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13日,德军凭借坦克和飞机的优势,突破苏军防线,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让苏联的形势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忙于指挥作战的斯大林焦头烂额,急忙致电毛泽东,要求毛泽东抽调八路军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交界的地区,接受苏联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和装备。 接受新式武器装备不过是斯大林的一个由头,他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两个师陈兵边境,为他牵制住日军,好让他组织斯大林格勒会战。 毛泽东看完电报之后,就猜到了斯大林的目的,而且这也不是斯大林第一次发电要求中共出兵,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是如何回复斯大林的。 ![]() 成败与共、休戚相关 中共包括建立和前期的发展,都有共产国际的帮助,这就让中共和苏联之间,有了紧密的关系。 ![]() 苏联需要八路军的配合,在情理上似乎可行,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贸然出兵对与八路军和抗日的形势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却是毛泽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骤然对苏联发动攻击,由于苏联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和“大清洗运动”的影响,苏德战争开始之后,苏军就接连失利。 二战轴心国另一成员日本也在远东地区增兵20万,总兵力已经超过了70万。 日本此举,并不全是为了达到他们侵略整个中国的目的,而是剑指苏联,为了给苏联压力,他们还在中国东北展开了名为“关东演”的大型军事演习。 所以当时的苏联,一方面要应对德军的步步紧逼,另一方面,还要防备日军在东线给予他们一击,让他们腹背受敌。 ![]() 早在6月22日当天,斯大林就约见了共产国际的领导人,要求共产国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各国共产党武装一起保卫苏联。 收到斯大林的指示后,共产国际很快通过决议,号召各国共产党武装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他们还提出:保证苏联在“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前提。 所以发现日军在中苏边境集结之后,苏联就通过共产国际向八路军提出要求,让八路军迅速集结,牵制中苏边境的日军。 斯大林也亲自致电毛泽东,再次要求中共方要采取行动,用破坏铁路交通的方式,阻止日军向北平、张家口和包头集结。 斯大林同时还委婉地表示,想让八路军抽调若干旅团前往长城附近集结,借以牵制日军。 ![]() 收到电报后,毛泽东立即予以回应,他告诉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同志,一旦日苏战争爆发,日军将会向华北增压,八路军要做好配合苏军作战的准备。 不过毛泽东也在电文中提醒彭德怀,“配合苏军作战”是指长期的、战略上的配合,而不是一时的、单次战役的配合。 毛泽东快速响应苏联方面“配合”的要求,也是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下,“抗日战争”已经不是中国一个地区的事情了,是和苏联的卫国战争站在同一个阵线上的“成败与共、休戚相关”的战争。 因为这个立场,毛泽东才做出“战略配合”苏军的决定,但同时他也委婉地之前共产国际提出的“苏联胜利,各国才能自由”的说法表示了反对。 ![]() 毛泽东心里清楚,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中共确实要在当前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帮助苏联红军。 他也知道,如果日军不顾一切进攻苏联,八路军的军事配合实际上作用不会很大。 如果八路军也不顾一切按照苏联的要求强行出兵,长期坚持的根据地就有失守的可能,到时候不管是在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利的。 他把自己的这些判断通过电报告知在重庆的周恩来,并请他转告苏联驻华武官崔可夫,请崔可夫把自己的意见带给斯大林。 ![]() 不做孤注一掷地配合 从毛泽东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中就可以看到,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形势发生变化之后,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巩固我们的敌后抗日力量,用广泛开展的游击战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 ![]() 这是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八路军的实际情况,用“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配合苏联红军的一种做法,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孤掷一注而消耗八路军有生力量的正确方针。 但是在苏联遭到德军猛攻的时候,斯大林需要考虑的却和毛泽东不太一致。 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得到消息:如果莫斯科久攻不下,日军就会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 这恰恰就是斯大林一直担心的问题:苏德战争中苏联一方还没有争取到战场优势,如果再腹背受敌,那么苏联就会非常被动。 1941年11月12日,焦急的斯大林再次致电毛泽东,又提出了让中共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方面发展。 ![]() 他还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施加压力,不断要求中共向日军发动攻击,配合苏联红军。 1942年2月27日召开的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还不点名地批评中共和毛泽东“不积极”。 面对来自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压力,毛泽东还是坚持立场,仍然采取“战略配合”的方针,不直接出兵配合。 1942年5月德军对苏联再次发动猛烈攻击时,斯大林第三次因为日军向中苏边境集结的情报致电毛泽东,要求八路军派一部分正规军开赴南满策应苏军。 为了让中共立即采取行动,这次斯大林干脆往延安派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由他亲自去督促。 从5月到7月,斯大林和苏联一直督促中共采取有效行动配合苏军,毛泽东再次重申了八路军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 由于日军的“铁壁合围”和“三光政策”,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仅面积大幅缩小,人口、军队也减少了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抽调八路军正规部队离开根据地北上,去和日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如果八路军因此消磨了有生力量,不仅是对中国抗日的打击,对苏联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毛泽东仍然表示:一旦日苏开展,中共会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前提下配合苏军作战,但绝不会做孤注一掷地配合。 斯大林和苏联催促中共出兵的目的还没有达成的时候,强攻莫斯科失败的德国又纠集了150万的兵力,向苏联南部重镇斯大林格勒逼近。 ![]() 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同时,关于日军将要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远东的消息,也像之前几次一样,又传到了斯大林的耳里。 这本来就一直是斯大林的一块心病,得到消息后,忙于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他来不及辨别消息是否属实,而是第四次致电毛泽东,让他抽调八路军一两个师的兵力移动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交界的地区。 这次为了让八路军出兵,斯大林抛出了“接收苏联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和装备”的说法。 ![]() 只作战略配合,不作战役配合 众所周知,八路军最紧缺的就是物资,他们作战时使用的不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就是自制的武器,有时候还要靠着冷兵器和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就同意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是这些援助都被交给了国民党当局,八路军并没有得到。 这次苏联主动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毛泽东回复斯大林说:武器我们自然很需要,但是派一两个师的兵力越过蒙古草原,去边境接收却不现实。 毛泽东说,在敌人的空中火力优势下,恐怕八路军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被消灭了,所以这个方案不能实现。 斯大林接到回复后没过多久第五次致电毛泽东,提出如果不再派遣大股兵力,而是用小型游击队的方式,是否可以到边境接收武器,毛泽东依然否定了这一方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苏德战场形势逆转,苏联在1943年初也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决战迫在眉睫。 ![]() 为了保证对德军合围时没有后顾之忧,斯大林第六次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长城内外部署师团,为他们牵制日军的力量。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就已经预见了这就是二战的转折点,苏军在此之后将从战略防守改为战略进攻。 猜测到了斯大林的战略意图后,毛泽东抓住时机出手,让罗瑞卿、杨成武和吕正操等部如约部署在长城内外。 除了出于国际主义精神响应苏军之外,毛泽东还藏了一手,就是让部署在长城内外的八路军伺机向东北渗透。 此举可以打着“策应苏军”的名义掩盖自己的战略意图,让八路军提前占据长城沿线这一重要的战略位置。 占据这一战略位置,进,可以帮助苏联牵制华北等地的日军,退,又可以依托长城沿线部署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之后,我军迅速出兵东北做好了前期准备。 ![]() 此后苏联红军的动向也证实了毛泽东的判断,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之后,苏联红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之后,德军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在远东地区的日军也已经不是苏联的隐患了,伴随着二战的胜利,中国的14年抗战也终于以胜利告终。 毛泽东派去长城沿线策应苏联红军的部队,在解放战争爆发后,也为中共在东北取得了先机,之后才有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了全国的解放。 从这一系列胜利中,足可体现毛泽东当时面对斯大林六次电报时,做出的只做“战略配合”,不做“战役配合”这一决定时的战略前瞻有多么准确。 ![]() 结语 当时的共产国际虽然不能过多干涉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但是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还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 而且中共自建立之日起,对苏联就有诸多依赖。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不但在出兵苏联的问题上能几次顶住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双重压力,还能从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中共独立自主的立场,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 更加可贵的是,毛泽东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顶住苏联压力的同时,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调整策略,这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 ![]() 参考资料: 1.于杰.苏德战争:斯大林六次电请毛泽东出兵内幕[J].党员干部之友,2010(08). 2.杜学峰.斯大林6次电请毛泽东出兵援苏[J].湖北档案,2014(10). 3.揭秘:斯大林六次请毛泽东出兵援苏内幕,新华网,20100518 |
|
来自: 東泰山人 > 《军事学\二次大战》