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辩证(1)

 沧海一滴水8uba 2023-06-14 发布于河北

天赐医草 图片还艾于民

关 注 公 众 号  

 把 健 康 掌 握 在自 己 手 里


图片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悬灸是对艾灸的最高致礼

立志做一个健康守门人

▲ 草农先生


手太阴肺经

起于列缺穴,别出走于手阳明经,与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在鱼际部位。

邪气实则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

肺气虚则呵欠伸腰,小便不禁或频数。

手少阴心经

起于通里穴,别出走于手太阳经,循本经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联系舌本,属于目系。

邪气实则心膈间支撑不舒(本经下膈络小肠)。

心气虚则本络脉气不能上济舌本,以致失语。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内关穴,别出走于手少阳经,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于心系。

邪气实则心包血脉瘀阻,不通则心痛。

脉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部及心脏,故出现头强、心烦。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支正穴,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另一支脉向外别出上行过肘络于肩髃穴。

邪气实则津液留滞,不能淖泽于关节,故其别络所过的肩、肘关节弛缓而不能运用。

虚则津液不能濡养皮部,以致皮肤生疣。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偏历穴,别出走入手太阴经;另一支上行循臂上肩髃,过颈上曲颊入同侧下齿中;又一支脉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邪气实则其支络所过之脉气不通,故出现龋齿、耳聋的症状。

络脉气虚则向上不能温养而致牙齿冷痛;向内不能络肺下膈络大肠,故会感到膈间闭塞不通。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外关穴,向外绕行上走于臂;向内注入胸中,会合于手厥阴经。

邪气实则脉络气滞,以致肘部拘挛。

络脉气虚则肘臂纵缓不能收引。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飞扬穴,向内别走足少阴肾经。

邪气实则致太阳经营卫不和,出现鼻塞不通、头和背痛。

本络脉气不足则致肺气不能清肃,出现鼻流清涕,或出鼻血。

足少阳胆经

起于光明穴,向内别走足厥阴经,向外与本经并行往下走络于足跗。

邪气实则累及足厥阴经,出现厥证。

络脉虚乃因肝气亦虚,血不养筋,故痿壁不能行走,坐不能起。

足阳明胃经

起于丰隆穴,向内别入足太阴经,其支络沿胫骨外缘向上络于头项,并会合诸经的脉气,向下络于喉咽。

邪气实者,因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喉痹和突然失音;如因血热胃火上扰,则发为癫狂症状。

气血虚者,下肢弛缓无力,胫部枯槁。

足太阴脾经

起于公孙穴,别行交于足阳明经,其支络上行入腹络于肠胃。

本络脉气厥逆,上至肠胃,则发生霍乱。

邪气实,络脉滞而不行,肠中刀割样痛。

脉气虚,则腹中气机不运,则腹胀如鼓。

足少阴肾经

起于大钟穴,在足内踝的后面,环绕足跟,别走于足太阳经气;另一支络,与本经并行向上走入心包,向下贯入腰脊。

本络病脉气上冲,干扰心阳。可发生烦心、胸闷等症状。

邪气实,则入传膀胱阻塞化,以致小便不通,叫闭癃症。

脉气不足,肾府失养,以致腰痛。

足厥阴肝经

起于蠡沟,别走足少阳胆经。有一支络,经胫骨上至睾丸,结于阴茎。

脉气上逆,则见睾丸肿胀和突然发生疝气。邪气实,则相火旺以致阳强不倒。

脉气虚,则阴部奇痒,因血虚生风所致。

任脉

起于心之蔽骨,由此别出下行于鸠尾穴,并向下散于腹

邪气实,则腹部皮肤疼痛,压痛、拒按。

正气虚、阴血虚而生风,故腹部皮肤搔痒。

督脉

起于长强穴,挟脊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上;又下行到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阳,经,向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

邪气实,则脊柱强直,不可俯仰。

正气虚,则头重而颤动摇摆,此属挟脊左右络脉发生的病变。

脾之大络

起于大包穴,向外别出而散布在胸胁部,此络 象 网 罗一样,统诸络脉。

邪气实,诸络脉气都壅塞不通就会感到一身尽痛。

正气虚,则诸络脉气都陷下不举,故四肢百节纵缓不收。

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内属 脏腑、外 络 肢节,所以十二经发病的临床表现,不象皮络为病那样出现颜色的变化。由于其生理结构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有这样的特点:

(一)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出现经络、穴位病理 反应物。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营卫气血,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游行出入之所。一旦出现病理变化,则阴阳失和,营卫壅滞,经络及穴位便在肌腠、皮肤出现病理反应物,表现有循经皮肤病、循经皮丘带、循经出血带以及穴位的阳性反应(疼痛、结节、条索、肌张力的变化等)。临床上宜注意观察和触诊经络病理反应物,有助于辨证。

(二)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出现经络病和脏腑病。经气失常,其络属的脏腑常受到影响而发生功能方面的病变;脏腑病变,也必然导致经络气血的变动。故十二经症候常包括经络病和脏腑病两大类。经络辨证除了要判断这些症候是发生在哪一经、哪一腑、哪一脏而外,还要分清哪些症候是经络病,哪些症候属脏腑病,这是辨证配穴和施针的依据,也是判断预后的标志。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荣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即荣穴、输穴适于治疗该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的经络病,这是因为经络病多出现寒热症状和体重节痛症状,故取性属水、火的荥穴(阳经荥穴属水,阴经荥穴属火)以清其寒热;取性属木、土的输穴(阳经输穴属木,阴经输穴属土)以调理气血。因手、足阳经的经气是从六腑的下合穴别入于内而属于六腑的,故六腑的疾患,取所属的下合穴治疗。五脏疾患则取背俞穴、原穴治疗。古今针灸医生,常应用这种取穴方法。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用古法取背俞穴、原穴以“从阳引阴”治疗五脏病症;取募穴、合穴以“从阴引阳”治疗六腑病症;经络病症用巨刺、缪刺,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故按辨证取穴是很重要的。在手法方面,经络病多应用提插补泻手法,使针感呈线性传导,以通经活络,脏腑病多用呼吸、捻转、九六等补泻手法,使针感呈扇形传导,以调理脏腑气机。所谓经络病与脏腑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反映了病邪的深浅层次,经络病邪尚在浅层,因有卫气与之相搏,一般通过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的治疗,容易康复;脏腑病邪已入内者,因已引起阴阳偏颇,气血耗损,故难速愈,乃至成为死症。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的“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己。”临床往往出现复杂的情况:经络病与脏腑病同时出现,必须注意的是,有时脏腑病不以脏腑症候出现,而是以经络的症候出现,一旦出现脏腑症候,病情便属于中、晚期,治疗颇感棘手。故临床医生辨证时,除了全面细心地检查分析而外,还要结合现代医学各种检查,及时明确诊断。

辨络脉颜色 络脉颜色的变化反应病变的寒热、病证的虚实、病位所属的经络脏腑,青色:主痛,主寒,主瘀血;赤色:主热;黑色:主瘀,主寒,主痛;白色:主失血,兼主寒。青黑赤相兼或五色相兼:主寒热往来。

络脉的颜色变化反应病邪性质,此外,还可通过扪其络以别之。一般来说,色青或白主寒;色黄赤主热;寒主收引,寒则凝泣而结络坚紧。《灵枢·官能》曰:“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热主迟缓,热则淖泽而络脉满溢。《素问·痿论》曰:“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正气虚则络脉空,故陷下而不见;邪气壅盛则脉充满,故突起可见,如血瘀络脉,可见络脉粗突坚硬之象。络脉颜色及形态变化标志着络或所属之经脏发生病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手足阳明经脉病变,其经脉循行所过的面、鱼际、足背出现发热、血脉郁滞或有瘀血斑点、脉象按之坚实或虚软下陷。

浮络是经脉循行中最表浅的分支,病理情况下迂曲、畸形、变粗,浮行于身体表面,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是络诊和刺血治疗的部位。皮肤针叩刺病变局部,或以腧穴为中心叩刺,或循经脉体表循行线叩刺,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皮肤麻木等病症。

畸络结在疾病因素下络脉迂曲呈结节状循行于身体浅表处,《史记·仓公列传》淳于意称之为“畸络结”,《黄帝内经》称“盛络”“结络”,用于络诊和治疗,《痧胀玉衡》称之为“青筋”“紫筋”,现代称为“畸络结”“畸络”“络结”,是临床刺络放血的首选部位。畸络结存在于人体五官九窍、肢体、脏腑内外,刺血常取位置表浅者,是人体病理状态下的畸形病变,是临床疾病的诊断依据和刺血治疗部位,全身各个部位均可看到,分布于表皮或黏膜组织内,腰背疾病时腘窝和小腿后侧畸络结明显,口腔、咽喉病变时舌下金津、玉液穴,即是舌下络脉迂曲粗大畸形。位置表浅者肉眼可见,深层者通过现代检查手段能够检测,比如眼底动静脉畸形、脑血管畸形、肝肾血管畸形、囊肿,深静脉曲张。

古人认为实证多由经络不通所导致,即“不通则痛”;虚证由于气血阴阳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即“不荣则痛”。外感寒邪、湿邪,引起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是实证的发病机制,而虚证疼痛,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经络闭阻不通为标,因此放血疗法对于实证疼痛和虚证疼痛皆可应用。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委中穴刺络放血治疗腰背疼痛效如桴鼓,腰痛在委中穴放血可以疏通郁结之气血,以委中穴上或周围静脉变粗、迂曲、结节处放血为佳。

风热、热毒所致的全身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放血疗法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痈疽疔疮、带状疱疹、痛风、咽喉炎、湿疹等疾病,放血疗法使邪热随血而泻,机体阴阳平衡,热证自然恢复正常。风热客于肌表而出疹,铍针刺疹出黄水,风热外出而愈,《备急千金要方》载:“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咽喉炎,在井穴或十宣穴放血清泻热邪,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喉痹放血治疗,“喉痹,刺手小指爪纹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备急千金要方》载:“凡喉痹……又刺小指端,出血立已。”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急性牙龈炎、痈疖肿痛、痛风性关节炎等,在病变局部或周围,或取井穴、十宣、耳尖放血,能迅速消肿止痛。

“是为某厥”在《灵枢·经脉》中的记载,其中肺手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是为臂厥,胃足阳明之脉是为骭厥,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为踝厥,肾足少阴之脉是为骨厥,胆足少阳之脉是为阳厥。

臂厥是指在臂部(上肢内侧前缘)的气血会发生阻逆,出现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状,以上这一系列因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异常变化而出现的病症就是“臂厥”。

骭厥是强调当病发之时,患者会特别厌恶他人与火光,听到声音心中就惕惕惊慌,只好遮塞窗户独自关在房内,而出现抑郁症这类神志病症时,足胫部足阳明经循行所过之处会出现气血运行逆乱,而与臂厥不同的是,仅单纯的足胫部症状不能诊断为“骭厥”,需要将情志症状与足胫部的症状结合起来综合判断。

踝厥是指当本经气血发生异常变动,出现如头上冲而痛,眼睛似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被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痛如裂开等系列症状时,外踝部也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

骨厥是指当本经气血发生异常变动,出现如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痰中带血、喝喝气急、坐立不安、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不清、自觉心若悬空、似饥如饿等系列症状时,足胫内侧会相应地发生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

阳厥是指当本经气血发生异常变动,出现如嘴里发苦、好叹气、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等系列症状时,此时在下肢外侧会发生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以上6种“厥”均反映出肢体局部表现与经脉所主病候的相互对应关系。

 根据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经验,上腹部以足阳明经足三里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多在足三里穴上、下至上巨虚间;脐部以足阳明经条口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多在条口穴附近;小腹部以足阳明经上、下巨虚、足太阴经三阴交和足少阴经阴谷为基础穴,其压痛敏感处,若为大小肠病痛,多在上、下巨虚附近,妇科与生殖系病痛多在三阴交穴附近,泌尿系病痛多在阴谷穴与委阳穴附近;侧腹部以足少阳经阳陵泉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处多在阳陵泉穴上。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