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金瓶梅》番外六:浅议吴月娘(叁)

 蔡毛1893 2023-06-14 发布于广东
如果说吴月娘对李瓶儿的心思是暗暗藏在心里,那么她对潘金莲的不满就是直接摆上了台面。
潘金莲刚嫁进西门府,在第二天拜见各位姐姐时,吴月娘看了她两眼,心觉眼前这个女人甚是惊艳,“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上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但是很快,这种惊艳感很快就变成危机感。眼前的这个女人全身充满魅惑,能够净身嫁进来肯定不简单,吴月娘越想越觉得可怕,第一次觉得自己后宫老大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刚进门的潘金莲,根基未稳,对于吴月娘的骂,不但不敢发作,反而讨好吴月娘。到后来抓住机会,在西门庆面前挑拨离间,致使西门庆和吴月娘夫妻冷战,吴月娘为了挽回西门庆的心,上演了一出“雪夜求子”的戏,成功地将丈夫的心收回。从此。潘吴二人结下了不解之怨。

潘金莲
她们俩谁都想能为西门庆留下骨肉,明里暗里进行着军备竞赛。吴月娘先怀一子,可是在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孩子给摔没了。这样她们俩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但是上天眷顾吴月娘,让她又再一次怀孕。这次被潘金莲打听到吴月娘是服了薛尼姑的安胎符药,于是潘金莲找到薛尼姑,高价买了药。可是这药要在壬子日服下并行房才能出效果,吴月娘似乎也知道潘金莲走了这一招,在壬子日霸着西门庆在屋里不让他离开。潘金莲急了,直接到吴月娘屋里要人。看到如此嚣张的潘金莲,吴月娘当着西门庆的面说出了憋在肚子里很多年的话:“六姐也太不知趣了,明摆着就一个男人,为啥你一个人独霸?我们都是空摆设的?我跟你说实话,她三娘今天得了胃痛病,你应该去看看。”一句话提醒了西门庆,当晚就到孟玉楼的房中睡觉,潘金莲的怀子计划全面泡汤。
两人之间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矛盾太多了,吴月娘尽管身为一家之主,本该以宽宏大量对待家中的每一个人,如长辈般关爱帮助每一个人,但是面对潘金莲这么锋芒毕露的对手,吴月娘还是收不住心中无法抑制的不满。因为潘金莲不像李瓶儿,李瓶儿在西门府一直循规蹈矩,人畜无害,特别是在生下官哥之后,只想一心一意把官哥养大,不乐意参与到后宫繁复且劳累的各种斗争之中。面对李瓶儿,吴月娘输的只是条件,她没有李瓶儿如牛奶般白的皮肤,没有如李瓶儿般美的容貌,没有如李瓶儿般雄厚的财力,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亲生的子嗣。吴月娘对李瓶儿的不满,更多的是由自卑带来的嫉妒,这种如果摆上台面来说未免有损她一家之主的面子。潘金莲就不一样了,潘金莲咄咄逼人,利用强手腕争夺心仪,铲除异己。面对这种人,吴月娘是害怕的,她已经见识过潘金莲对待李瓶儿杀人不见血的手段,李瓶儿临终前的话言犹在耳,生怕某一天也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她要和她对抗,让她知道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不容侵犯与挑战。

潘吴争斗
如果我们从普世价值观中“善恶”、“道德”的角度来看潘金莲与吴月娘,我们会发现潘金莲一直都是潘金莲,只是在“普世价值”之下她是一个“真小人”。当我们纵观整本《金瓶梅》,会发现书中都弥漫着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作者借助吴月娘,树立了一种新的角度,格非称其为“真妄”。这也正是吴月娘给我们的感觉:她表面顶着“善”与“道德”的光环,实际上却做着与她祈求的道德水平不相符的事。这让我们觉得吴月娘多少带点不真诚,这便是一种道貌岸然的感觉。
读者们应该都还记得吴月娘是一个信佛的人,她时不时就会请来庵里的刘婆子,薛尼姑来家里念佛讲经,给人一种一心向佛、心地善良的感觉。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先搞清楚兰陵笑笑生想借佛教传出的一种价值观。当时的社会,欲望膨胀、官府腐败,人人都掉进钱眼里,甚至已经到了万劫不覆的地步。为了能够消除这种局面,靠传统的主流儒家价值观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儒家强调一种入世的态度,倡导人们努力奋斗、建功立业,严格遵守君臣之礼,每个人都要以君子的规范来约束自己。但这种观念在当时明显是不行的,人们已经过于入世,把控不住物质的诱惑。所以作者将强调“出世”的佛教价值观引入《金瓶梅》之中。这种价值观鼓励人们出世,自由自在,不受名利物质所束缚,是一种超然物外,与儒家思想截然相反的状态。
书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段有关于佛教的描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非是小说最后一回“普静禅师幻度孝哥”。在逃亡的路上,吴月娘一行人遇到了普静禅师,普静禅师说,吴月娘终身依靠的孝哥是西门庆转生,西门庆作恶太多,还需要孝哥继续替他偿还,孝哥最终会散尽家财、身首异处,只有跟禅师出家才能解救孝哥。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阐述了佛教教义中很简单的一个教义:轮回和宿命,一切皆有定数。从而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对于物质世界,我们无需过度追求,我们得到的终将会被散尽,失去的也将以另一种方式回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接受轮回。

幻度孝哥
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回到作者写吴月娘信佛是为何?其实作者写吴月娘信佛是假信佛,她信佛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为了得到佛祖的保佑。这是一种“获得”,而不是作者借佛教所想传达的“舍弃”。同时,作者描写经常与吴月娘打交道、传授佛法的刘婆子,薛尼姑之辈的种种恶行,其实也是从侧面说明吴月娘这个形象是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佛教价值观念是相悖的。
这样一来,吴月娘这个形象的“真妄”就又更深了一层。
正是:此辈若能成佛道,西方依旧黑漫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