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先心病死亡率大幅下降!张浩/邹志勇团队Lancet子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2022年1月11日,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志勇副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论文。

今年开始,杂志允许在中国作者名字后面添加中文,本文也都标上了中文。这也是第一批中国学者利用GBD数据在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发表的文章。
 
研究显示,过去30年间,虽然全球范围内先心病死亡人数减少将近50%,但是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
 
我国是先心病大国,每年新增患者10~15万,总患病人数约200万。但过去30年间,我国先心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先心病粗死亡率下降79%,标化死亡率下降65%,先心病死亡风险在出生队列中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然而,由于城乡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差异,我国先心病死亡人群仍然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此外,随着先心病死亡年龄的分布逐渐向成年人群转变,中国成人先心病患者也将对目前以儿童先心病为主的医疗体系提出巨大挑战。
 
这项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先心病死亡人群逐渐从婴幼儿期过渡为青少年和成年期,然而成人先心病相关医疗资源普遍稀缺,许多国家成年人群先心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但许多发达国家先心病死亡率的降幅明显,但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步,个别国家的先心病死亡甚至不断恶化。
 
研究显示,先心病是全球范围内疾病负担排名首位的出生缺陷。全球先心病患病人数达1300万,超过21万人因先心病死亡。
 
作者称,在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先心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死亡原因,占比约20%。在这背景下,开展全球先心病死亡趋势分析有助于评估各国先心病医疗体系的有效性,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还表示,世界各国正面临着先心病负担持续增长的巨大挑战,只有在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先心病医疗体系并保持充足的财政投入,才能促使先心病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研究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的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离年龄、时期以及队列因素对于死亡率的影响,对先心病死亡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年龄效应反映先心病本身随年龄的影响,时期效应指因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能同时影响所有人群的变化(如医疗技术的创新或诊疗指南的更新);队列效应主要是不同世代先心病人群的差异。
 
该研究首次开展全球先心病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深入挖掘204个国家地区先心病死亡趋势的差异,系统阐述先心病的死亡率可作为评价各个国家和地区儿童早期和全生命周期先心病医疗护理质量的有价值的、可获得的指标。
 
本文作为GBD 2019 collaborator led paper,已列入GBD官方论文集。第一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苏展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教授和北京大学儿童和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邹志勇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25002, 31971048, 82073573)、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9LJ22)、上海市卫健委协同创新项目(2020CXJQ01)以及Bill & Melinda Gates基金会等项目的资助。
 
来源:Zhanhao Su(苏展豪),Zhiyong Zou(邹志勇),Simon I. Hay, Yiwei Liu (刘一为),Shoujun Li(李守军),Huiwen Chen(陈会文),Mohsen Naghavicd Meghan S. Zimmerman,Gerard R. Martin,Lauren B. Wilner,Craig A. Sabl,Christopher J L Murray,Nicholas J. Kassebaum,George C. Patton,Hao Zhang(张浩).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ime trends in mortalit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1990–2019: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2; 43: 101249.【点击下载原文


通讯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福建省儿童医院院长,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工作在儿童心血管病诊疗临床一线,聚焦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式创新和疗效评价、心肺保护等。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树兰医学青年奖、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邹志勇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学1年。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早期环境暴露与心血管健康、营养与青少年全球健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10余项,LancetCirculationNat Rev Endocrin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6篇,中文1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起草并提交《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法规修订草案等政策研究报告2份。以主要完成人获得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