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外八庙游记

 唯我英才 2023-06-15 发布于河北

承德在河北省东北部,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历史名城,被誉为“塞外京都”“北京的后花园”。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皇家狩猎场木兰围场,有闻名于世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寺庙群,它们记述着清王朝康乾盛世的辉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承德市区武烈河畔


承德市文庙


在历史上,承德不仅是清朝皇帝避暑和秋狝的地方,还是处理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其中民族事务活动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当年,清王朝为加强边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乾隆帝承袭“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对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实行了“怀柔”政策,外八庙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在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

康熙皇帝骑马青铜雕像


避暑山庄的诸门之首~丽正门


外八庙分布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部,建于1713~1780年之间。这一带实际上共有12座寺庙,当年有3座寺庙归内务府管理,不设喇嘛,其余8座(普佑寺附属于普宁寺)由朝庭派驻喇嘛,并由理藩院按人发放饷银,清正史文献将这8座寺庙称“外庙”,后来俗称外八庙。现在只有6座寺庙对公众开放,其余因岁久年深,大都已无存在了。



北京去承德非常方便,有高速路、也有高铁。早上,从朝阳站(去东北的高铁站)上车,一小时内便到达了承德南站。当天下午,我们选择了游览普乐寺安远庙,这两座寺庙相距很近,分别坐落在磬锤峰西山麓的两个山岗上。


普乐寺


普乐寺外观非常相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承德人俗称圆亭子。据说是乾隆皇帝依照章嘉国师的建议修建了这座风格独特的寺庙。普乐寺始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于次年建成。

普乐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坐东面西。当年该寺由内务府管理,不设喇嘛,主要是供来避暑山庄朝觐皇帝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瞻礼、居住。

山门正中嵌有乾隆御笔题写“普乐寺”石匾额



普乐寺天王殿


穿过山门,迎面高台基上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天王殿,左右两边是钟鼓楼。过了天王殿就进入第二院落,正面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的大殿,是这座寺庙前半部分的主体建筑~宗印殿,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和佛的弟子八大菩萨。

宗印殿的殿顶中央有一座琉璃喇嘛塔


大殿两侧建有配殿,南为慧力殿、北是胜因殿。


绕过宗印殿,便是寺庙的后半部。这里有一座方正的石城,称为阇城,也叫坛城,是喇嘛教密宗修炼、观摩、传授密法的地方。整个阇城象征着佛教典籍中的须弥山,阇城顶部的旭光阁代表须弥山的中心。阇城共三层,一层四面有门。

阇城西门为正门,匾额“真如境”为乾隆帝题写。


一层四周的群房己毁,现存的门殿也是后恢复的。


一层的门殿对应着石拱门,但南北门是封闭的。


石拱门与二层门殿有阶梯甬道相连


阇城第二层四周有八座形状相同、色彩各异的喇嘛塔。介绍说,塔身的五种颜色,代表着喇嘛教的“五行”之说;五色塔象征五色土,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置八个方向,象征清王朝对四面八方长期稳固的统治。



第三层平台中央是普乐寺后半部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意为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这是一座圆形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殿阁,12根檐柱和12根明柱分内外两层支撑重檐圆顶。方形平台、圆形屋顶,显示天圆地方的中国古代宇宙观。


大殿中央的圆形石须弥座上的建筑叫曼陀罗,这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制曼陀罗,用37块木头组成,象征三十七道品。曼陀罗内供有上乐王佛双身铜像,这种佛就是人们常说的“欢喜佛”。

殿内藻井、曼陀罗及上乐王佛铜像。


普乐寺的前半部分是以汉式寺庙“伽蓝七堂”布局,全寺也是以汉式传统建筑为主,但旭光阁内的曼陀罗体现了藏传佛教中密宗修炼的最高层次,因此这座寺庙仍是藏传佛教的寺庙。

普乐寺的整个建筑中轴线,恰与磬锤峰相对。


看过普乐寺,我们沿着坡道漫步下山,过了磬锤峰索道站,再爬上北边的山岗,十多分钟便到了安远庙。与普乐寺相比,该庙占地面积大一些,当年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


安远庙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是仿新疆伊宁市东郊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毁于战火)而建,所以承德人俗称它“伊犁庙”。“固尔扎”是蒙语羚羊或鹿的意思,当年新疆人称该庙为金顶寺。

山门上额嵌有乾隆御书的“安远庙”石匾额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军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后,当时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的达什达瓦部损失惨重,为了安抚他们,经乾隆皇帝恩准,同意该部人员迁往热河,并在其驻地附近山岗上,仿照伊犁固尔扎庙的式样,建造了此庙,取名“安远庙”,其含义是“让远方安宁”。

第一座山门至第二座山门间的道路


安远庙坐落在山丘平地上,面向西南,占地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6万平方米,三进院落,前部较为开阔,后部布局紧凑。据说整座寺庙体现了原固尔扎庙所固有的庄严肃穆的民族风格。

第一进院落的石幢(安放嘛呢杆)与配殿


安远庙有两座山门,两门之间是一片平坦宽阔的空地,据介绍,清朝时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在这里举行“跳布踏”仪式。跳布踏也叫打鬼,喇嘛们头戴假面具,身着锦衣,在乐队伴奏下,跳跃起舞。这是一项含有纪念意义的宗教活动。

安远庙的第二道山门,为汉藏结合的平台门。


前面建筑为门殿,又称碑殿,是第三院落的正门。


过了第二道山门,迎面不远是第三院落的门殿,里面立有一块乾隆御制的卧碑,据说这在承德众多寺庙中是仅有的。碑文是用四种文字镌刻的《安远庙瞻礼书事》,上面翔实记述了这座庙的建造经过及蒙古王公来庙朝拜的喜庆气氛。碑的两个侧面镌有乾隆五言律诗二首。


穿过门殿,看到的是当年用64间廊房相连组成的一个正方形院落,这种围房组成的形式,在藏传寺庙中叫做“嘛呢噶啦廓”,意思是指存放经卷的经文桶,可惜廊房现已无存。在它的中央就是安远庙的主体建筑~普度殿

第三院落的门殿、64间廊房(砖基础)和普度殿。


普度殿,俗称方亭子,通高27米,共三层。一层为藏式砖石结构,上两层为汉式重檐歇山顶楼阁,檐下正中高悬乾隆皇帝题写的“普度殿”云龙匾额。殿顶用黑色琉璃瓦覆顶,据说是根据“五行学说”,黑色代表水,水能克火,为使这座寺庙避免像固尔扎庙那样毁于战火。

第三院落的平面呈回字形,被称为“都纲法式”。


大殿正面为石雕拱券门,墙壁设有藏式盲窗。


普度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绿度母”,是喇嘛教中祟敬的女神,传说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据说供奉绿度母能摆脱八种恐惧,解脱八难,因此,俗称救八难度母。该殿绿度母木雕佛像是国家一级文物,为安远庙镇寺之宝。


↓在安远庙东南面还有一处小的院落,这是清政府特为随同达什达瓦部迀居承德的原固尔扎庙的光虹活佛修建的小佛堂,俗称小殿子。


走出安远庙,天色渐晚。我们站在寺庙山门前四处远眺,只见散落在各处的皇家庙宇都面朝着避暑山庄,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格局。此刻,我才明白了这两座寺庙为什么未按照传统建庙“坐北朝南”的原故。

安远庙大挢·狮子园路·皇家寺庙群


丽正门大街上空的晚霞


我们住在承德山庄宾馆(政府招待所),与避暑山庄丽正门仅隔一条马路。当地为方便市民们晨练,避暑山庄的开园时间要比外八庙早许多。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去避暑山庄游览,下午到普宁寺和普佑寺,这两座寺庙是挨在一起的。

普宁寺坐落在避暑山庄东北部武烈河畔。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为纪念这次胜利,乾隆遵循康熙平定喀尔喀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的旧章,下令依照西藏山南桑耶寺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庙。


普宁寺


普宁寺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外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坐北面南,依山就势。寺庙共四进院落,以金刚墙为界,前半部为汉式伽蓝七堂式,后半部为藏式桑耶寺庙式,巧妙地将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是外八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走过山门,在中轴线上耸立一座碑亭,亭内立有三块石碑,中间是《普宁寺碑文》,两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分别记述了兴建普宁寺的渊源和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乾隆御笔亲题。

碑亭后方左右两边立有钟楼和鼓楼


碑亭后面是天王殿,殿内正面的“大肚弥勒佛”笑容可掬,大腹便便,抚膝而坐,与同在一殿中的四大天王威武庄严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天王殿供奉的韦驮像姿势是手中的杵尖朝上,并不是我们平时常见过的那种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或是右手或双手握杵拄地。据介绍,是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寺庙,建寺者不能按普通寺庙的规矩对待,所以才会建成这种形式。


过了天王殿,就是普宁寺的前部主殿~大雄宝殿。大殿左右是配殿,形成了一个四合院式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青石雕刻的须弥座台上,重檐歇山顶,复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镏金舍利塔。前有月台,正中为云龙石阶,大殿檐下“大雄宝殿”云龙陡匾,为乾隆御笔。

大殿建筑气势宏大,结构精巧,显得富丽堂皇。


普宁寺是现今外八庙唯一驻有喇嘛并设有经学院的寺庙,也是唯一归属于民族宗教局管辖(其他庙均归属文物局)。该寺还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当时大雄宝殿有法事活动,人非常多,我们只在大殿外面转了转,就到后面去看大佛了。

大雄宝殿后面是9米高的金刚墙,沿着石阶登上南赡部洲门殿(四大部洲之一),即进入该寺的后半部了。


在这里,雄伟的大乘之阁居中矗立,它象征着须弥山,两旁有日殿、月殿,东西南北各有殿宇分别代表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座形态各异的喇嘛塔,象征佛国的“四智”,空地便是佛经上所说的“咸海”。这些建筑是按西藏桑耶寺规制设计,整体布局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宇宙观。


大乘之阁通高37.4米,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外观正面为六层重檐、背面四层,依山就势,逐层向内收进。最上层有五个攒尖屋顶,镏金铜宝顶金光闪耀,辉煌壮观。正面悬挂“大乘之阁”“鸿庥普萌”云龙匾额,皆为乾隆皇帝御笔。

日殿、东胜神洲、体诃洲、妙观察智塔。


大乘之阁内供奉一尊精美绝伦的金漆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佛像净高22.28米,重约110吨,用了120立方米的木材,腰围15米,仅头部重量就达5.4吨。这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观音菩萨的神采,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杰作。

观世音菩萨的左右两侧佛像是善才、龙女。


大佛除了本身的一双手外,两侧像孔雀开屏一样用钩挂连环的方式塑造了40只手臂,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法眼,还各持一件法器。之所以称“千手千眼”,据说是按佛教教义,每只法眼代表25种因果报应,古人用25乘40为一千,人们便将他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在我国各地也有不少大佛,但在诸尊佛像当中,这尊大佛应是最美的。只见大佛两耳垂肩,双目微启下视,慈爱中透出智慧,庄严中微露妩媚,肃穆中蕴涵生机,加上那甩起的绣带和舞动的40只手臂,足可以征服和震撼人心。

大佛为普宁寺镇寺之宝,故该寺又俗称大佛寺。


参观过大佛,我们还在大乘之阁周围游览了“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这两组建筑与北京颐和园后山的建筑群非常相似,据说使用的是相同的设计图纸,颐和园的四大部洲建于1758年,比普宁寺的四大部洲要晚建三年。

嗢恒罗漫怛里孥洲、大乘之阁、西牛贺洲、舍谛洲。


平等性智塔、毗提诃洲(八小部洲之一)。


我曾多次游览过颐和园的后山,所以对这里的四大部洲并不觉得陌生。颐和园的四大部洲曾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在1980年按原样修复的。而普宁寺的四大部洲还保留着最初的容貌,古朴庄重、原汁原味,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曼陀罗建筑群。

北俱卢洲(四大部洲之一)


由象、猴、兔和鸟叠罗汉状的造像叫“四合象”,是普宁寺的吉祥物,意在倡导人们和睦相处,共创美好生活。


普佑寺在普宁寺东边,两寺仅一墙之隔。普佑寺的山门与普宁寺山门平行,但该寺的山门不开,入内参观只能从普宁寺大雄宝殿的右后侧进入普佑寺。也就是说,购一票可以看两寺。


普佑寺

普佑寺主殿~法轮殿遗址


普佑寺建于普宁寺落成的第二年(1760),是普佑寺的附属寺庙,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不到普宁寺的1/3。这座寺庙除了佛堂以外,还设经堂和学殿,是藏传佛教中的“扎仓”(经学院),提供四种学位课程。当年,这里不但培养外八庙的喇嘛,也是蒙古各部喇嘛进修深造的地方。

普佑寺·宗师殿(建于2016年)


普佑寺以汉式建筑风格为主,但布局有它独到之处。天王殿放在中间位置,将寺庙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落主建筑是大方广殿,后院落为寺庙主殿~法轮殿。该殿经楼与东西禅房连接成凹字形,形似北京西黄寺塔院经楼,但该楼1949年前己坍塌,1964年大殿又遭雷击起火被毁。

尚存的配殿及顺山房(左)


该寺主要看点是顺山房内展出的176尊木雕罗汉。这原本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1947年罗汉堂被拆毁,罗汉像移至普佑寺,1964年普佑寺又遭雷击起火,508尊罗汉只抢救出194尊。之后有18尊罗汉转到北京法源寺。这些罗汉是御题敕建,木雕金漆,造像规范,皆为国家级文物。

罗汉像是按浙江海宁安国寺的五百罗汉而造


丽正门大街·火神庙环岛


虹桥步行街夜市


第三天上午,去参观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这两座寺庙相距很近,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面,狮子园路的北侧,我们从宾馆乘车出发,六七分钟就到了普陀宗乘之庙。两处参观实行联票制,寺庙之间提供电瓶车摆渡服务。

普陀宗乘之庙是为迎接乾隆皇帝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大寿而建,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竣工,寺庙修建历时四年半,是外八庙寺庙群中,建造时间最长、建筑规模和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座寺庙。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不但意思一致,而且寺庙也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但规模没有布达拉宫大,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整个寺庙基本采用藏式寺庙的建筑格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40多座红台、白台和喇嘛塔等,大红台建在整座寺庙的最高处。

山门为汉藏混搭的式样


穿过山门,是一座挂有藏式法轮的碑亭。


碑亭里立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座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了建庙的缘由,左右两侧分立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这两块碑记述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过程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情况。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30年代,该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18世纪沙皇俄国势力深入到伏尔加河后,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1771年1月,该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17万人踏上东归祖国的万里征程。中途多次遭遇沙俄的重兵阻截,最后该部以牺牲10万人和损失全部大牲畜的沉重代价,于当年7月达到新疆伊犁地区,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壮举。

五塔门前立有一对石象,是佛教大乘派的象征。


过了碑亭,迎面是五塔门。门上立有五座色彩不一的喇嘛塔,据说是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五个教派,同时它们又分别代表着五尊佛。当人们以虔诚的心情通过五塔门洞,就等于用头顶礼佛之足,这是礼佛的最恭敬的礼节。

过了五塔门,迎面是一座五彩缤纷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汉式建筑,十分艳丽,又显得威严。按照当时立的规矩,凡到普陀宗乘参拜的官员等,只许王公、台吉和喇嘛可以通过琉璃牌坊登上大红台,其余官员不论品级大小,一律在琉璃牌坊瞻仰。这样的制度己成为过去,今天,我们可乘兴直抵大红台。

穿过中罡殿、西罡殿和东罡殿。


快到“文殊圣境”时,天下雨了。



一直阴沉的天空,终于下雨了。我们都没带伞,沿途也没有躲雨的地方,只好加快了脚步,一鼓作气登上104级石阶,从大红台的西侧门入内,在裙楼环廊下边躲雨边游览。

大殿维修,没有开放。


大红台内是呈回字形的三层裙楼,中央是该庙主殿~万法归一殿,当年这里是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众喇嘛僧人都要来此殿进行学位考试的佛堂。

就是在这座“万法归一殿”里,1771年10月(清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为从万里之遥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举行隆重的法会,为土尔扈特部人祝福,祈祷国泰民安。

“万法归一”殿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寓意着四面朝圣、万法归一的皇权地位。


裙楼四面均有乾隆御笔题额,正南题名“秘密胜境”,意为传授密法的道场;正北题为“极乐世界”,意思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正东题名“庋经之阁”,意为收藏经文之处;正西题名“大乘妙峰”,意为佛居圣地。在裙楼殿堂里,当年供奉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法器,珍藏着百余套藏满经卷,但大都在战乱中失落了。

大殿重檐角脊上装饰着七只铜制鎏金神兽


万法归一殿隐于大红台裙楼之中,高出裙楼的殿顶,金碧辉煌,气势非凡,是中国宗教建筑的瑰宝。


该大殿早在1929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就称它是“具有高超艺术的杰作”“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瑰丽的明珠”,他在美国富商文森特·洛克菲勒的资助下,按1比1的比例制成2.8万多件这座大殿的部件模型,运往美国,并在1933年、1939年的世博会上展出,一度掀起了东方热。该建筑模型范例还载入了美国《土木建筑工程名录》。


大红台女儿墙上装饰有黄琉璃佛龛


慈航普渡亭是一座重檐镏金瓦六角亭,是大红台最高建筑,原为讲经说法的地方,亭内供奉观音菩萨。


在大红台裙楼二层的东北角,有一条通道可到达御座楼的顶部。走到头,有一座重檐镏金瓦的八角亭,乾隆题额为“权衡三界”,意思是适于三界众生的方便之法门。亭内供奉一尊镏金铜胎的吉祥天母神像,据说是耗费白银千两,用空心锻打的方式制造,为这座寺庙的一绝。

御座楼的洛伽胜境殿(左)和权衡三界亭(中)


御座楼空井内的戏楼


雨过天晴后的“千佛阁”


当年在乾隆皇帝祝寿时,蒙古48家王公贵族进奉了千尊铜镏金的无量寿佛,并在此建阁供奉,故名千佛阁。但清末时大部分佛像己被运往北京,现仅存20尊。院内立有一块石碑。

千佛阁的大门·大红台正面的佛龛(无量寿佛)


大红台高25米,分为七层(下三层为实心建筑),红台正面中央嵌有六尊琉璃佛龛,代表乾隆60寿辰,顶端的正面加东西两侧嵌有小佛龛,代表着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80大寿。

大红台前面耸立着四根高大挂满经幡的嘛呢杆


大白台是大红台及东侧御座楼的基座,为实体建筑,高约18米,墙壁上装饰有藏式盲窗。


西五塔白台


普陀宗乘之庙的东山门


从东山门出来,走到路口,就是前往须弥福寿之庙的电瓶车摆渡站,两庙间距约一公里。


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造的一座。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庆贺乾隆皇帝的70大寿,六世班禅从西藏长途跋涉来到承德。乾隆皇帝对他的到来极为重视,参照顺治皇帝为接待五世达赖在北京修建西黄寺的做法,模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式样,历时一年,兴建了这座寺庙。

须弥福寿之庙在当地俗称“班禅行宫”,寺庙占地面积不算大,却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形式,既具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外形,又有汉族建筑的装饰手法,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典型建筑。但与其他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该庙在建筑的形制和规格上也是最高的。

该庙的山门与普陀宗乘之庙的形状差不多


碑亭内立有乾隆帝撰写《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巨碑


过了碑亭,往前地势逐渐高起,沿着不规则的石阶走不远,便到了琉璃牌坊。此坊与普陀宗乘之庙的式样相仿,穿过就是大红台了。

琉璃牌坊是该寺整体建筑风格的转换和等级的界限,


大红台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寺庙的中间位置,规模宏大壮观,在楼顶四角各建有庑殿式角殿。它外墙上的窗户没有延用藏式传统的梯形窗,而是釆用了汉式建筑的垂花窗户,窗头上浮嵌琉璃制垂花门头,盲窗与实窗相间,堪为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经典之作。

大红台正面墙壁的盲窗和实窗共开有38孔


大红台东侧还建有一座重层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为当年乾隆皇帝来此休息之所。


大红台的正门设在南面,内部四周是木结构的裙楼,上下共三层,裙楼围绕着红台中心的主殿~妙高庄严殿,形成都纲法式。整个裙楼共有四百余间,里面供奉着佛像,还有经书和法器等。漫步裙楼檐下,好像走在宁静的小巷。

大红台裙楼与妙高庄严殿(右)


裙楼内供奉的佛像


妙高庄严殿是当年六世班禅讲经之所,大殿内正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着释迦摩尼像,东侧是六世班禅讲经时用的宝座。当年,就是在这座大殿里,乾隆皇帝多听过六世班禅的讲经,并接受灌顶和祈福。

大殿顶部为重檐攒尖顶,覆盖鎏金鱼鳞铜瓦,殿顶四脊上各有两条鎏金铜龙。殿顶用金瓦覆盖,这在青藏地区的喇嘛庙中还是可以看到的,但是殿顶装饰金龙实属罕见,据说每条金龙用铜一吨,整个殿顶用了头等金叶上万两。


殿脊上的金龙腾跃欲飞,栩栩如生。


从大红台西侧往后走,地势渐高,道路周边利用起伏地形遍置假山,广植古松,运用我国传统的园林手法,增添了“行宫”的生活情趣。

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角,为当年六世班禅的住所,“吉祥法喜”意思是在吉祥的福地传布佛法,人天欢喜。此殿一楼原为班禅的居室,二层是佛堂。据说当年殿内陈设的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六世班禅圆寂后,乾隆皇帝下旨将此另添陈设,辟为影堂,永久记念。

吉祥法喜殿上履鎏金铜瓦,又被称为金殿。


六世班禅得到乾隆皇帝超高规格的礼遇厚待,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藏传佛教领袖,更因为他赤诚的爱国情怀。据史料记载,177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英国军队图谋侵略西藏,提出与西藏签订通商等条约,六世班禅立场鲜明地拒绝了,并始终与清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

万法宗源殿和金贺堂是两处相连的独立院落,原为六世班禅弟子居住和翻译经书之所。现辟为展室。


走到寺庙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座绚丽多彩的八角琉璃万寿塔,每层都饰以精致的佛龛。它是全寺的最高点,也是须弥福寿之庙的标志。

琉璃塔共七层,象征乾隆皇帝七旬大寿。


在塔廊石壁上,雕有佛的种种。


实际上,当年在北京香山静宜园(香山公园古名),乾隆皇帝还为六世班禅修建了另一座行宫,即宗镜大昭之庙(昭庙)。两组建筑在整体布局和一些细节处理上极为相似,尤其是在庙宇最后面都建一座琉璃宝塔,其造型更是如出一辙。

北京香山的昭庙和琉璃塔,该庙白台在前,红台在后。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风格各异、规模庞大的寺庙群,依然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凝集了汉、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也记载了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史实。


1994年12月,以上寺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谢谢您的关注浏览 🙋💁

以上图片均为三星手机拍摄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