,海之尾,河之头。

西江浩浩汤汤奔流入海,进入珠三角平原冲刷出好多条细小河涌,就像大地的主动脉开派出无数的毛细血管一样,海尾涌只是入海口的一条毛细血管,水流平缓,波澜不惊,温柔娴静如乡村少女。海尾涌是条河涌,也是座村庄,千百年来,乡民沿河建房,聚族成村。河泥冲刷,淤积沉淀,遂成平原,土地肥沃,河网密布,蔗基鱼田,桑基鱼塘,一派岭南水乡风情。

村口屹立一棵大榕树,开枝散叶,亭亭如盖,犹如一柄巨伞,覆压百米见方,浓荫蔽日,为村民遮风挡雨纳凉歇息。解放初期,没有电视,极少放电影、唱戏,乡村娱乐贫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人推到日头睡大觉。夏夜南风和煦,月照流水,村民搬来睡椅板凳,或卧或坐,三五成群,聊天解闷,悠然自适。此时,讲古佬逸夫先生登场。

逸夫先生私塾开蒙后,转入新式学堂,明国时期读了高小。解放后一直在海尾村小学任教,当过多年校长,擅长唱皮影戏,熟悉一整套龙舟说唱,手抄整理了不少皮影戏文唱本,龙舟说唱词曲,以及乡党应酬中的贺词、对联、祭文、礼仪程式等等,家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典,以及《三国》《水浒》《红楼梦》……几百本经典大书。总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瘦长清癯,鬓发斑白,稀疏髯口,飘然若仙。身着步履长衫,右手摇扑白鹅毛扇,左手端着功夫茶紫砂壶,踱着方步,一路走来。娘子紧跟身后,一手提着一张折叠茶几,另一手带来一条高脚方凳。大榕树正中位置的歇凉村民见机而作,自觉挪开,挤出一块舞台。桌子摆稳,娘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绣花茶壶垫,细心诚意铺在桌面左边,解下桌子脚下毛线吊着的惊堂木,端端正正放在桌子右边,再正一正高脚凳,四平八稳,她才悄然退后,在人群中落座。逸夫先生就位,把茶壶轻放在绣花杯垫上,换了左手摇扇,右手拿惊堂木一拍,动作不大,力道足够,唠嗑男女立马闭嘴。先生再持壶嗦一口功夫茶,吞咽有声,紫砂光亮暖人,——这把壶是他家传之宝,被他日日捧着。然后开讲:

各位听官,上回讲了: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今天接着讲: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却说那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讲到林冲被差拔用绳索捆绑在大树上,正要动手结束他性命的紧要关头,只听得哗啦一声,惊堂木拍啦一响,几个正在钓鱼的瞌睡虫悚然惊醒,抹一把哈喇子,振作精神,重新听讲入戏。

正当高潮时,先生戛然而止。

“先生哪两个该死的差拔是不是被鲁智深一禅杖拍碎了脑袋?”有人追着问。

“明晚请听下回分解!”老先生不紧不慢说罢,端起茶壶即走。娘子随后收摊。

逸夫生五男两女,只有满女读了高中,顶了他的职,其余都在家务农,修理地球。小五子自幼聪颖,生不逢时,读中学时遇上“文革”闹串联,加上先生自己被红卫兵“革命”挨斗,被迫辍学,多好的优生苗子,可惜了啊!小五子最像先生,天生爱好文学艺术。遗憾的是那个年代,讲古唱皮影戏龙舟说唱……这类东西,统统被称之为封资修,批倒批臭。先生半生心血整理的多个系列民间文化巨著,眼看就得带入坟墓,心有不甘啊!喜的是小五子自幼酷爱成癖,缠着老父亲亲口传授,父子俩时常关门闭户,偷偷传习,因此,小五子得了其父真传。兄弟分家时,小五子仅只开口要回了父亲讲古的茶壶、鹅毛扇、惊堂木和皮影戏一整套遗产,以及父亲遗留的各种手抄本,让几个大哥偷着乐!

逸夫先生归西之后,运动风潮松动之时,小五子也会时不时地在大榕树下讲古。只是听众少了许多,不少人追电视剧去了;他也没了父亲装扮道具,就少了几分古韵。

熬到改革开放之后,到处都在开发本乡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海尾皮影戏和龙舟说唱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继承人小五子大名梁继学。每逢端午节扒龙舟,都会请他出山,沿街游走表演龙舟说唱,皮影戏甚至纳入本地小学素质教育兴趣班课程,父亲的书钞本资料成了首编镇志的宝贵素材。在一次本土文化精粹汇演上,请他去讲古。主办方为了凑足人气,特意安排小学肄业五个班学生坐在大礼堂填空,村里租了大巴,免费接送闲居在家的老人妇女去捧场。现场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横幅高挂。舞台垫了厚实红地毯,七彩灯光闪烁,主办方免费发放给每个观众一对塑料手拍。继学先生步履长衫,手摇白鹅毛扇,头戴学士帽,闪亮登场,学生一阵节奏分明的拍掌震聋炸耳。只见他惊堂木一拍,全场肃静,洗耳恭听,确是训练有素,颇得乃父真传。

退场回家路上,继学悄悄询问几个村中发小本次演出怎样,敬请多提宝贵意见。发小说:“怎么听,都没了乃翁当年的讲古韵味!”

附诗一首:

讲古佬

在南粤夏夜流风中

在某个有月光的晚上

讲古佬长衫步履

往往站成村中的一株古榕树

浓荫覆盖村民  甜美地休闲

根系发达  无孔不入扎进泥土

熟悉的乡音土语

通过修辞与夸饰

乡村俱乐部大朴若拙风味十足

少不了一把蒲扇  诸葛模样地摇扑

有时还得摆个公案  惊堂木一拍

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正史野闻

洋洋洒洒纷纷飘落

村民们枕着长串故事一夜好梦

孩子们捡回的仅是几句消瘦的顺口溜

兴致高的时候   讲古佬且歌且舞

横沫飞溅  咳珠吐玉

叮叮当当噼啪作响嘎崩崩脆生生

乡村夜功夫茶一般醉人而悠长

其实  讲古佬本身就是一部地方史

往事古旧  新闻时尚

如簧巧舌翻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谈笑间恶霸斩首忠良圆梦

起起落落的情节  花花绿绿的人物

吊足了听众胃口

如沐春风般寓教于乐

讲古佬的声音渐次衰微

终于消瘦在工业文明的噪音中

淹死在电影电视互联网MP3的浪潮里

当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

再次搬进流光溢彩的舞台

或是流浪在铜臭和市声里

故事已变得寡淡

怎么也捞不出一点——

与生俱来的原汁原味


 作者简介

刘全胜,籍贯湖南郴州,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已发表或获奖作品逾500篇。长诗《涅槃·新生》于2021年10月荣获第三届“容桂总商会杯”草明工业文学奖(国家级)一等奖。诗集《情意绵绵》获得2021年度顺德区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并交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于2023年3月又荣获“顺德区2022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年度诗歌最佳作品”。《世相——刘全胜小小说100篇》再次获得2022年度顺德区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