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儒林外史》二十三:名流遂初愿,旧谊济穷途(下)

 蔡毛1893 2023-06-14 发布于广东

后台倒塌,王惠落荒而逃,一路从江西逃到浙江乌镇。在乌镇,他又遇贵人。

在一家点心店里,王惠看到一个面相相熟,却又想不起是谁的人,鼓起勇气过去一问,才知道是蘧太守的孙子,蘧景玉的儿子,由于面相似于蘧景玉,故而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两人一聊才知道蘧太守告老还乡之后第二年,蘧景玉就死了。王惠唏嘘一阵,告知自己如何升任南昌知府,如何荣升南赣道,却偏偏不提降顺宁王的事。王惠多少还是有传统文人的一股酸腐气,升官是光荣的事,即使在陌生人面前吹嘘都能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投降是没有骨气的行为,又与自己所读儒家经典精神相违背,他知道不可为却还为之,连自己的觉得丢人。更何况归降叛军是死罪,若是留下痕迹,自己日后也会惹祸上身。

蘧公孙一家仗义疏财,前番爷爷将所有俸禄赠与王惠,现在孙子见王惠逃命在外,必定盘费稀缺,将奉命在舍亲处讨取的二百两银子,擅作主张赠与王惠作为盘缠。感动得王惠双膝下跪,连连道谢,无以为报,送了蘧公孙几本残书。分别之后,王惠另觅了船只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削发出家为僧去了。

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层是物质世界,第二层是精神世界,第三层是灵魂世界。第一层很好理解,物质生活就是衣食,是芸芸众生的必求之物,为了生存,所有人奔波求生,这大概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最底层、最基础的需求了吧。当一部分人所占有的物质丰富了,他们便开始追求艺术,追求风花雪月,于是人类创造出美术、音乐和科学。而最难的是第三个境界,小部分人在阅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大喜大悲之后大彻大悟,或与清风相伴,或与明月对唱,或守明灯古佛,或听暮鼓晨钟,这时他们已经超脱了俗世的物质追求,超越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遗世独立。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个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治世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与主导中华民族接近两千年的精忠报国、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相悖。结合人生的三种境界,王惠最终决定出家,大概是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看破了俗世的悲欢,才最终选择了守明灯古佛吧。

蘧公孙回到嘉兴,跟爷爷说起遇到王惠的事,爷爷才说起王惠是叛军逃兵,虽如此,却不忘关心王惠的盘缠,得知孙子将二百两银子全数送给王惠之后,不胜欢喜道:“你真可谓汝父之肖子!”王惠当年谈不上对蘧太守有恩,蘧太守却认这个故交,当年卸任交出两千银子不算,如今明知钦犯,仍赞许孙子的义举。

蘧公孙又说起王惠送了一箱书,蘧太守一看,其中有一孤本,多年来是皇帝所收藏,多少才子求见一面不能。这么说来,这本书确实很牛逼,作为爱书之人的我,肯定是会爱不释手,悬之高阁,传之其人。蘧公孙是怎么做的呢?他动了一个歪主意:把书拆写成几套,冠上自己的名字,也就是如今的洗稿。发行之后,印了几百部,专门送给亲戚朋友,人人见了,爱不释手。蘧太守知道了也不制止,反倒是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众名士赠答。

蘧太守仗义,蘧景玉也讲义气,蘧公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身体上自然也会流着仗义疏财的血液。但是仗义归仗义,蘧公孙洗稿窃稿,蘧太守却视而不见,这其中虽然有事情已发生,为了家族的荣光,已无路可退的意思,但毕竟是品行不端的行径,尽管“教他做些诗词”也挽回不了。

又一日,蘧公孙的两位表叔娄少爷来访,蘧公孙慌忙去迎接。两位娄公子的父亲在朝廷当中堂,虽然已经去世,但是霸气、财气都还在,来的两个,一个是孝廉,一个还在读书。近亲许久未见,自然是聊些家常,嘘寒问暖,对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推动或者线索作用,这里就不展开。作者在这里引入这两个人主要是为了衔接上后面的情节。

蘧家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下一回接着讲其他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