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诗境与抱负(四)

 书柜茶室 2023-06-14 发布于上海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诸郡起兵讨伐董卓,一直到建安三年(198)四月,平定董卓部将李傕之乱,这场持续了九年多战乱才告结束。董卓之难甫平,又出现袁术称帝、袁绍谋篡的闹剧。所以,这一战争过程交错着各方权势利益:一是讨伐董卓及其部将,二是讨伐黄巾起义,三是各路军阀为攻城掠地而展开的各种争夺战,四是袁术称帝所引发的讨逆之战。这正是“势利使人争”的丰富历史内涵。

建安二年春,袁术称帝。秋九月,曹操率军东征,大败袁术。袁术生活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可是军中士兵饥寒交迫,他所统治的江淮一带也民不聊生,加之天灾和战争,使许多地方人烟断绝。从诗中所涉及的史实看,此诗当是征讨袁术时所作。具体时间在建安二年九至十月之间。

这首诗撷取这一段历史事实,剪辑几段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题材,揭示社会动荡的原因,抒写忧世伤时的深广悲愤。在历史的剪影中,再现了汉末世积乱离、社会凋敝和民不聊生的真实图景,所以锺惺《古诗归》说:“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在深广的悲愤中,又揭示出各路军阀争夺“势利”,直接造成天下苍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结果,所以方东树《昭昧詹言》又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挽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所谓“哀臣”,就是哀悯苍生。而在深广悲愤的背后,又表现了诗人和平统一的渴望,与作者《度关山》《对酒》之类的政治理想诗有内在统一的思想倾向。

叙事、议论和抒情的结合,是曹操史诗类作品的基本特点,这首诗表现得尤为显著。这种结合,主要表现在三点上:

第一,叙事饱蘸感情。从叙事上说,诗以讨伐董卓开始,以讨伐袁术结束。

第二,议论融入叙述。从议论上说,几乎所有的叙事都包含诗人的评价。

第三,抒情交织叙事。从抒情上说,后六句是直接抒情,但也没有离开诗歌的意象和叙事,既有强烈的画面感,又进一步将叙事抒情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