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梳理

 随风而去7wzxpr 2023-06-1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克思:

  《资本论》的逻辑梳理

- 《Kapital》 -

图片

PART ONE

价值与使用价值

- Wert und Nutzungswert -

图片
图片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因子。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在劳动产品还没有成为商品之前它有两种消费途径,一是自己使用(产品直接被消费掉),二是卖给别人(产品先被用于交换,再换取别的东西进行个人消费)。第二种选择就是资本主义时代产品的最主要消耗方式,商品则就是以交换(出售)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所以商品也就必须拥有两大特征:①对他人有用(对应使用价值),②可以换取一般等价物(对应交换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凝结的人类劳动力)。

马克思主要讨论的也就是这个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在看的时候交换价值和价值可以划等号),商品本来是多种多样的,原本应该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如果剥离商品上一切与使用价值有关的属性(颜色、气味、大小等等),把能见的、可及的地方都去掉,那么所有的商品又都有一个统一的特征——都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就只剩下了抽象的人类劳动力这一唯一的属性,也就是价值,价值才是交换的基础。也就是原文说的“商品的交换关系的明显特征,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这个“质”一个是类别的意思,对使用价值来说区别只在于用途、使用的场景(比如桌子、电脑这种看得见的区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量”只在于交换中价值的等量,所以“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因子”。

PART TWO

货币和交换

- Währung und Wechselkurs -

由上可知“价值”并非物所固有,而是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人与人“分工-交换”)赋予的(价值既是对社会“贡献”的体现,同时也是换取别人劳动的凭证),虽然在劳动中产生,但必须在交换中实现(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剥削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也源自于物与物的不对等交换)。

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所以在商品经济中,就形成了最初的“拜物教”(拜物教:人对物的崇拜,当把特殊的含义赋予了某一件物品,进而使物品表现出比它自身更强大的力量,变得令人敬畏,变得“可感觉又超感觉”),马克思用“拜物教”去描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商品似乎并不从属于生产者,反而具备主宰生产者命运的力量。

当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掩盖,商品拜物教进化为货币拜物教。因为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为两极,一级是各类商品,代表着各种具体的使用价值;另一级是货币,代表了全世界公认的价值。一切商品都必须经历惊险的一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全过程可描述为商品转换为货币,货币再转换为商品,由货币充当媒介,保障交换的进行(货币的流通手段。货币拥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商品公式:商品-货币-商品):从商品到货币,也就是卖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步,商品才能转换成全社会公认的价值形态,个别劳动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可,纳入到总劳动之中(如果不能成功完成这一跳跃,那么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第二步,从货币到商品,也就是买的过程。货币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任何一扇商品的大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一个“为买而卖”的过程,虽然每个交易过程看起来是独立的,但是实际上是像锁链一样把所有人链接起来了,一个人的买链接着另一个人的卖。

物介入到人与人之间,货币又介入到物之间,由此货币挤占了商品的位置(每一件与货币交换的商品都会在交易之后退出流通,继续留在流通领域的只有货币,并且不断重复这个循环)。

PART THREE

资本与剩余价值

- Kapital und Mehrwert -

如果只是简单的交换显然不能实现财富的积累,只是价值在不同地方的重新分配,而资本追求的是增值(最浅显的阶段,资本是追求增值的货币;随着深入,资本变成了运动变化话中追求增值的价值;最后资本成为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控制了经济活动的运行),在等价交换的大前提下,单纯的使用价值显然满足不了这一要求,突破口在于资本公式(货币-商品-货币)中间的商品。

如果该商品具备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就可以实现资本的增值,而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市场当中,表面上工人为了赚取工资,把劳动力出售给心仪的雇主,买卖双方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但是,生产资料是被资本家垄断的,也就是说,在生存危机的大前提下,他们就算工资再低也不得不为资本家卖命,工人只有给这个资本家卖命,还是那个资本家卖命的自由,却没有卖不卖的自由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想要转换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因为只有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才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能解决总公式当中存在的矛盾。而劳动力转换为商品要以自由无产者的大量出现为前提。这样才能进行原始积累。

“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价值

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己得到了工资,占有了劳动力的价值,而资本家占有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正因如此,拿到劳动力使用权的资本家自然希望可以不断地使用它,让劳动力生产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简单来讲,资本家让工人工作时间越长,劳动力生产出的价值就越大。正是由于剩余价值,资本总公式从货币到商品再到货币增值的过程才能顺利完成。资本家必须强迫工人工作超过某个特定的时间,以便再生产出覆盖并超出劳动力价格的价值,才能保证不亏本。

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为了保证劳动力能够源源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劳动力价格必须覆盖三个部分,第一,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维持工人生命所必需的生活用品的价值,比如保证基本的食物、衣服、住房、医疗等;第二,能够满足工人教育培训的需要。许多技术工种都需要到培训之后才能上岗,这也会消耗一部分物质资料;第三,能够满足工人抚育子女的需要。由于劳动力有生老病死,为了劳动力不会因此而中断,劳动力价值中还必须包含工人抚育下一代的花费。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变为工人的生活资料而被工人消费掉了

PART FOUR

异化

- Entfremdung -

图片
图片

1

四种异化 >>

马克思把异化分为四种:

一是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身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二是工人和劳动过程的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造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积极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三是工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从肉体上来讲,人是动物,因此必须谋生,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人又超越了动物,拥有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的自由活动是目的,谋生只是实现自我的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在真正的劳动过程当中是在肯定自己的,劳动本应该是人能力的体现,但是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为了工作而生活,牺牲自由时间来进行谋生的活动剥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四是人和人的异化,是前三者的结果,促成了人与自身和他人的对立(本来都是生产者,但是现在变成了对立的资本家和打工人)。

2

对资本主义的预言>>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么被剥削压迫,要么奋起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现存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是显然无产阶级还没有意识到被剥削的现状,之前说过在国民经济学的概念里,私有财产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前提,但是实际上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是用利润掩盖的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是工人劳动产出中除去工资的部分。对于资本家而言剩余价值当然是越多越好,换言之工资也是越低越好,工人的性别、年龄都无关紧要,只是劳动工具而已,只是价格(工资)不同罢了。

但是,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原因也在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一切的社会状况都不停的动荡,处于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当中(不停扩张、不断发展生产)”,当资本家获利时,他们不会增加工人的工资,而是一方面扩大雇佣的人数,另一方面购买新的设备和厂房,从而扩大资本的总量。强大的生产和狭隘的生产关系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必定是需要消费的人没有钱去消费,而有钱消费的人却没有必要(没有需要)去消费,最终资本主义必然会自己把自己的生存基础(剥削)消解掉,走向灭亡。

END

本期作者:王一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2022级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