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很多山水画家为什么自称道人?原来如此!

 shineboy1 2023-06-15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相较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和佛家的“空无”,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主张在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中,保全个体性命,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体现出逃避、出世、放逸的人生倾向。因此,道家的艺术观主要体现在:“自然”、“适性”,即“顺应事物的本性”,以“淡”为美,意淡、情淡、形淡。

图片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大多为隐逸之士或者郁郁不得志的士人,谈玄论道,寻求精神自由,以一种放逸、逃逸的姿态,挣脱社会、现实的种种束缚,为山水画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老庄崇尚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主张美和自然的统一;尚慕清静淡泊、空灵、清虚、简淡的水墨山水。

图片

道家的自然观,首先体现在山水画用色上的自然。自然本色,朴素平实,不雕饰,不虚美,简易淡朴。在山水画用色上,讲究水墨为上,平淡素朴,复见本真。晚唐以水墨代替色彩,由随类赋彩转化为玄逸淡朴。水墨无色之色,乃为至色,乃为妙韵。宗炳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王维的《山水诀》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在山水画中,以水墨替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五代·荆浩《笔法记》)形成了尤其是宋代后的山水画“法取其质,独尚水墨”的风格。

图片

道家的自然之道在艺术实践中体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技为手段,道为目的。自然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养而达到的自然而然的境界。山水画创作要水到渠成,不刻意矫饰,乃创作本色美的必由之径。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浑然天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及其运笔后,云泉、树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为之。所谓笔到意生。”由不工到工,由雕琢到朴素,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赵孟的《水村图》描写江南水乡之平远景致,远山、丛树、湖水,一切似乎都是不经意的,平常的、悠然的平远景致,一片悠然,萧散荒率之景。

图片

道家的自然观,引申为画家自我的本真,强调以自然的本性的状态进行的真性情创作。真情实意,不做作,自然流露,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万物之大美正是在无为中所彰显的最高境界。无为无不为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适性”,即“顺应事物的本性,物任其性,事称其能,不以人为技巧而束缚”。“无为而才自然矣。”“以鸟养鸟,万物各适其性。”(《庄子》)。“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苏轼语)。明代罗顺钦《困知记》卷上:“浑然一致,虽合字亦不用矣。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物即我,我即物。”

图片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大多是仕途不得志的落寞文人,在现实失望、理想受挫后,道家亲近自然的思想深获文人群体的认同和共鸣,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自我性灵,在山水画中发现自我本真,实现自我的升华。道家思想赋予个体深层意义上的存在的价值,这也许不仅是文人也是当代人所致力的新向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