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与李立三秘密会见,一句玩笑话让李立三无言以对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6-15 发布于北京

1. 李立三酝酿大计划

1930年5月7日晚,一位神秘的客人穿过华灯初放的喧闹街市,悄然住进爵禄饭店。他就是李立三。

由于当时周恩来在莫斯科,新选出的党的领导人向忠发又缺乏领导能力,所以,李立三实际主持中央工作。

李立三对陈独秀葬送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很是不满,认为对蒋介石的反动政府就是要针锋相对,还以颜色。在军事上首先要夺取一省或数省的胜利,进而夺取全国政权。

他断定,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因此在酝酿一个大的计划。这个大计划就是: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和集中红军向中心城市进攻。为此,他想在上海搞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其规模至少可与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相提并论。

李立三要会见的人便是时任“左联”领导人的鲁迅。李立三希望在文坛以及青年中很有影响力的鲁迅,能够成为他所设计的大游行中的领队人。此时的李立三已经完全陶醉于红旗遍野的想象场景中,而鲁迅则是这一场景中他认为最合适的旗手。为此,他特地安排了与鲁迅的这次会见。

2. 精心选择会见地点

李立三为什么选择爵禄饭店作为与鲁迅的秘密会见地点呢?

这一内情很长时间不为人所知。直到夏衍在他的《懒寻旧梦录》里披露说:“这里有一个小秘密。当时的爵禄饭店是一个中型、中档的饭店,在西藏路、汉口路附近。上层的达官贵人不会去,下面的平头百姓也不会去,因此比较安全。更重要的一点是,饭店有个领班是宜兴人,是潘汉年的同乡,人很可靠。”

此前,李立三与鲁迅素未谋面。作为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对上海左翼文化界非常关注,而文坛巨擘鲁迅自然在李立三的视线之内。

3. 李立三托人声援鲁迅

早在“左联”成立之前,创造社、太阳社发起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在文化界、思想界燃起了漫天烽火。他们主张“既成作家”都要“转变方向”,并以此作为批判鲁迅的张本。当革命文学运动勃然兴起时,曾经热切期待与之结成统一战线的鲁迅突然成了祭旗之人,这是鲁迅始料不及的,也理所当然地引起鲁迅的愤怒和反击。于是,“革命文学”论争愈演愈烈,极大地涣散与离心了左翼文艺队伍。

由于当时的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因此,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的周恩来,参加中共六大从莫斯科回国后得知这一情况,便立即要求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李富春予以干涉,要求停止对鲁迅的攻击

这场论争也备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李立三的高度关注。李立三也认为创造社、太阳社将鲁迅作为“文学革命”批判的对象是错误的。为此,李立三召见当时在中央宣传部工作并负责编辑《环球》理论刊物的吴黎平,谈了三点意见:

一是文化工作者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自己内部不应争吵不休;

二是我们有些同志攻击鲁迅是不对的,要尊重鲁迅,团结在鲁迅的旗帜下;

三是要团结左翼文艺界的同志,准备成立新的左翼文艺组织。

李立三随后交给吴黎平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与鲁迅联系,告知他的观点,征求鲁迅意见。

此后,吴黎平在潘汉年的陪同下,在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中与鲁迅见了面。对此,吴黎平回忆称:“我们谈了文艺界的情况和作家团结的一些问题,希望左翼作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共同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我传达了党的意见,希望鲁迅在组织左翼作家的工作中多参加,多出力,多指导。鲁迅完全赞同我们的意见,对攻击他的同志也表示了谅解的态度,认为他们的心是好的,只是态度不对。'

这次见面,宽慰了鲁迅的心境,毕竟吴黎平带来的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声音,其分量非同一般。

4.“左联”这个名称是谁起的?

'革命文学'论争停止后,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一个新的革命文学团体正在酝酿成立。当时李立三拟定了这一新团体的名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为此,李立三特别要求参与筹备工作的潘汉年、冯雪峰一定要去征求鲁迅的意见。

李立三当时顾虑'左翼'二字太'左'而且直露,因此说''左翼'两个字用不用取决于鲁迅,鲁迅如果不同意,这两个字就不用'。

当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公开亮出'左翼'旗帜确属非同寻常之举,面对无时不在的危险,李立三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涉及鲁迅这样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非党同志。

此后,冯雪峰专程前往景云里鲁迅寓所,通报酝酿成立左翼文化组织的情况,并就李立三拟定的组织名称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听完后不仅非常赞同,而且特别强调:''左翼'二字还是用好,这样旗帜可以鲜明一点。'

鲁迅的态度令李立三非常高兴。此后,'左联'因为有鲁迅的加入并成为实际领导人,而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影响力。

5.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

鲁迅是通过冯雪峰得知这次约见的。由于是与中共负责人之一的李立三会面,鲁迅欣然同意,并在冯雪峰的陪同下前往爵禄饭店。

鲁迅抵达时,潘汉年已经事先陪同李立三在房间等候。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一位是中国文坛的巨擘,一位是中共著名领导人。

'我叫李立三。'见到鲁迅后,李立三操着一口湖南话率先自我介绍。握手、落座后,李立三说了几句'对先生仰慕已久'的话便直入主题。他介绍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接着又讲到准备在上海搞一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以展示革命的力量。

李立三充满激情地侃侃而谈,而鲁迅则沉默无言,他对李立三的主张并不苟同,但又不便多说什么,唯有默默地抽着香烟。

'先生在中国文化界德高望重,为数万青年所景仰,如果先生能亲自参加游行,其影响则非同一般。'

鲁迅终于从这句话中知道了李立三这次与他会面的真正目的。但是,鲁迅向来不主张喊口号、发宣言这样一类的活动,他多次说过,真正的作家要靠作品讲话,用文章战斗。

而且,他还曾针对当时一些过多热衷政治活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说:'现在的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写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李立三的设想和愿望显然有违鲁迅的一贯作风。因此,鲁迅听后脸上毫无表情。

鲁迅的沉默,李立三误以为他有所顾虑,便接着说道:'为了确保先生的安全,我们会派专人保护,并且还可以给先生专门发手枪,以防不测。'

鲁迅赶紧接过话头:'我不会打枪,要打枪可能打不到敌人,反而打了自己人。'这句话听起来很幽默,然而却幽默得很有分量。显然,鲁迅不便正面反对李立三的意见,毕竟他是中共领导人,所以只有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但李立三依然充满信心地劝说鲁迅:'不要枪也可以,只是希望先生能够参加我们的游行,以鼓舞士气。'

'李先生恐怕还不知道吧,我是历来主张'壕堑战'的,绝非挺身而出的勇士。至于中国的革命怕也不能一朝一夕便得成功,看来是'持久战',而且需要我们去'韧战'。'鲁迅慢慢吐着烟雾,虽然说话语气不重,但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

当时'左联'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经常组织盟员上街游行撒传单,不要求他们创作。鲁迅原本对此就有不满,但那都是党组织安排的,他不便多言,不过他自己是决不参加的。

眼见难以说服鲁迅上街,李立三便退而求其次。他说:'既然先生不愿意,我们不能勉强。那么能否请先生发表一篇宣言。以先生的声望,发表一篇宣言将会形成极大的影响。'

'发表一篇宣言倒不难,然而这对中国革命究竟有多大好处,实在难说。而我从此在中国就住不下去了。'鲁迅说这话时神情比较严肃。因为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鲁迅非常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方式,更何况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并未撤销对鲁迅的通缉令。

然而,李立三并未能理解鲁迅,他依然固执地劝说:'住不下去就到国外去,黄浦江上有许多外国船,我们随时可以帮助先生登上其中一艘。'

'那岂不像郭沫若先生那样在国外当寓公了,而在中国我还是可以打一枪两枪的,只不过不是用手枪而是用笔,我也只能用笔。'鲁迅的言辞中有些许不快。

'在国外也可以写文章嘛。'

'那只能是隔靴搔痒,没有丝毫的战斗力。'

话已至此,李立三不免失望,但对鲁迅这样一位备受大家尊敬的名人又不便过于要求。李立三于是显得非常大度地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尊重先生的意愿。'

潘汉年与冯雪峰自始至终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听着,没有插一句话。其实他们也早已听出双方在这场谈话中是很难找到共鸣的。

鲁迅终于离开了爵禄饭店,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会见。在回寓所的路上,鲁迅对一旁陪同的冯雪峰说:'你都听到了,我们是各执一词。不过李先生却并不坚持。'

冯雪峰随口说了句:'还是不坚持好。'因为冯雪峰心里很清楚,当时鲁迅领导着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充满危险。平时'左联'的一般会议,冯雪峰都不主张鲁迅参加,而是由他或柔石前往征求先生意见或事后专程汇报。这次李立三的要求,对于鲁迅来说完全是一种冒险,甚至会带来无谓的损失,因此他也是不赞成的。

关于这次与李立三的会面,鲁迅在当晚的日记中只写了不到10个字:'晚同雪峰往爵禄饭店',具体内容全都省略了。这主要是考虑到会面对象的特殊性而不便详记。之后,鲁迅又对胡愈之谈起这次与李立三会面的情况。据胡愈之说,鲁迅将当时的谈话内容漫画化了,但却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那种做法是不赞成的。

李立三虽然没有说服鲁迅,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革命即将出现高涨形势的判断,也没有影响他在全国组织暴动的热情。不久,在他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他仍沉浸在'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设计场景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