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一剂治呕吐祖方,三味药,温胃化饮、降逆止呕,治一切呕 痞 眩 悸

 在水一方2 2023-06-14 发布于浙江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心口下边总是满满的,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往上顶,时不时需要打个嗝,或者吐点口水出去,甚至是呕吐一下,才能让自己感觉舒坦些。而且还伴有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这些症状。

如果你有以上情况,很可能是由于胃的降浊功能失常,引起过多水湿聚集在胃内,随着脾气上升逆阻在了心口,堵塞了身体气机升降的通道所致。

所以打个嗝、吐点口水、或者呕吐一下,就能感觉舒服一些。但这个舒服的时间很短,因为胃中聚集的水湿太多,很快就又堵塞住了心口,所以很快你又会感到心口堵、憋、闷、胀了。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水停心下。我们的医圣张仲景专门发明了一个对付它的方子,叫作小半夏加茯苓汤,被后世誉为“治呕吐祖方”。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个方子,让大家看看我们的医圣,是怎样用三味药,来巧妙解决这个难题的。

《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组方:半夏、茯苓、生姜。这个方子虽然小,只有三味药,却能温胃散寒消饮治其本,降逆利水除湿治其标。

这个病,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寒。脾胃虚寒,不能温化饮食中的水饮,于是水饮就会停聚在胃内,从而影响胃的降浊之功,降不下去,水满了肯定要自己找出路,于是它就跟着脾气往上走,去凌犯心脏、蒙阻清窍。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温胃散寒消饮,于是就用到了生姜。

生姜功能温胃散寒、燥湿化痰、止呕解毒。温胃散寒,可以帮助恢复胃主降浊之功,让多余水湿化为小便排出体外,避免水饮的产生和聚集;燥湿化痰,可以帮助消散脾胃内的水湿,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止呕解毒,止呕可以通过恢复胃主降浊之功达到,解毒可以制半夏之毒,与半夏共同作用来降逆止呕。

水饮聚集于胃,症状更多应该在于腹部。但此证患者表现为心下痞满、头晕目眩,说明水饮随着脾气上升,凌犯了心脏和脑窍。所以我们想要消除这个症状,一是要消除这些水饮,二是要使这些应该下降不该上逆的东西,回归到正常途径,于是就用到了半夏。

半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湿化痰,可以帮助消散体内聚集的水湿;降逆止呕,可以帮助恢复胃的降浊之功,使上逆的胃气和水气,往下走;消痞散结,可以将聚集在心口的痰饮、气机打散,然后把它们往下拉。来消除心下痞满、心下有震水音、胸膈胀满、恶心想吐等症。

胃中水饮本该向下走,但是由于胃的降浊之功失常,没法将这些水湿化成小便排出体外,水饮没有去路,装满胃后,就会向上溢出,凌犯心脏和脑窍。所以我们想要治好这个病症,一定要让胃中聚集的水饮,有地方可去,于是就用到了茯苓。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渗湿,可以帮助将胃中聚集的水湿,化成小便从下焦排出体外,这样水饮有地方可去,就不会在胃中聚集;益脾和胃,可以帮助恢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之功,脾胃功能恢复了,水饮产生的源头就被掐断了;宁心安神,可以帮助消除水气凌心对心脏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心悸心慌、心神不宁、失眠易惊等症。

这个方子虽然只有三味药,但这三味药,不仅每味药能同时肩负多种任务,而且三药合用还能互相增进彼此功效。全方药简力宏,标本兼顾,实在是治疗心下水停不可多得的妙方。临床上遇到“呕、吐、痞、眩、悸”,同时兼有小便不利、心悸多汗、舌胖大、有齿印等症,我常会使用此方加减调理,效果颇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