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绍良:FFR减少分叉病变不必要介入手术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教授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报告,目前侵入性解剖学评估手段诸如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信息,然而由于分叉病变独特性以及上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难以评估分叉病变功能学意义,尤其是分支血管病变。

他表示,由于分叉病变相对独特,在某些情况下分支血管植入支架并不优于单纯球囊成形术,甚至分叉病变单纯球囊成形术有时并不优于不干预策略。

FFR作为一种生理学参数,可以更好反映解剖学狭窄和灌注心肌区域之间的关系。陈绍良表示,但测量分支血管开口病变FFR时,应考虑主支血管(MB)近端和分支血管远端病变对FFR值影响。当MB近端存在严重狭窄,会高估SB开口病变FFR值,相反如果SB远端存在严重狭窄,会低估分支血管开口病变FFR值。

陈绍良强调,在支架植入节段的分支血管狭窄(所谓拘禁分支血管)采用常规造影的方法难以准确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另外,造影评估术后SB病变的严重性并不可靠,通常会高估SB病变的功能学严重性。

陈绍良牵头开展的DKCRUSH-VI研究结果曾在2014TCT大会上引起轰动。陈绍良强调,这项研究提示FFR引导减少了分支病变的干预程度,无论是对吻扩张还是支架置入比例。与造影引导相比,虽然FFR引导组随访时分支的再狭窄率较高,但远端主支的再狭窄率却较低,而主干血管是更应该被关注的。

总之,FFR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有助于分支血管选择合适治疗策略和避免不必要复杂介入策略,从而减少分叉病变患者介入相关的并发症。

转载请标明: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