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外医院张浩:小儿先心病围术期植入起搏器原因分析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小儿先心病外科矫正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医源性的传导系统损伤,从而需在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浩等研究发现,医源性损伤导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小儿先心病外科围术期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主要原因。而心外膜途径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是治疗先心病围术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手段,远期随访效果好。

室间隔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手术更多出现医源性损伤,而导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因为其每年有5%自发性高度传导阻滞可能,对于此类患者也更倾向于积极植入起搏器。

研究者指出,随着近几年对心外膜途径认识的加深,更多的患儿开始依据指南实施心外膜途径植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先心病如单心室矫治、矫正性大动脉转位行心房内Senning术等而言,心外膜途径更是其唯一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的导线电极均为类固醇洗脱,随访(46.8±33.8)个月,起搏器的关键电学指标(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和R 波振幅)均未发生显著升高。

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感染及起搏器电极折断的情况。所有患儿心功能在正常范围之内(左心室射血分数≥55%)。

21.2 %7/33)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多为合并复杂型先心病患儿。

研究者认为,对于复杂型先心病导致的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植入双腔起搏器或可减少心衰或猝死的发生。

对于外科术后医源性传导系统损伤,一般认为7~14 d 内植入起搏器。

由于国人对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比较难以接受,一般为术后3周。对于明确的医源性损伤,4 岁以前均建议首选心外膜途径植入。

本研究纳入先心病外科手术同期实施静心外膜途径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338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

6例术中即植入起搏器外,其余均于术后(26.0±13.1d 植入起搏器。除2例因先天性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

来源: 张浩, 张涛, 李守军, .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围术期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和随访.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777-78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